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标点是不成体系的,所以经常会有书籍使用了标点反倒是让文人看不懂的情况发生,而且古代人的崇古思想让他们已经习惯了不用标点的阅读,而且没有标点可能会让更多人有更多的理解,所以标点没有使用不仅没有阻挡文化的传播反倒是让一些文化开枝散叶了,还有标点符号的使用就是方便文章的阅读而古代的文盲可比文人多得多,所以文章晦涩难懂也不是为所有人准备的,不过说一点符号都不利用的话是不可能的。
一、其实也有符号的利用
从有记载文字的时候就已经有符号的利用了,就像在甲骨文上面有些就是符号而不是文字,但是当时大部分符号不是现今经常使用的逗号或者句号而是几条横线,而且这种横线也没有具体的要求所以如果符号放的位置不合适就会导致文字看的清文章看不懂,不过虽然古代没有大面积的使用标点符号来阅读但是他们也选择了另一种方式。
二、断句已经盛行
大部分的文人在上私塾的时候就被私塾先生教了“句都”这种读书方式,虽然说现在看来是有一些不切实际,但是当时大部分人从小就被教授了这种读书方式所以他们早就习惯了这种方式,而且他们学会了“句都”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三、语气词的另一个作用
还有就是不少的文章当中会有不少的语气词,例如兮、也等语气词如果真的翻译成白话文是没有意思的,但是没有意思不证明这种词没有存在的意义,当时这种语气词除了更方便表达心情还有方便阅读的作用,所以可以看到有的文章当中会有大量的语气词使用,因此古代没有使用标点也不耽误他们读书。
原因主要有三点:1是古代的标点符号不完善,不能将一篇文章准确的断句。2是让学者自己断句,培养能力。3是很古人认为标点是一种不好习惯,所以抄写的时候都不抄标点。
这是古汉语文学的特性,就像诗词一样,可以从音律、押韵入手,来断句。
因为古人说话非常简省,很多时候标点符号都用空格代替了;而且标点符号在古代的使用还不成熟,很多人都不会使用标点符号。
古代也是句读标注的,作用就像现在的标点差不多。之所以出版书籍没有用,主要是因为当时能读书的都是有文化的人,以他们的知识水平读书有没有标点并不重要。再就是古代的印刷技术不高,活字印刷术也是要耗费不少成本的,远不如现在方便,所以不加标点也是为了减轻印刷量和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