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不尊重的沟通方式感悟

2025-02-23 13:20:0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喜欢给对方贴标签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从两方面思考:有没有人给我们贴标签?我们自己又有没有给别人贴过标签?


朋友的儿子一两岁的时候特别爱哭,家里人都搞不清怎么回事,他太太就很生气,认为男孩子不应该这么脆弱,动不动就哭,于是经常对孩子说:“你就是喜欢哭!”“不要哭,男孩子就不能哭!”这明显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结果怎样呢?不断给孩子贴标签,孩子就会慢慢在潜意识中这样认同自己:“我就是喜欢哭。”“我就是个爱哭的孩子。”但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又非常纠结,因为妈妈说男孩子不能哭。试想一下,这对一个孩子的人格形成来说是多大的伤害?

不仅是孩子,我们大人内心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冲突。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存在着太多的冲突。比如,一方面你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出人头地,赚钱是非常重要的事”,而另一方面你又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赚钱”,这就是冲突。从理论上讲,你认为赚钱是件很重要的事,但实际上你又觉得自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冲突就产生了。生活中有大量类似的冲突,一些较为严重的内心冲突还可能导致人格纠结、失调,甚至出现分裂扭曲。

所以说,随便给别人贴标签就是一种不尊重别人的沟通方式,大家应反思一下自己,如果曾有过,应尽量避免。

2、忽视对方的感受

在沟通时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或说话,但有些人偏不这样,做事说话完全忽视别人的感受,从不征求别人的意见。这种情况在与孩子相处时往往表现得最明显。
3、用威胁的口气说话

有人喜欢被威胁吗?我们可能很少有人有这种爱好,但是,我们却听过特别多的人喜欢用威胁的语气与他人说话。

“你如果不怎么做,咱们就怎样怎样”的方式说话。用这种语气跟人说话会怎样?会反弹。但孩子小时候可能不会反弹,他们会服从、会听话。于是,这也成为很多家长认为有效的教育方式,但久而久之会如何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尊严感在下降,而且每被威胁一次,他们的尊严感就下降一点。被威胁的次数多了,他们就会习惯于这种方式,甚至认为人与人相处就是这样的,而他们自己在与人沟通时也会以这种方式说话。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威胁父母:“你不给我买手机,我就自杀给你看。”“你不让我玩游戏,我就跳楼!”诸多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由此可见,威胁不但会影响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会降低对方的人格,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尊敬与信任。而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内心的价值观问题。事实上,当你的内心不认为某种做法是正确的,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你就不会说出恰当的话来。

4、喜欢与别人攀比

爱攀比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究其根源,其实这是一种虚荣浮躁、渴望认同的心理在作祟。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说的是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先定都,然后集结兵力一统天下,可项羽却急着要回故乡,认为“富贵不归故乡”,不给父老乡亲看看,如衣锦夜行,就像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夜里行走,谁能知道呢?结果错失良机,被壮大起来的刘邦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

喜欢与人攀比的人,无非就是希望通过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扬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这样的结果只会让人厌烦,甚至还会在无意中伤害别人,使别人不自觉地陷入被动攀比当中。当看到人家各方面都比自己强时,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于是也不想再与对方继续交流,这也是大多数人的自然反应。

回答2:

1、贴标签。比如说,有的孩子喜欢哭,妈妈给孩子贴上了“爱哭宝宝”的标签,孩子一边哭一边想,我就是个爱哭宝宝,妈妈不喜欢爱哭的宝宝,妈妈不爱我了,我就是个爱哭宝宝。人格得分裂成什么样子。上一个分享,你学到了,孩子会成为你唠叨的样子,所以,给孩子贴标签时,一定要想清楚,最好还是不要贴。
2、忽视孩子的感受。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饿。注意,溺爱也是忽视的一种。还有的小朋友玩了一天的游戏,特别想跟父母们分享一下,当天的心得,你是否会不愿意听,敷衍而过呢?
3、威胁。这是你经常用的方法吗?如果你想被孩子威胁,请继续使用这样的方法。孩子们慢慢会明白,他们就是最大的筹码,你能忍受孩子跳楼、自杀、离家出走的行为吗?
4、负面的评判。
5、攀比。永远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家的孩子比,这会不断的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6、嘲笑。

回答3:

