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捕食器官与方式

2024-12-15 13:46:1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一、蛇的活动规律

蛇是一种变温动物。它的体温常是随着四季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体内的代谢率和活动也与体温变化息息相关。体温高时,代谢率高,活动频繁;体温低时,代谢率低,活动减弱。一般地说,从春末到初冬,是蛇类活动的黄金季节,特别是在骄阳似火的夏季和天高气爽的金秋,蛇类活动最为活跃,经常到处流窜,昼夜寻找食物,俗话说"七横八吊九缠树",就形象地说明了7、8、9这三个月是蛇类活动的高峰期。但是蛇类喜热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尤其是在炎夏的酷暑,它们喜欢在树荫、草丛、溪旁等阴凉场所生活栖息。从秋季到冬季,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蛇体内的代谢随之降低,当它的生理活动减慢到一定水平后,就逐渐进入到"冬眠"期。一般的毒蛇从11月下旬就已经开始不吃不喝,不蜕皮,相继入洞冬眠了,这时它们往往是几十条甚至成百条群集在位于高燥处的洞穴里或树洞里蛰伏过冬。待到翌年春暖花开,冰消雪融时,才从蛰伏状态中苏醒过来,并重新开始一年新的生活。从人洞到冬眠期大约需要三个月时间,主要依赖以脂肪形式贮藏在体内的营养物质进行缓慢的补充来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营养料。

毒蛇依其昼夜活动情况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喜欢在白天活动的,称为昼行性蛇类。如眼镜蛇、眼镜王蛇等。第二类是怕强光,喜欢在白天隐伏,夜间活动的,称为夜行性蛇类。如金环蛇、银环蛇、烙铁头等。第三类为喜欢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活动的(多在晚上及阴雨白天活动,耐寒性强),称晨昏性蛇类。如五步蛇、蝮蛇等。蛇类活动受温度的影响要比受光线的影响要大得多。如昼行性的眼镜蛇,在十分炎热的夏天,经常在夜间出现;晨昏性的蝮蛇在低温天气,常在中午前后阳光充足时出没,而夜间活动得很少。一般地说,蛇类活动较适宜的温度是20-30℃之间,其活动的最适宜温度为10-35℃。更有趣的是,生活在热带的蛇不单在冬季"冬眠",而且在炎热干旱的夏季亦需进行"休眠",动物学上称之为"夏眠"。为什么蛇要进行"夏眠"呢,原来,当热带炎热干旱的季节到来时,由于长时间不下雨,池塘、湖泊可能全部干涸,蛇和壁虎、鳄鱼、肺鱼以及草原中的龟类等动物一样,赖于生存的条件已变得不利。为了适应外界环境使之能继续生存下去,它们便转入"地下",深居简出,不食不动,进入"夏眠"状态,以求能度过炎热干旱的夏季。

二、蛇的生活习性

蛇的栖息环境因生活习性不同而有差异。如金环蛇,多在丘陵山地、水域附近活动,以夜间活动为主,鱼类、蛙、蜥蜴、鼠及蛇是它的美味佳肴;银环蛇多在水田、塘边及低洼湿地活动,活动亦在夜间,捕食鼠类、蜥蜴、蛙类、鱼类(泥鳅鱼最好)以及其他蛇类;眼镜蛇常在丘陵山坡及山脚下的灌木丛中和平原的墙基、石缝处、坟堆、向阳山坡活动,以捕食小哺乳动物、鸟类及其卵、蜥蜴、蛙类、鱼类和其他蛇类为主;五步蛇多在树旁、阴湿石隙、杂草中、溪旁石下活动,主要捕吃蟾蜍、蛙、鼠及蜥蜴为生;蝮蛇多在颓墙、废墟及村落前后或菜地中活动,主要食物是鼠、鸟、蜥蜴、蛙、鱼等;竹叶青多活动于丘陵山区溪边及草丛灌木中,早晚活动频繁,以鼠、鸟、蜥蜴、蛙类为食饵。总之,我国常见的各种蛇类,特别是毒蛇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是不相同的(见表1-2)。只有了解各种蛇类的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才能把蛇养殖好,并能预防毒蛇咬伤于未然,所以必须很好了解和掌握蛇的生活习性。

三、我国十种主要毒蛇的形态

特征及生活习性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温暖,极适宜各种蛇类生长。其中常见的陆地毒蛇有9种,海蛇有15种。本书把15种海蛇合为1种介绍。现将这10种毒蛇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作一概述:

(一)银环蛇又称白花蛇、过基甲、白节蛇、银脚带、银包铁等,属爬行纲、蛇目、眼镜蛇科的一种剧毒蛇。体长1米左右,头部呈圆形,稍大于颈,有前沟牙,通身背面具有黑白相间的横纹,白色横纹较黄色横纹窄,约占1-2个鳞片宽,在体部有20-30个,尾部有7-17个;腹部全为白色。背鳞平滑,有15行,背面中央一行鳞片扩大,呈六角形。肛鳞完整,尾鳞都是单行,尾端较尖细,这些特征可与其他具有黑白相间环纹的蛇相区别(图2-4)。

