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吧中的题:
在下出上联,尔等出下联可好
一扁舟,二客人,三四五六水手,扬起七八尺风帆,离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仍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下面附一典故:
明朝嘉靖年间,有位新科状元奉旨回乡省亲祭祖,一路车船劳顿,甚觉无聊。这日船到九江,花白头发的船家斗胆搭讪着说:“状元爷金榜独占鳌头,就要衣锦还乡,却怎的一路沉闷不乐?”这状元公倒也爽快,说:“一路无人说话,怎乐得起来?”船家一听是这事,“哈哈”一笑说,“原来是因为这呀,老朽出一上联与状元爷解闷可好?”状元公惊喜地说:“且请老人家说来听听!”船家略一沉吟,开口吟道:“一扁舟,二客人,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尺风帆,离九江,还有十里。”
这上联十分有趣,从一至十按顺序排列,说的都是行船事情,生动活泼,别开生面,浅显中又蕴深奥。状元公张张嘴却没对出下联,不由满面羞色。他一路再不觉得沉闷了,绞尽脑汁,直到下船上岸,也没能对出下联。从此这事儿成了状元公的心病,吃饭睡觉都想着下联,甚至不耻下问,四处讨教。遗憾的是,这状元公直到古稀寿终正寝时,下联仍然没有着落。这事在民间不胫而走,跨过明、清、民国,朝野多少联对高手都没能弥补这一缺憾,竟成了绝对。
日月如梭,一晃几百年过去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末,有个叫李戎翎的人终于对出了下联。当时,李戎翎在广东省佛山市一个建筑工地上。他是个楹联爱好者,几十年来一直潜心揣摩这个绝对,对来对去都不满意。有一天,工地的轮船去10里外运输一种叫“九里香”的木料,一来一去只用了两天时间,他不由联想起1943年工人运输木料的事。同样的木料,同样的批量,却花了整整一年,两相对比,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啊!他感慨之余,下联竟陡升心头:“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仍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这一下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几百年的绝对,一朝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