尊重的定义于同爱一样,从心出发用心感受。不同的人对尊重的定义不一样。只有真正的从他自己的角度出发。他才能感受到尊重。所以说换位思考很重要。
002如何做到换位思考
就是从他人的视角去看他经历的一切,关注对方此刻存在状态到底是什么?反应对方的情感,对于我这种神经大条的人,首先需培养觉察力,修炼自身。
003什么不尊重?
什么情况是不尊重,做到知此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不尊重包括1.贴标签:富二代、爱哭鬼、成绩差等。2.忽视:孩子说妈妈我受伤了,我会说没大事,伤害孩子情感,他慢慢不愿意与我沟通。3.威胁:有时侯与孩子不好沟通,还会威胁他,送给他爸。4.评判和攀比,经常无意识会拿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
004问题的本质
存在这些问题也是我内心价值观的问题,我的格局决定的我的眼界,我的见识限制了我的思路,我要开拓自己,学会放手,给孩子更大空间。培养自己觉知力,不忽视孩子。
005学以致用
现在孩子上网课,早上没有课,我又想他早起,如何与他沟通?
我轻轻叫醒他,告诉他我知道他还不清醒,可妈妈要上班,他一个人可能会睡得很迟。可需要我到时打电话提醒。这算不算放纵。
各位同学看怎样与他沟通才有效?

回答4:

哪些不尊重的沟通方式感悟
朋友的儿子一两岁的时候特别爱哭,家里人都搞不清怎么回事,他太太就很生气,认为男孩子不应该这么脆弱,动不动就哭,于是经常对孩子说:“你就是喜欢哭!”“不要哭,男孩子就不能哭!”这明显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结果怎样呢?不断给孩子贴标签,孩子就会慢慢在潜意识中这样认同自己:“我就是喜欢哭。”“我就是个爱哭的孩子。”但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又非常纠结,因为妈妈说男孩子不能哭。试想一下,这对一个孩子的人格形成来说是多大的伤害?

不仅是孩子,我们大人内心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冲突。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存在着太多的冲突。比如,一方面你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出人头地,赚钱是非常重要的事”,而另一方面你又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赚钱”,这就是冲突。从理论上讲,你认为赚钱是件很重要的事,但实际上你又觉得自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冲突就产生了。生活中有大量类似的冲突,一些较为严重的内心冲突还可能导致人格纠结、失调,甚至出现分裂扭曲。

所以说,随便给别人贴标签就是一种不尊重别人的沟通方式,大家应反思一下自己,如果曾有过,应尽量避免。

忽视对方的感受

在沟通时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或说话,但有些人偏不这样,做事说话完全忽视别人的感受,从不征求别人的意见。这种情况在与孩子相处时往往表现得最明显。

场景一:孩子穿了一件比较新潮的衣服准备出门,妈妈突然过来说:“脱掉,这衣服多难看,赶紧换一件!”“我这件衣服不是挺好看的吗?”孩子说。“不行,太难看了,你不换掉就别想出门!”

场景二:爸爸带着女儿在沙滩上玩得很开心,妈妈在一旁看书。当爸爸和女儿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妈妈突然来一句:“好了,该回家了。”“为什么啊?我还没玩够呢!”女儿很委屈地说。“爸爸没那么多时间陪你玩,走吧。”不由分说,拉起女儿就走。

这些场景你觉得有问题吗?从家庭和谐的角度来看,似乎这两个家庭都很温暖,一个场景是妈妈很关心孩子的日常穿衣,另一个场景中的妈妈很体谅爸爸,觉得爸爸很忙,不应该占用爸爸太多的时间。但是,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谁在乎了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

在孩童时期,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地被忽视过。而童年时被忽视,长大后就会产生大量的心理问题。带着这些心理问题与他人相处时,也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沟通障碍,其中一个就是会忽视别人的感受。

另外,还有一种忽视是我们大家所不能理解的,即溺爱也是一种忽视。比如,孩子在外面跟人打架了,把别人打得满脸是血。回到家后,父母却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该干吗干吗。在父母看来,这可能是一种爱孩子的表现:你惹祸我也不批评你、不惩罚你,我多爱你啊!

但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吗?并不会。在孩子看来,这是一种忽视:我打了人、惹了祸,我当时吓得半死,可回到家后父母竟然毫无反应,也没告诉我这样做是对是错。一次两次孩子可能觉得侥幸,久而久之他就会产生被忽视的感觉。所以你会发现,一些孩子从小被当成“小皇帝”,到外面也是“小霸王”,长大后经常打架、犯错,但他同样没有安全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父母的长期忽视。这也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不要以为不理他、不管他、不尊重他的意见才是忽视,溺爱同样是一种忽视。

用威胁的口气说话

有人喜欢被威胁吗?我们可能很少有人有这种爱好,但是,我们却听过特别多的人喜欢用威胁的语气与他人说话。

“你如果不怎么做,咱们就怎样怎样”的方式说话。用这种语气跟人说话会怎样?会反弹。但孩子小时候可能不会反弹,他们会服从、会听话。于是,这也成为很多家长认为有效的教育方式,但久而久之会如何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尊严感在下降,而且每被威胁一次,他们的尊严感就下降一点。被威胁的次数多了,他们就会习惯于这种方式,甚至认为人与人相处就是这样的,而他们自己在与人沟通时也会以这种方式说话。

回答5:

收获:

①什么是尊重?尊重他人,就是从他们的视角去看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我们要思考他此刻的状态,接受他现在的样子,而不是幻想“他如果不是这个样子该多好啊!”我们一般认为的尊重,基本上是指我们要会换位思考,给他人选择的权利,倾听他人内心的感受。尊重与服从的区别:尊重是自发的,而服从是被动的。推荐的书目《掌控谈话》

②不尊重的行为有哪些?