银环蛇分布于我国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台湾、安徽和四川等省区;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多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脚近水的地方,特别是长有稀疏树木或小草丛的低矮山坡、坟地、田埂、路旁、菜畦等处更是它们经常活动的场所。昼伏夜出,尤以上半夜活动更为频繁。生活的最适宜温度是26-30℃,11月中旬开始冬眠,6-8月产卵,每次产卵5-15枚。食饵是鱼、蛙、蜥蜴、蛇及鼠类。该蛇性怯,行动敏捷,容易伤害人畜,其毒液毒性剧烈,以神经毒为主。

<二)金环蛇又名铁包金、金报应、金脚带、黄金甲、金蛇等,它是与银环蛇相近似的一种剧毒蛇。它与银环蛇的区别点是:体躯较粗大,一般长1米以上;通身呈黑黄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尾略呈三棱形,末端扁而圆钝。黑环与黄环几乎等宽,黄色环纹在体部有23-28环,在尾部有3-5环,背鳞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一行鳞片特别大,肛鳞完整,尾下鳞片为单片(图2-5)。

金环蛇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江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国外主要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和缅甸等国。常栖息于丘陵、山地和水域附近,为夜间活动,以鱼、蛙、蜥蜴、蛇、蛇卵及鼠为食饵。白天常盘着身体把头钻在身下,怕见光线,卵生。性亦温顺,行动迟缓,其毒液剧毒,也为神经毒。

(三)眼镜蛇又名万蛇、吹风蛇、吹风鳖、扁头风、饭铲头、饭匙头、乌肉蛇等。属眼镜蛇科有毒蛇。它的头部呈椭圆形,由于它被激怒时,头部可竖立前半身,这时颈部肋骨扩张,使颈部膨扁,而且颈背部白色眼镜样的斑纹异常显露。因此而得名。身长一般1-2米,体背呈黑色或黑褐色,有个别的蛇有若干细窄的白色横纹,蛇活动时更为明显。体及尾部有10多条黄色横纹,背鳞平滑,斜行。腹面色较浅,颈部腹面有两个黑色点斑及一黑色横带(图2-6)。

眼镜蛇分布于我国的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及西亚等地区。常栖息于丘陵山坡、坟堆、灌木林或山脚水边。食性很杂,鱼类、蛙类、鼠类、蜥蜴、鸟类及鸟蛋、家禽蛋类等均吃。卵生。多表现为向阳性,常于白天活动,耐热性较强,气温在35-38℃的阳光下也能忍受。被激怒时攻击性强,常发出"呼呼"声。毒液为混合毒素。

(四)眼镜王蛇又名过山风、山万蛇、大眼镜蛇、过山乌、大扁颈蛇等。头部呈椭圆形,颈部能膨扁,前半身亦可竖立,所以有许多方面与眼镜蛇相似,但与眼镜蛇亦有明显区别:如眼镜王蛇躯体较大,全长一般在2-3米,最长可达6米;颈背没有白色眼镜样斑纹、颈腹面也没有黑色点斑及横带;但体背黑褐色或黄褐色具有白色镶黑边的横纹约40-50个,在头背顶鳞之后多了一对大形的枕鳞。但是在受惊时与眼镜蛇一样能竖起前身扁起的膨颈,发出"呼呼"声,并向前方攻击(图2-7)。

眼镜王蛇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常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林木中、水旁或岩缝树洞内,能上树。白天活动,捕食蛇类、蜥蜴等。卵生。母蛇有护卵习性。眼镜王蛇性凶猛,常主动攻击人畜,其毒液的毒性为混合毒,主要属于神经毒。

(五)蝮蛇又名地扁蛇、土虺蛇、狗屎朴、灰链鞭、烂肚蛇、七寸子、麻七寸等。头呈三角形,有颊窝,吻鳞明显,鼻间鳞宽,外侧缘尖细,背鳞明显,全长约60-70厘米。背面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八字形斑,颞部有一镶黑色边的细白眉纹,躯干背面斑纹较大,一般有2行深褐色圆斑,左右交错排列,有的有深浅相同的横斑。或有分散不规则的斑点,体侧有一列棕色斑点,腹面灰白或灰褐色,杂有黑斑(图2-8)。

蝮蛇分布很广,我国东南沿海水网地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秦岭山地,新疆及内蒙古草原,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平原、丘陵、山区等各种环境都可以生活。常栖息于坟堆、草丛、乱石堆及田野上,多盘曲成团,如狗屎样。属于北方类型的蝮蛇,耐寒性强。以蛙、鸟及鼠类为食,也能吃鱼类、蛇类及蜥蜴。卵胎生。产出的幼蛇吃蜈蚣等节肢动物,其毒液具混合毒。

(六)蝰蛇又名圆斑蝰、古钱窗、金钱豹、金钱斑等。体长约1米左右,头较大,略呈三角形,与颈部有明显区别,体粗壮而尾较短,头背面被着起棱的小鳞片,体背棕灰色,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也有三个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腹面灰白色,有3-5行近于半月形的深棕色斑(图2--9)。

蝰蛇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常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区,活动场所是田野、或在龙舌兰和仙人掌等植物下盘卷成团,日夜都有活动,以鼠、鸟、蛇、蜥蜴及蛙类等动物为食。卵胎生,产领较大,一般一条母蛇能产仔30条左右,多者可达63条。行动迟缓,受惊扰时常发出"吁吁"声,其毒液的毒性以血循毒为主。

