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教学是利用人的视觉和听觉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它主要是使用幻灯、影片、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模型等视觉和听觉手段说明解释教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技术现代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实用课程和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社会著名思想家对于各种思想的传播和推动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同时因为产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形成新的媒体技术手段。
扩展资料
它包括的主要有:
1、视听觉活动,展览、演示、戏剧、参观等。
2、视听觉教具、教材,包括立体的视觉教具,如标本、地球仪等;平面的视觉教具,如照片、绘图、图表、图解、地图、插图、宣传画、连环画、黑板、布告牌等;
映写视觉教具,如静画、无声影片、幻灯、实物投影、显微镜投影等;听觉的教具,如唱片、磁带录音机、校内广播装置、收音机等;视听觉的教具,如有声电影、闭路电视、公用电线电视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视听教学
视听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加·戴尔。他在其《视听教学法之理论》(1946年)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戴尔认为,人们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与技能比较容易。他用一个学习经验的塔形体图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普莱
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
国外有人把这个阶段的教育技术称之为“教育中的技术”(Technology in Education)。这一阶段以视觉教育或听觉教育为特征。在理论上也脱离了哲学母体,不再仅是从认识论出发来描述了,而是开展了广泛的、有多个代表人物和流派理论探 3.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系统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60年代初,视听教学领域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它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传播理论,另一是早期的系统理论。
香农(shannon)创立的信息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视听传播学主 哪家医院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好要涉及学习过程的讯息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从信源(教师或视听材料)到受者(学习者)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
在传播学向视听教学渗透的同时,系统理论也开始对教育、教学发生作用和影响。教育是一个复肺癌晚期杂的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发挥,不仅需要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因此,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对教育的各个部分(包括媒体)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才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根本途径,于是逐渐由媒体应用转向了系统设计,由媒体技术进入系统技术阶段。
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兴起的时期,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设计渗透于教育之中,“教有鼻咽癌怎么办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和专门术语逐渐形成。60年代初,Edu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术)一词首先在美国一些书刊、杂志中出现,并很快在国际上传播开来。
美国从60年代开始讨论教育技术的定义,70年代意见相对集中西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设计了好几种自动教学机,并开展实验。然而由于教学机设计的问题和客观条件不成熟,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不大。直到50年代中期斯金纳发起新的程序教学运动,普莱西的早期贡献方为人们真正认识。
这个时期,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他在1954年发表的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根据自己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重新设计了教学机器,从而使美国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学运动达到高潮,后来发展成为不用教学机器只用程序课本的“程序教学”。再以后,他的理论应用于电子计算机,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1970年美国总统咨询委员会在其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定义。[1]1972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提出了较权威的定义[2],1977年AECT将其定义正式文献化[3]。与此同时,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也在形成。以1987年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基础》一书,最具代表性。
这个时期,其他国家也都开展了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
(二)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随着外国视听教育的发化教育”名称,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日〕西本三十二著、金溟若译的《学校播音的理论与实际》一书。1937年,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我国学者陈友松著述的第一本电教专著《有声教育电影》。1938年金陵大学设有“电化教育专修科”,1945年,苏州国家教育学院建立了电化教育系。1947年,北平师范学院建立直观教育馆。194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杜维涛译戴尔的名著《视听教学法之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于当年11月在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由留美电化教育专家萧树滋任管理科科长。1951年在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开设电化教育课程,由萧树滋主讲。1957年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开设了电化教育课。1958年,北京市建立了“北京市电化教育馆”。而后三年的经济困难和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电化教育未能很快发展。
2.定义、内涵探讨阶段(1978-1987年)
(1)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的讨论。在我国,真正进行电化教育讨论是从1982年开始的。1984-1986年这一讨论进入高峰期。讨论的议题是:要不要改名称?改作什么?大致有如下的主张:一是认为没有必要使用“电化教育”这个名称;二是认为应改为“教育技术”。经过讨论,取得了一些共识:我国的电化教育在本质上与国外的教育技术是相同的,两者的目的都是利用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去控制教育过程,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最优化。
这场讨论后,
目前,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点是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教育展,30年代视听概念引入我国。但在我国真正而且比较全面地探讨教育技术,是在80年代之后的事,教育技术学从此创立。
1.电化教育阶段(1978年以前)
20世纪初叶,幻灯传入我国,开始了最早的无声电影和幻灯教育手段。1936年,教育部在南京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这是我国最早的电教机构,至今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仍设电化教育司。1936年教育界人士讨论确定了“电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必然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因此,承担专业教学的教学团队必然是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它的特征和质量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改革。一是专业教学团队中的个体素质不适应新的教育模式。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基本上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他们缺乏所授专业的相应工作经验,不具备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能力。二是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结构不适应新的教育模式。虽然当前高职院校引进了一些具有企业经验的专、兼职教师,但从整体上而言,这些教师在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比例太小。因此,只有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团队质量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模式改革[1]。
视听教育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