在古代一年有多少天?

2025-02-23 23:18:0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我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注重历法的修订。据《春秋》记载,当时人们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测得一年有365又1/4日,用365日作为一年,每四年多出一日为366日。而在置月的时候以月的圆缺为一个月,小月29天,大月30天,大小月相间。这样一年只有354天,比回归年少11天。为了追回这个误差,每隔二年到三年,就插入一个月补充差数,这就是闰月。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我们的老祖宗就用了19年置7闰的方法来制历。利害吧。

回答2:

年的时间概念最早出自对农作物生长的一个循环周期的经验,早在西周之初就有了.

古代农历把一年化为四季,每一季大约90天,全年约360天,按照一年气候的变化,分为5天“一候”,三候为“一气”,全年“二十四气”,俗称“二十四节气”。

回答3:

中国古代用的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历 一年是360天,不但有润年,还有润月,很复杂

回答4:

365.364.366

回答5:

古代使用农历,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二个普通月另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3~355天,闰年全年383~385天。
中国的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雏形。每年的第一月称正月,为岁首。由于各个朝代使用的历法不一,故岁首也不相同。夏历的正月是现在我们所用的阴(农)历一月,即所谓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现在的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丑季冬之月;周历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即所谓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颛顼历,以现在的阴历十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亥孟冬之月;汉代初期仍以秦历为准。直到汉武帝时,才组织专门班子,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这就是我们现在仍把阴(农)历称为夏历的原因。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以一年为365.2425日,与现行公历的平均一年时间长度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