(七)五步蛇又名尖吻腹、蕲蛇、白花蛇、棋盘蛇、放丝蛇、吊灯扑、百步蛇、懒蛇、翘鼻蛇及聋婆蛇等。体长1-2米,有的在2米以上。头部明显呈三角形,吻端尖而向前上方翘起。在鼻鳞和眼前窝之间有3个小鳞片,上唇鳞7片,下唇鳞11片,眼前鳞2片,眼后鳞1片,眼下鳞1片,较长。前颞鳞2片,后颞鳞4-5片,体鳞有棱,在颈部22或21行,体中部21行,肛前17行,腹鳞157-171片,尾下鳞62-60对,在前方的单列。肛鳞单片,体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正中有一行20多个方形的大斑块,两侧有八字形暗褐色大斑纹,顶端在背中线相接。眼后到颈侧,有黑色带状条纹,腹部黄白色,有明显的念珠斑(图2-10)。

五步蛇分布于我国的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国外仅越南北部有此种蛇。常生活于山地、树木较多的落叶堆或岩隙间、山路边,草丛中亦有栖息,白天多盘卷不动,头部位于当中,吻尖向上。行动缓慢,很少活动,一旦受到惊动,则猛烈袭击。常于阴雨天气活动。如不受惊扰,一般不会主动咬人。捕食以鼠、蛇、鸟、蜥蝎、蛙类为主。卵生。因其毒腺大,毒牙很长,属管牙类,而且毒性强,毒液为溶血性毒,人被咬后如不能及时治疗,常有生命危险。

(八)烙铁头又名龟壳花蛇、老鼠蛇、恶乌子、金钱豹、笋壳斑、吊树猫、蕲蛇盖、野猫种等。体长约0.7-0.9米,最长可达1.3米。头部明显呈三角形,颈细,形如烙铁,故称烙铁头,头背都是小鳞片,体细长,尾长而末端细,有缠绕性。体背面为淡棕色或棕褐色,背脊上有一行暗紫色波状纹,腹面浅褐色,散以深棕色细点(图2-11)。

烙铁头分布于我国的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浙江、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贵州等省区;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及缅甸北部。常生活于丘陵及山区的灌木、溪边、竹林或住宅区附近,亦可随柴木搬动而进入室内。以鸟及鼠类为食,常于夜间活动,卵生。毒液以血循毒为主。

(九)竹叶青别名刁竹青、小青虫、红眼睛、青竹蛇、青竹标、焦尾巴、绿牙蛇等。体长0.5-1米,头部呈明显三角形,头背面被小鳞片,眼睛红色,体背和两侧都是鲜绿色,腹面为浅绿色,体侧各有一条黄色、白色或红白两色的纵线纹,尾背和尾端都为焦红色。尾巴较短,具有缠绕性(图2一12)。

竹叶青主要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常生活于海拔150-200米的山区溪边及草丛中,山区的竹丛、稻田及住宅旁的瓜棚杂草中也有发现。昼夜活动,夜间活动频繁,以捕食青蛙、蜥蜴、鸟类和鼠类为生。卵胎生。其毒液为血循毒。

(十)海蛇海蛇科与眼镜蛇科一样,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世界上已知有50多种海蛇,我国15种,广西沿海所产的海蛇有青环海蛇、环纹海蛇、淡灰海蛇、平颏海蛇、小头海蛇和海蝰6种。

海蛇由于终年生活于海水中,所以它们的形态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腹鳞退化,体圆柱形,尾侧扁,鼻孔朝上,有鼻瓣,体长小者0.5米左右,长者约3米。除扁尾海蛇外均为卵胎生。每胎产蛇仔数因蛇种不同而异,一般在2-20条之间(图2-13)。

海蛇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山东和辽宁诸省区的海洋沿岸近海区。特别是半淡半咸水的河口带,每逢雨季河水猛涨,夹带大量的有机物的河水冲人海水中,此时鱼群集中于人海河口,以鱼为食的海蛇随之增加。海蛇在繁殖时期也常到海河口产仔,进行鱼类捕捞时应提高警惕,当心被海蛇咬伤。海蛇的蛇毒均为神经毒。

怎样找蛇

平时,我们看见许多捕蛇能手,仅带着一些简单的工具到野外觅蛇,可是回来时篓里却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蛇,莫非捕蛇者具有一副能够看穿土层的"火眼金睛",能一下子从蛇洞里把蛇抓出来。事实确是这样,捕蛇能手完全可以凭借他们的丰富经验,能准确无误地知道何处是"蛇家";蛇洞里面住着什么蛇,大约有多少条,是大的还是小的,甚至有的还可以讲出是公蛇还是母蛇。那么奥秘在什么地方呢?

