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白字面意思。佛字多义,通常指觉悟者(去心尘之人),又指佛法(佛经、咒语或者大德的开示等等),还会指佛性(人人皆有之)。这里的佛字当指佛法。心尘是什么?就是烦恼(烦恼实际是个很主观的词,比如下雨天,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慢慢修就会有体悟)。烦恼只是尘的一个说法,不同侧面会有不同的说法。比如,人心有很多欲望,这些欲望就是产生烦恼的根源。根源有深有浅,再往下深究,其实就是每个人心里所求的事。心不停歇,永无宁日。当然不是说修佛,就什么都不用干了。还是可以去做很多世间的事,只是做这些事不再单纯是为了自己。比如说当官的机会来了,可以去做,只是用它来做善事罢了。
在佛教,“心”的含意更广泛,除中性名词“心脏”等的概念外,另有(一)指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即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的其余四蕴(精神现象)。(二)指心王,属五位之一,相当于五蕴中之识蕴。指统一心之主体─六识或八识而言。(三)对心、意、识三者,小乘有部等主张三者为同物之异名,然在大乘唯识宗,‘心’则指第八阿赖耶识,含有积集之义,乃诸法产生之根本体,故亦称集起心,即阿赖耶识蓄积种子而能生起现行之意。对此,前六识称为‘识’,即了别、认识作用;第七末那识称为‘意’,即思惟作用。将心之主体与从属作用分开时,前者称心王,后者称为心所。上记之六识或八识即为心王,心所乃指随之而生起者,亦即细微之精神作用。此外,佛教对于心与物之存在,乃主张心与物为相辅相成之关系,不论任何一方皆不能单独存在,故佛教既非唯心论,亦非唯物论,而系一种空无自性论,称为色心不二。然自实践之方法而言,则佛教特别强调心之主体性,故每被视为唯心论。总体而言,此处的心代表无形的精神作用。
“尘”相对于上述的心而言为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感觉思惟作用之对象、对境。计有六种,即色、声、香、味、触、法,称之六境、六尘。译作尘,盖取色等六境具有染污情识之义。也可以理解为指不净和能污浊人们真性的一切事物。
所以“心尘”(杂语)谓烦恼也。烦恼污心性故名尘。(术语)心上之尘垢,也即烦恼也。释门归敬仪中曰:‘若彼心尘,使性知谁不无。’。
拂去心尘,即去掉烦恼之意。(拂,此处读fú ,意思是轻轻擦过;掸去;甩动;抖。)那用什么来去掉烦恼呢?方法当然有很多种,但你此处又用“佛”去,吾觉甚好。当用“佛法”(学佛、参佛、修佛...)来拭去为根本。佛学深奥,参悟其中,得修心养性之法,开大智慧,觉人生世间及至宇宙之根本,悟一切之“法”。
应是拂去心尘,拂拭掉自己心上的烦恼尘垢
心尘是指烦恼和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