第一,给他人贴标签。比如说,你就是个爱哭的孩子,你就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你是一个唠叨的人,一个只关心自己的人。等等这些都属于贴标签。

第二,忽视他人的感受。比如,孩子摔了一跤,你就说这有什么痛的,这么摔了一下。孩子出门去玩,你说穿这么少,太冷了。你只吃了这么一点点,肯定没吃饱。所有的这些事都只是你对这件事的感觉,而不是他人本身对这件事的感受。溺爱其实是一种最大的忽视。

第三,威胁他人。比如说,你如果不吃饭,我就不给你看电视。你如果不好好上学,我就不给你买这个玩具。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等等这些这些具有危险性的话语,它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坏我们相互之间的尊敬和信任,会降低对方的人格和自尊水平,会让对方做了正确的事,也不会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是非常要命的。在威胁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水平会很低,这样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会自律性差,自信心大受打击等等。

第四,评判他人。给别人下定义,评判对方做的事和行为。比如说,你考的出这样的成绩,说明你肯定没好好学习。早上起得那么迟,你昨天晚上肯定没好好睡觉,肯定在又上网玩游戏?。

第五,进行攀比。攀比的结果是会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比如说,你看你大舅家的孩子考上了985的大学。你看张姨家孩子,钢琴弹的这么好,你怎么就学不好呢!

心得:上完课程,仔细的回顾一下自己以前跟孩子的交流或者跟家人的交流,真的有太多不尊重的沟通方式,不尊重的语言和行为。当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你用这种沟通方式,孩子可能会被迫的接受,当孩子长大了,他的能力变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我现在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在与孩子沟通之前先思考一下我们之间这次交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方式会比较合适?什么样的语气会比较合适?如果没有想明白,宁愿先不进行对话沟通。当我们自己有情绪的时候,经常会冒出一些不尊重的沟通方式,为了避免这个,我现在在自己状态和情绪不太好的时候,会在嘴里不断默念:“你现在心情不好,请不要和孩子去说话交流。 ”然后深呼吸。当自己感觉自己的状态恢复正常,才思考怎么样去和孩子沟通,怎么样和孩子交流。

学以致用:

例一,在电梯里遇见邻居家的孩子,我让自家的娃跟孩子打招呼,孩子就是不开口,然后我就会跟对方的家长解释说:“这孩子他就是不爱说话,不爱跟人打招呼。”换种方式,在电梯里遇见邻居家的孩子,我很热情的跟邻居和孩子打招呼:“早上好呀,小朋友。”等出来了电梯问问娃:“小宝,你想不想和小朋友打个招呼呀?”如果孩子是肯定的回答,那就鼓励他:“好的,我们下次遇见小朋友,和他打声招呼,或许我们多见面几次多打招呼,可能你们就成好朋友了呢!”如果孩子是否定的回答,那就和他说:“现在不想打招呼也没关系,是不是小宝你还没准备好呢?等我们做好准备再打招呼也不迟。”

例二,天冷了,女儿没穿秋裤就出门去上学,我就说天这么冷,你不穿秋裤肯定会感冒的。女儿说我不冷。我说怎么会不来冷啊,到时候感冒了看你怎么办?换种方式,看到女儿没穿秋裤就出门,我就说几天都降温了,妈妈觉得好冷,都穿上秋裤了,不知道你感觉怎么样?需不需要穿秋裤?不管孩子是肯定还是否定的回答,我都尊重孩子的感受。

例三,在商场里孩子一定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我说你再这么又哭又闹的,那我就先走了,我不管你了。那一种方式。蹲下来抱着孩子说,小宝,你是不是很喜欢这个玩具呀?孩子点点头,我说妈妈也觉得这个玩具真的挺好的,我也挺喜欢的。我抱着他停了一会儿,等他稳定一下情绪。我继续说只是这个玩具的价格太贵了,它超出了我们今天购物的预算了,我们可以一起想一想,我们怎么样才能买这个玩具呢?然后我们可以一起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最后我们确定一下比较可行的能实施的办法。

例四,朋友家的孩子考上了985的大学,自己的心里又开始忍不住的对比起自己家的孩子。我会提醒自己,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独立的个体。我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让孩子跟过去的自己比,她要比过去的自己更好,那就可以了。对于自己我也会经常觉得别人很优秀,自己很糟糕。这个时候我就要对自己说,我要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去借鉴人家好的经验。我只要跟过去的自己比,我只要比过去,比昨天好一点点,那就是更好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