一、根据蛇的生活习性找蛇

为了求生存,蛇类要喝水、捕食小动物,还要有藏身的地方,而不同种类的蛇,往往对这三个条件各有特定的要求的,它们的生活习性也各有差异。例如爱吃鼠类的眼镜蛇,分布的地域较宽,常出没在近水、容易找食的地方;以鼠、蛙、鸟、蜥蜴等为食的眼镜王蛇,多生活于山区森林地带,热天的晚上爱蟠踞在溪涧的岩石上守捕小动物;而银环蛇最喜欢吃泥鳅、黄鳝等,所以常栖息于平原及丘陵地带多水之处。当天气转冷进人寒冬以后,银环蛇等纷纷迁居到山上深洞中去越冬。

此外,蛇类躲藏的洞穴也有差异。如眼镜王蛇居住的洞穴,洞口直径一般为5-10厘米,垂直深度约70-80厘米,长约150-400厘米;而眼镜蛇和银环蛇等,由于它们可以用头拱或身体弯曲挤压等办法在疏松潮湿的地方自建"家园",所以蛇洞小而浅;又因它们没有脚和爪,因此大多是利用树根旁的土洞、兽穴等加工而成。而绝大多数的蛇类都是向老鼠"借屋"的,它们钻进洞后先把"房东"吃掉,然后把这洞据为已有。只有了解各种蛇类的生活习性,觅蛇就不困难了。

二、怎样识别蛇洞

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洞穴,有蛇洞、老鼠洞、野兽洞等,如何进行识别呢,捕蛇能手认为,因为蛇类总要在洞外活动的,所以必然在洞的四周留下许多蛛丝马迹,正因为有了这些蛛丝马迹,因此就可看清洞中的"庐山真面目"了。

(一)蛇粪 因为蛇的粪便总是拉在洞外,它的粪便有股特殊的腥嗅味,有经验者只要嗅到这股臭味,就知道这附近肯定有蛇。新鲜的蛇粪有的像鸡粪,有的像老鼠粪,颜色为淡黄色或黑褐色;旧蛇粪稍干燥、发硬,颜色变得浅淡一些。同时还可以从粪便的残留物中帮助判断是什么蛇拉的粪便。因为蛇粪中常夹有鼠毛、鸟羽,如果吃鱼的话,还有鱼鳞等不能消化的残留物,捕蛇能手就是根据什么蛇进食什么食物,拉出什么样的粪便来辨认蛇洞内藏有什么蛇的。

(二)蛇皮 蛇是要经常蜕皮的,而且总是蜕于洞外的草丛、石头之间。什么样的蛇就蜕什么样的皮。例如眼镜蛇蜕的皮比较厚实,上面还有许多浅褐色斑;银环蛇蜕的皮皮薄似纸张,像蝉翼一样,颜色淡淡的,近似米黄或白色。不同蛇类它们的鳞片式样也不一样,如银环蛇在背部正中有一行鳞片特别扩大,呈六角形,可是眼镜蛇就没有此种特征。假如在蛇洞外面拣到一张潮湿、柔软的蛇蜕,这是刚刚蜕下的新蛇蜕,说明蛇就在附近不远的地方。

(三)洞口的光滑程度 蛇的洞口总是光溜溜的,这是因为它们在进出时,使用自己的身体反复摩擦的缘故。假若仔细观察,或许还可找到一些脱落的鳞片。但鼠洞则不然,鼠洞口总是粗糙不平,甚至留有爪印或遗留有鼠毛,这么一对比,就能把蛇洞和鼠洞区别开来。

(四)蛇洞内藏蛇多少的辨认

确定蛇洞内有蛇以后,如果须辨认里面藏有多少条蛇,蛇是大的还是小的,只要从洞口外蛇粪的多少和蛇蜕的粗细就可加以辨别。有经验的捕蛇者,甚至还可根据蛇蜕的情况,可推断是雄蛇还是雌蛇。因为雌蛇和雄蛇的尾部长短和头部的大小是有区别的。

捕蛇的方法

一般人由于对蛇类有"谈蛇色变"之感,所以不敢逼近它,更不敢捕捉它。但是只要在捕蛇前对蛇的栖息环境及活动规律做到心中有数,捕时能"慢步轻脚,眼明手快,胆大心细,动作稳妥",就能把蛇捕住而不致被咬。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能把毒蛇捕住.下面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药物抓蛇法

捕蛇前先用云香精配雄黄擦手,然后用云香精、雄黄水向蛇身喷洒,蛇就发软乏力,行动缓慢,此时再用木棍、木杈压住蛇的颈部,用左手按柄,右手捏住蛇的头颈两侧,再抽出按柄的手去捉住蛇的后半身,然后再将蛇装入布袋或铁笼内保存。此法适合初学捕蛇者用。但不十分可靠,可以试行。

二、压颈法

压颈法是一种最普通的捕蛇法(图4-1)。当蛇在地面爬行或盘伏时,用一种特制的蛇钩或一般的木棍、竹棍悄悄地从蛇的后面压住蛇的颈部。若一下子压不住颈部,可先压住蛇体的任何一个部分,使其无法逃脱,这时可用一只脚帮助压住蛇体的任何一部分,使其无法逃脱,再用另一只脚帮忙压住蛇体后部,然后把工具向前移压至头颈部,左手按柄,右手捏住蛇的头颈两侧,再抽出按柄的手捉住蛇的后半身,放入布袋或加盖的竹笼内即可。

如果蛇处于高低不平的地面或位置不适于压颈,也可用蛇钩将蛇钩至适当的地方,然后按压颈法捕捉。

要是从蛇笼、蛇箱、蛇窝或蛇洞中捕捉蛇,可先用蛇钩把蛇钩出来,或用饵料引蛇出洞。蛇饵配方如下:咖啡50克,胡椒15克,鸡蛋清3个,面粉30克,混合搅匀成粘团,放在洞口等地方引蛇出洞。当蛇闻到芳香气味后就会出来寻食,然后再按上法进行捕捉。

