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硬币只能是小额的呢?为什么不能有大额硬币?

2025-02-23 04:25:0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在以前的金本位下,面额同材质的重量是相关的,2两金币要比1两重一倍。但在纸币体系下,印刷的成本几乎是相同的,50元纸币不会比100元纸币成本小。所以从印刷成本上看,央行印刷更高额度的货币是一种节约行为。当然,这种节约不仅是纸张印刷成本上的,也包括更为广义的社会成本,比如点钞、运输、储藏等的成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货币面额就可以无限放大。
除了津巴布韦、朝鲜等个例之外,目前世界上就连经济发达的美国,其最大面额的货币也只是100美元。而我国目前经济稳定,通货膨胀压力不大,现有的货币面额足以应付支付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发行大面额货币,除了使用不便、伪币容易引发更大规模损失等问题之外,还可能会有反效果——易造成百姓恐慌,使得他们产生预期通货膨胀的误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并不简单是因为公众看到了大面额货币,而是因为大面额货币发行后,小面额货币的使用量一定会相应降低。这不是无中生有,已经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大额纸币具有明显的“强替代性”。举例来说,我国的第五套人民币发行中增加了20元纸币,而后就能够发现,10元纸币的数量出现了大规模收缩,大量退出流通领域。而与此相对应的,第五套人民币取消了2元纸币和2角纸币的发行,对旧版2元只收不付,这就直接导致了1元币和1角币的数量急剧扩大,这其实增加了流通中货币的总张(枚)数,非常显著地增加了清点和销毁的工作压力。
那么小面额纸币和硬币又是以什么样的标准设定的呢?
通常来说,货币面额的搭配是为了让支付和找零变得方便,而增加硬币对纸币的取代,主要是为了避免小面额纸币在频繁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成本,特别是在气候潮湿的国家更是如此。
最重要的是,其实硬币的发行与一国的通胀水平,有着非常有意思的联系。
显而易见的是,因为重量的差别,硬币的携带成本比纸币高,并且也容易丢失。在通货膨胀的时候,由于价格普遍偏高,小额货币使用的机会比较少,即人们携带的机会也比较小,所以硬币通常在通胀时期难有用武之地。
而另一方面,在通货紧缩的时候,价格普遍比较低,人们使用小面额的货币的机会就比较多,硬币的携带成本将会与小面额纸币趋同。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的状况使小额货币的使用频率发生变化,人们在不同通货膨胀条件下携带1元面值货币的成本不一致,人们就会通过改变货币的形态,使自己携带货币的总成本大致保持一致。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国最大面额的硬币是1元币,正是在通货膨胀最厉害,也是在“零钱荒”最厉害的时候出现的。
从世界大趋势来看,我国的硬币供应量仍然较低。2000年,以生产入库量计算,我国硬币人均不足80枚;按市场流通量计算,人均仅十多枚。而日本人均拥有硬币达700多枚,英国人均800枚,德国人均780枚。当然,这与我国国内相应的硬币消费设施——投币地铁、自动售货机、投币电话亭的普及力度较低有关。不过,虽然我国目前的硬币供应量仍然较低,但并不意味着就应该毫无节制地发行硬币。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说,硬币、纸币的偏好有着“存在即合理”的情形。也就是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和居民消费习惯,并没有为硬币预留更多的空间。这种情况下,盲目扩大硬币发行规模,只会造成大规模的浪费。
总地来看,我国曾经也有过取消分币和印制500元面额纸币的讨论,但这些激进的“用钞经济学”并没有最终得到央行的肯定。或许未来500元面额的纸币将面世,甚至5元硬币、10元硬币也将进入流通领域,但从之前分析的种种缘由来看,这必然将是一个经过多重权衡之后的结果,同样也需要中国的经济与消费模式发生结构性变化。客观来说,如果保持当前的通胀水平不变,这种趋势应该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回答2:

一百元一个的硬币拿着是省事,但是没有防伪标志啊,一元的硬币就算是造假花的费用也快一元了,要是花一元的成本造出来一百元的你说得有多少人造假啊

回答3:

硬币倒也不是不能大面额,可以看一下日本和韩国的硬币有500块!但是如果人民币要做成硬币的话!会不方便取!你总不能去ATM机让人家给你吐硬币出来吧!至于很多网友说的塑料币!我可以说中国不是没技术,而是懒得用!是不打算使用?

回答4:

硬币不同于纸币 纸币是货币符号 本身没有价值 硬币是金属铸币 是有价值的 说白了 一块的钢镚 不当一块使用也值一块钱 但是纸币100块 不当纸币用 明显远远打不到100块 所以大额货币如果使用硬币 容易丢失 在大额现金交易时又不方便统计携带 就没有大额硬币了

回答5:

重!携带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