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的口号是:“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太平天国口号的主要内容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体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太平天国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扩展资料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1864年8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太平天国运动的口号是:“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清政府为了支付高达2800万元的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弥补由于鸦片大量输入而造成的财政亏空,加紧横征暴敛,增加税收一至三倍以上。
兼之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
扩展资料: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从1851年起共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
太平军在占领南京前,曾提出 “薄赋税、均贫富”,“将来概免租赋三年”、“均田以赈贫穷”等口号。这些口号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以土地为中心的主要矛盾和广大农民渴望减免封建剥削以至获得土地的要求。1853年(咸丰三年)建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就是《天朝田亩制度》想要建立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评估:这个口号继承了先前“等贵贱,均贫富”的具体内容,又用基督教的形式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的蓝图,确实是进步了。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是《天朝田亩制度》想要建立的理想社会。先前还提出过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