三、夹蛇法

为了避免直接用手接触毒蛇,确保生命安全,可设计一种特制的蛇夹,柄较长,夹口向内略呈弧形,从蛇的后面向颈部夹起。将蛇身先放人容器内,再把头颈连同蛇夹一起放入容器底部,准备好盖子,当松开蛇夹并从容器取出时,立即把盖子盖好。用此夹蛇,蛇夹口的大小应与蛇体大小相适应,太大或太小都不易控制。(图4-2)。

四、套索法

假若看见毒蛇在乱石、地面或草丛中盘踞着,可用此法捕之。利用此法捕蛇,虽然比较麻烦,但却稳当不易被咬伤。在捕蛇前,先用一根长约十米的竹竿,将中间的竹节打通,穿上一条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细塑料绳或细铁丝,做成一个活动的圈套。捕蛇时,用手拿着竹竿和绳索的一端,从蛇的背后,先将活套对准蛇的头部,然后迅速套住蛇的脖子,并立即拉紧活套,即可捕捉到蛇。但活套不要拉得太紧,以免使蛇的颈部受伤,或窒息致死(图4-3)。

五、钓蛇法

此法宜用于毒蛇经常出没的地带。在竹子生长的地方,可先去掉一部分竹子枝叶,或把竹子拉到地面上固定,使之成为一把弓箭的样子。然后用细绳子吊上大鱼钩,鱼钩上钩着活蛙,再把这些细绳子系在竹枝头上。当毒蛇见到这些活蛙时就会吞食,在吞蛙进肚的过程中或在食物下肚后,只要稍有挣扎,就会拉开竹梢在地上的固定点,由于竹的机械性弹力作用,使竹子向上弹开,这时鱼钩就能钓住毒蛇。这种方法与钓鱼的原理相同。

在无竹子的地方,也可打上竹木桩,然后再将有钩的绳子系上,以活蛙作诱饵,便可进行钓蛇(图4-4)。

六、蒙罩法

此法适用捕捉性格凶猛、活动能力较大的毒蛇,如眼镜王蛇、滑鼠蛇等。当人们接近眼镜王蛇时,它常竖起头颈,"呼呼"作响,有时还会主动攻击人,此时可用斗笠、草帽、衣服、麻袋、蓑衣等向蛇头甩去以便蒙住蛇的头部,并顺势用手压住或用脚踩住蛇的身体,再设法抓住头颈部,并迅速放入蛇笼中。如果毒蛇受到惊扰,捕捉时应分外小心,最好有两个人协同捕捉,即由一人用草帽等蒙住蛇头,再用长棍子压住蛇身,另一人可用长棍挑开草帽等物,并迅速压住蛇的头颈部,然后两人共同把它捉住。

七、光照法

晚上捕蛇,用手电筒强光照射某些怕光的毒蛇,如金环蛇、银环蛇等。当毒蛇遭受强光照射后,常会龟缩蜷成一团,此时可用其它工具进行捕捉之。

八、网兜法

此法适用于捕捉运动较快或在水中游动的毒蛇或海蛇。具体做法是:用一根长约2米的竹竿,在其顶端绑一个铁环,然后把长筒形的网袋或麻布袋的袋口张开,挂在铁环上。捕蛇时用网袋猛然迎着蛇头迅速一兜,使蛇进入网袋内,并立即摇动网柄,使网袋在袋柄上缠绕一圈,这样毒蛇再也不能逃脱了。然后再将网袋口对准蛇笼口,倒进笼中,同时迅速把笼盖盖好。

九、挖洞法

挖洞法适用于捕捉冬眠季节的蛇。捕捉穴居生活能力很强的蛇,也可采用此法。捕蛇前首先要寻找蛇洞,识别蛇洞,并了解洞里有没有蛇,以及有什么蛇。一般地说,可以从洞口、蛇屎和蛇蜕等几个方面进行鉴别。通常蛇类都喜欢在丘陵、山地、坟墓、荒坡、田埂或塘边的鼠洞内冬眠;洞口大多朝南或东南方向,能晒到太阳的地方。洞口平滑而光亮,洞外还可见到蛇屎、蛇蜕及脱落的鳞片之类,蛇屎中常杂有鸟羽、鼠毛,新鲜者色黄而稀,还有一种特殊的腥臭味。还可根据蛇蜕进行辨认。

挖洞时要注意蛇洞有无叉道,若有支洞应一一进行堵封。一般先挖主道,再挖支道,当看见洞里有蛇在那里盘伏时,就用蛇夹夹住或用蛇钩钩出,同时立即将捕捉来的蛇投入蛇笼内加盖盖牢。

十、烟熏法

在挖洞捕蛇时,如果遇到蛇洞支道很多,而且又很深,考虑无法采用挖洞法捕捉时,可使用烟熏捕蛇法。这种方法既省力又省时,对捕捉洞穴中的毒蛇可首先考虑使用此法。具体做法是:先把主洞口扒大一些,并把其余的洞口堵塞紧,然后把点燃的柴草塞入主洞口内,再用纸扇、竹笠、草帽等把火烟吹进洞内。柴草烧光后将灰尽扒出来,再铺上一层干泥土,以免蛇爬出来时被烧死或烫死。同时需将一半洞口堵住,余下一半用稀泥糊上,大约经过15-30分钟,由于蛇在洞内忍受不住烟熏的刺激,不得不往外爬,等到蛇头穿破稀泥伸出来时,立即用手或钳夹把蛇头夹住,再用力把蛇拖出来。但是必须捉醒的是,有时洞里的蛇因忍受不住浓烟的刺激,拚命往洞口外冲出来,因此要倍加小心,要事先准备好木棍或其它捕蛇工具,一见毒蛇冲出,就要迅速将蛇压住、捕捉。如果有时一次熏不出来,可再进行烟熏多次,直至把蛇熏出来为止。

