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还是按普通话来读,按古音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谁知道真正的古音是怎么读?毕竟离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那时不像现在就录音资料,连口腔发音图都没有,你怎么知道这个字是这么读?
2、现在的一些所谓古音,也仅仅是近代现代的人根据一些地区的方言,进行推导出来的拟音而已,到底是不是这样读?鬼知道。
而且,同样一个字,不同的音韵学家推导出来的拟音就不一样,蒲立本、郑张尚芳、王力、高本汉、潘悟云,这些都是研究古文字的大师,你信谁的?你又如何判定哪个人推导出来的读音更接近这个字在古时候的本来读音?
所以,我觉得,现代人读古诗按古音读,是自寻烦恼,是自欺欺人,毕竟我们不是文字专家,就算是这方面的专家,也不见得就是对的。另外,就算某位专家推导的拟音是正确的,但是,你读古诗时,不能只是韵脚才读古音,而韵脚之外的字就读今音呀?要么就整首诗所有的字都按古音读,不然的话,会不今不古的,让人笑话。我就以上面那位朋友所举的例子来说:
远上寒山石径斜。
”斜“读古音xia,但是,”山“和”石“呢?在写这首诗的唐代,是没有卷舌音,卷舌音是蒙古人在元朝入主中原之后才出现的,sh是卷舌音,那么,你也得按古音来读。
本人不是不赞同复古,但复古也是视情况而定,不能全盘复古。就象我们改革开放之后,学西方,有些人主张全盘西化,后来的事实证明,全盘西化是不可取的,同样,复古也是如此,要有选择性。
古诗文中的字,多数是按照普通话读音来读,个别特殊的字要按古音来读。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远上寒山石径可以按普通话来读,而斜必须读作xia二声,如果按普通话读成xie二声,就不押韵。又如:沛公军霸上,其中的军应该按古音读作四声,才能体现它是动词的词性。
古音今音分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用韵则读古。
按普通话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