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节日的由来是相传战国时。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1源于纪念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后,人们为防止江鱼吃掉屈原的尸体向江中投粽子。一位医生为了震慑江中的江龙和毒虫向江中倾倒了一坛雄黄酒,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和和雄黄酒的习俗。挂菖蒲等习俗和马皇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