捕蛇工具及捕蛇注意事项

一、捕蛇常用的工具

(一)蛇叉钳 江西省进贤县李渡乡卫生院最近设计了一种蛇叉钳。蛇叉钳长1米左右,由柄把、柄、第一道关节、第二道关节、第三道关节和钳组成(图4-5)。第一、二、三道关节在活动时,能使叉钳张开或关闭,由于钳的两叶内缘有锯齿,可以加强钳对蛇体的固定作用,因此这种叉钳既方便又实用,极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二)蛇叉 利用一根有叉的棍棒,长约1-1.5米,叉口大约成60度角,角端钉有坚固而又具有弹性的橡皮胶带,当卡住蛇颈时不会损伤蛇体(图4-6)。

(三)套索 取一根长1米左右的竹竿,将中间的竹节打通,穿上1根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塑料绳或细铁丝,成为一个活动的圈套(图4-7),

(四)网兜 用1根约2米长的竹竿,在其顶端绑一铁环,把长筒形的网袋或麻布袋挂在铁环上即成(图4-8)。

(五)其它捕蛇工具 捕蛇工具还有很多,如蛇钩、木叉和木棍等(图4-9)。

二、捕蛇的注意事项

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捕蛇,都必须确保安全,防止被毒蛇咬伤。为此必须注意:

1.做好个人防护 捕蛇时应该头戴大沿草帽,身穿长袖衣服和长裤,脚穿高统靴或帆布鞋及厚袜等,还应戴好橡皮手套。

2.随时携带急救药品 捕蛇时身旁一定要备有抗蛇毒血清、胰蛋白酶、蛇伤急救包、结扎用的带子和各种治疗蛇伤用的中成药或草药等,这样有备无患,能确保安全。

3.使用捕蛇工具 不管是捕蛇初学者或是捕蛇老手,捕蛇时都应使用捕蛇工具,不要徒手捕捉。同时捕蛇工具应事先检查好,保证坚固耐用,防止折断。

4.及时将毒蛇装好 蛇捕到后要及时装入铁笼或布袋内。在将毒蛇放人笼内时,切实记住一定先放蛇身,最后方将蛇头放人,同时要把笼盖盖好,袋口扎紧。在扎袋口或提口袋时,应先把口袋抖动几下,使蛇集中于袋底下,这样可以防止蛇突然爬出来咬人。

5.掌握捕蛇要领 初学者最好先以捕捉无毒蛇开始,等掌握要领后,才能捕捉有毒蛇。在捉蛇时,要学会胆大心细,做到眼尖、脚轻、手快、切忌用力过猛和临阵畏缩。群众在捕蛇时有句口诀:"一顿二叉三踏尾,扬手七寸莫迟疑,顺手松动脊椎骨,捆成缆把挑着回"。意思是说,当发现毒蛇时,先悄悄地接近它,然后脚一顿,造成振动,使蛇突然受惊游动,趁势下蹲,迅速抓住蛇颈;立即踏住蛇尾,用力拉直蛇身,松动脊椎骨,使它暂时失去缠绕能力并处于半瘫痪状态,再将蛇体卷好,用绳扎牢蛇颈和蛇体,然后放入容器中或用棍棒挑出来,这种方法是捕蛇老手的经验总结。

6.及时医治 在捕蛇过程中,一旦被毒蛇咬伤也不要惊慌失措,只要认真对付,及时抢救和处理,是不会发生生命危险的。必要时还需住院治疗,以免发生意外。

回答2: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温暖,极适宜各种蛇类生长。其中常见的陆地毒蛇有9种,海蛇有15种。本书把15种海蛇合为1种介绍。现将这10种毒蛇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作一概述:

(一)银环蛇又称白花蛇、过基甲、白节蛇、银脚带、银包铁等,属爬行纲、蛇目、眼镜蛇科的一种剧毒蛇。体长1米左右,头部呈圆形,稍大于颈,有前沟牙,通身背面具有黑白相间的横纹,白色横纹较黄色横纹窄,约占1-2个鳞片宽,在体部有20-30个,尾部有7-17个;腹部全为白色。背鳞平滑,有15行,背面中央一行鳞片扩大,呈六角形。肛鳞完整,尾鳞都是单行,尾端较尖细,这些特征可与其他具有黑白相间环纹的蛇相区别(图2-4)。

银环蛇分布于我国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台湾、安徽和四川等省区;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多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脚近水的地方,特别是长有稀疏树木或小草丛的低矮山坡、坟地、田埂、路旁、菜畦等处更是它们经常活动的场所。昼伏夜出,尤以上半夜活动更为频繁。生活的最适宜温度是26-30℃,11月中旬开始冬眠,6-8月产卵,每次产卵5-15枚。食饵是鱼、蛙、蜥蜴、蛇及鼠类。该蛇性怯,行动敏捷,容易伤害人畜,其毒液毒性剧烈,以神经毒为主。

