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报兴趣班,多培养孩子读书。
首要:注意和孩子说话语气及自身素质。
禁止玩手机:联系电话运营商把手机卡网络关闭只能打电话。把手机联网权限关闭,把无线路由器设置手机操控,只有家长可以限时开。晚上孩子玩手机要和他说清楚对身体不好对眼睛不好等等。首先家长不玩。
1、给孩子讲道理,说清楚不看手机原因。
2、作为家长自身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自己看手机要求孩子不看手机,这样孩子永远爱玩手机。
3、家长要做到:(1)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机,不看手机。(2)孩子做作业的同时家长陪读或自己看书或做家里事情。
4、家长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
5、闲余时间多给孩子讲讲故事或旅游中说说相关人和物。
6、好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的各方面能力的重要因素。
7、陪同写完作业后,培养孩子画画,弹吉他、弹琴、练习,毛笔字、小制作,小拼图,摆积木,叠纸等等太多了,都能用来站满玩手机的时间。
8、结果是孩子就不太爱玩手机了。
9、孩子若改变不了,就是家庭环境因素居多。意思是家长的行为言行起到决定性作用。
10、孩子玩上瘾了,解决方法:设定电子产品关机时间,设定电子产品密码,设定家长人脸识别等等。
11、提高孩子自控能力,首先家长自身要控制,营造好的家庭环境。
12、其他小因素:要求所有游戏开始登录界面要有家长的人脸识别功能,才能玩。意思是家长允许孩子玩时家长扫头像就能玩。
13、卸载所有游戏相关的软件,八卦新闻软件等。
14、2-4年后习惯了懂事了就很少玩手机电脑了。
方式一:
父母别在孩子面前玩游戏
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本身还带着不少“孩子气”,他们自己对于游戏的掌控力都达不到收放自如的境界。这样,在孩子眼里,手机就成了父母最亲密的朋友,不是拿在手里玩,就是在充电。给孩子的心理暗示就是,手机就是用来玩游戏的,而且可以“爱不释手”。
而如果这些“孩子气”的父母能控制住自己,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游戏,在手机里少装一些游戏,这样就能很好地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手机只是用来方便沟通联系的,不是游戏机。如此引导孩子,可以让孩子不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
方式二:
要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
还有一些父母,下班回到家后不愿意带孩子,当他们发现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能让自己不用陪孩子玩那些“幼稚”的游戏,就让孩子由着性子玩。其实,只要家长们愿意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对手机游戏失去兴趣了。
方式三:
要让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很多家长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其实初衷是好的,让孩子从中多学点东西,结果孩子因此沉迷。其实,在学龄前的孩子,学习并不是最主要的,他们可以不认识“A、B、C、D”,也可以不能从1数到100,但是必须要有各种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而不是局限在某一款手机游戏中。
儿童心理学表明,其实学龄前的儿童是很希望帮助父母做家务的,不仅可以让他们从劳动中实践,也可以让他们有一种像大人一样的成就感。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家庭意识。如果这时家长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鼓励,就更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远比打游戏过关得到的成就感大。
1家庭教育没有什么秘诀,如果想教育好孩子自己必须进行学习。了解孩子。
2、不让孩子沉迷网络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满足,而不是在网络上。
3、如何让孩子便的勤奋,首先自己以身作则,同时给孩子分配任务,并做好鼓励和沟通。
4、这个问题是个比较难于回答的问题,这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大小,和具体表现来确定措施。
孩子的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习才能教育好孩子。
最好给你一句话共勉:任何成功都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失败。
孩子沉迷手机家长该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