<二)金环蛇又名铁包金、金报应、金脚带、黄金甲、金蛇等,它是与银环蛇相近似的一种剧毒蛇。它与银环蛇的区别点是:体躯较粗大,一般长1米以上;通身呈黑黄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尾略呈三棱形,末端扁而圆钝。黑环与黄环几乎等宽,黄色环纹在体部有23-28环,在尾部有3-5环,背鳞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一行鳞片特别大,肛鳞完整,尾下鳞片为单片(图2-5)。

金环蛇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江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国外主要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和缅甸等国。常栖息于丘陵、山地和水域附近,为夜间活动,以鱼、蛙、蜥蜴、蛇、蛇卵及鼠为食饵。白天常盘着身体把头钻在身下,怕见光线,卵生。性亦温顺,行动迟缓,其毒液剧毒,也为神经毒。

(三)眼镜蛇又名万蛇、吹风蛇、吹风鳖、扁头风、饭铲头、饭匙头、乌肉蛇等。属眼镜蛇科有毒蛇。它的头部呈椭圆形,由于它被激怒时,头部可竖立前半身,这时颈部肋骨扩张,使颈部膨扁,而且颈背部白色眼镜样的斑纹异常显露。因此而得名。身长一般1-2米,体背呈黑色或黑褐色,有个别的蛇有若干细窄的白色横纹,蛇活动时更为明显。体及尾部有10多条黄色横纹,背鳞平滑,斜行。腹面色较浅,颈部腹面有两个黑色点斑及一黑色横带(图2-6)。

眼镜蛇分布于我国的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及西亚等地区。常栖息于丘陵山坡、坟堆、灌木林或山脚水边。食性很杂,鱼类、蛙类、鼠类、蜥蜴、鸟类及鸟蛋、家禽蛋类等均吃。卵生。多表现为向阳性,常于白天活动,耐热性较强,气温在35-38℃的阳光下也能忍受。被激怒时攻击性强,常发出"呼呼"声。毒液为混合毒素。

(四)眼镜王蛇又名过山风、山万蛇、大眼镜蛇、过山乌、大扁颈蛇等。头部呈椭圆形,颈部能膨扁,前半身亦可竖立,所以有许多方面与眼镜蛇相似,但与眼镜蛇亦有明显区别:如眼镜王蛇躯体较大,全长一般在2-3米,最长可达6米;颈背没有白色眼镜样斑纹、颈腹面也没有黑色点斑及横带;但体背黑褐色或黄褐色具有白色镶黑边的横纹约40-50个,在头背顶鳞之后多了一对大形的枕鳞。但是在受惊时与眼镜蛇一样能竖起前身扁起的膨颈,发出"呼呼"声,并向前方攻击(图2-7)。

眼镜王蛇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常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林木中、水旁或岩缝树洞内,能上树。白天活动,捕食蛇类、蜥蜴等。卵生。母蛇有护卵习性。眼镜王蛇性凶猛,常主动攻击人畜,其毒液的毒性为混合毒,主要属于神经毒。

(五)蝮蛇又名地扁蛇、土虺蛇、狗屎朴、灰链鞭、烂肚蛇、七寸子、麻七寸等。头呈三角形,有颊窝,吻鳞明显,鼻间鳞宽,外侧缘尖细,背鳞明显,全长约60-70厘米。背面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八字形斑,颞部有一镶黑色边的细白眉纹,躯干背面斑纹较大,一般有2行深褐色圆斑,左右交错排列,有的有深浅相同的横斑。或有分散不规则的斑点,体侧有一列棕色斑点,腹面灰白或灰褐色,杂有黑斑(图2-8)。

蝮蛇分布很广,我国东南沿海水网地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秦岭山地,新疆及内蒙古草原,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平原、丘陵、山区等各种环境都可以生活。常栖息于坟堆、草丛、乱石堆及田野上,多盘曲成团,如狗屎样。属于北方类型的蝮蛇,耐寒性强。以蛙、鸟及鼠类为食,也能吃鱼类、蛇类及蜥蜴。卵胎生。产出的幼蛇吃蜈蚣等节肢动物,其毒液具混合毒。

(六)蝰蛇又名圆斑蝰、古钱窗、金钱豹、金钱斑等。体长约1米左右,头较大,略呈三角形,与颈部有明显区别,体粗壮而尾较短,头背面被着起棱的小鳞片,体背棕灰色,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也有三个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腹面灰白色,有3-5行近于半月形的深棕色斑(图2--9)。

蝰蛇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常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区,活动场所是田野、或在龙舌兰和仙人掌等植物下盘卷成团,日夜都有活动,以鼠、鸟、蛇、蜥蜴及蛙类等动物为食。卵胎生,产领较大,一般一条母蛇能产仔30条左右,多者可达63条。行动迟缓,受惊扰时常发出"吁吁"声,其毒液的毒性以血循毒为主。

(七)五步蛇又名尖吻腹、蕲蛇、白花蛇、棋盘蛇、放丝蛇、吊灯扑、百步蛇、懒蛇、翘鼻蛇及聋婆蛇等。体长1-2米,有的在2米以上。头部明显呈三角形,吻端尖而向前上方翘起。在鼻鳞和眼前窝之间有3个小鳞片,上唇鳞7片,下唇鳞11片,眼前鳞2片,眼后鳞1片,眼下鳞1片,较长。前颞鳞2片,后颞鳞4-5片,体鳞有棱,在颈部22或21行,体中部21行,肛前17行,腹鳞157-171片,尾下鳞62-60对,在前方的单列。肛鳞单片,体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正中有一行20多个方形的大斑块,两侧有八字形暗褐色大斑纹,顶端在背中线相接。眼后到颈侧,有黑色带状条纹,腹部黄白色,有明显的念珠斑(图2-10)。

五步蛇分布于我国的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国外仅越南北部有此种蛇。常生活于山地、树木较多的落叶堆或岩隙间、山路边,草丛中亦有栖息,白天多盘卷不动,头部位于当中,吻尖向上。行动缓慢,很少活动,一旦受到惊动,则猛烈袭击。常于阴雨天气活动。如不受惊扰,一般不会主动咬人。捕食以鼠、蛇、鸟、蜥蝎、蛙类为主。卵生。因其毒腺大,毒牙很长,属管牙类,而且毒性强,毒液为溶血性毒,人被咬后如不能及时治疗,常有生命危险。

(八)烙铁头又名龟壳花蛇、老鼠蛇、恶乌子、金钱豹、笋壳斑、吊树猫、蕲蛇盖、野猫种等。体长约0.7-0.9米,最长可达1.3米。头部明显呈三角形,颈细,形如烙铁,故称烙铁头,头背都是小鳞片,体细长,尾长而末端细,有缠绕性。体背面为淡棕色或棕褐色,背脊上有一行暗紫色波状纹,腹面浅褐色,散以深棕色细点(图2-11)。

烙铁头分布于我国的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浙江、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贵州等省区;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及缅甸北部。常生活于丘陵及山区的灌木、溪边、竹林或住宅区附近,亦可随柴木搬动而进入室内。以鸟及鼠类为食,常于夜间活动,卵生。毒液以血循毒为主。

(九)竹叶青别名刁竹青、小青虫、红眼睛、青竹蛇、青竹标、焦尾巴、绿牙蛇等。体长0.5-1米,头部呈明显三角形,头背面被小鳞片,眼睛红色,体背和两侧都是鲜绿色,腹面为浅绿色,体侧各有一条黄色、白色或红白两色的纵线纹,尾背和尾端都为焦红色。尾巴较短,具有缠绕性(图2一12)。

竹叶青主要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常生活于海拔150-200米的山区溪边及草丛中,山区的竹丛、稻田及住宅旁的瓜棚杂草中也有发现。昼夜活动,夜间活动频繁,以捕食青蛙、蜥蜴、鸟类和鼠类为生。卵胎生。其毒液为血循毒。

(十)海蛇海蛇科与眼镜蛇科一样,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世界上已知有50多种海蛇,我国15种,广西沿海所产的海蛇有青环海蛇、环纹海蛇、淡灰海蛇、平颏海蛇、小头海蛇和海蝰6种。

海蛇由于终年生活于海水中,所以它们的形态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腹鳞退化,体圆柱形,尾侧扁,鼻孔朝上,有鼻瓣,体长小者0.5米左右,长者约3米。除扁尾海蛇外均为卵胎生。每胎产蛇仔数因蛇种不同而异,一般在2-20条之间(图2-13)。

海蛇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山东和辽宁诸省区的海洋沿岸近海区。特别是半淡半咸水的河口带,每逢雨季河水猛涨,夹带大量的有机物的河水冲人海水中,此时鱼群集中于人海河口,以鱼为食的海蛇随之增加。海蛇在繁殖时期也常到海河口产仔,进行鱼类捕捞时应提高警惕,当心被海蛇咬伤。海蛇的蛇毒均为神经毒。

怎样找蛇

平时,我们看见许多捕蛇能手,仅带着一些简单的工具到野外觅蛇,可是回来时篓里却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蛇,莫非捕蛇者具有一副能够看穿土层的"火眼金睛",能一下子从蛇洞里把蛇抓出来。事实确是这样,捕蛇能手完全可以凭借他们的丰富经验,能准确无误地知道何处是"蛇家";蛇洞里面住着什么蛇,大约有多少条,是大的还是小的,甚至有的还可以讲出是公蛇还是母蛇。那么奥秘在什么地方呢?

回答3:

蛇捕食是以“囫囵吞枣”的形式完成的。它不像其他动物咬住食物后一口一口地咬碎往下吞咽,而是一口整体吞下的形式捕食。蛇不会因吞吃巨食而难以下咽、引起窒息。因为蛇的嘴可以张至130°,喉头一直前伸到下颌边缘,随时顺畅地进行闭口呼吸。所以,蛇吞食大个食物,犹如潜水员通过潜水过气管呼吸是一样的道理(彩图29、彩图30)。

毒蛇天生有毒牙,它们捕食时就很容易。捕捉到动物后会在咬住猎物的第一时间,本能地把致命毒液瞬时注入动物体内,有时还会咬住略停片刻再行注入。不幸命入蛇口、身中毒液的动物不到几分钟便死亡。毒蛇吞食的过程快,进入胃部不过几分钟。

无毒蛇捕获到较大动物难以下咽时,会用细长身体的前半部将其缠绕到窒息、直至挤压变细后方才慢慢吞咽(彩图31)。

回答4:

在其舌下有一毒腺喷射毒液将猎屋麻痹然后将其吞食,然后通过消化液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