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小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2024-12-14 09:25:5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主要形式是传奇小说。
唐代传奇是唐代的汉族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代传奇,或称唐传奇。唐传奇在经过发轫期的准备,兴盛期之后,终于在晚唐时期开始衰落。
2、发展过程:
历经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初、盛唐时代为发轫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作品数量少,一时表现上也不够成熟。
中唐时代是传奇发展的兴盛期,名家名作蔚起,唐传奇的大部分作品都产生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繁荣还与此时期特殊的社会风尚紧相关联。中唐时期,通俗的审美趣味由于变文、俗讲的兴盛而进入士人群落,传奇在很大程度上已为人们接受和欣赏,已经有了广大的接受群。
唐传奇在经过发轫期的准备,兴盛期的火爆之后,终于在晚唐时代开始退潮,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局面。
3、影响:
(1)对小说戏曲等的影响
唐代传奇对后代小说、戏曲及讲唱文学有较大的影响。传奇体成为宋以后历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主要样式,即使在白话小说兴起后,仍有一定势力。宋代就出现过不少传奇作品,虽然一般说来写得比较平实,缺少飞动的文采,但也有一些流传的佳篇,如鲁迅《唐宋传奇集》中收录的《绿珠传》、《杨太真外传》和《梅妃传》、《李师师外传》等。明代著名的传奇小说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馀话》和邵景瞻的《觅灯因话》。其中《剪灯新话》的文笔意境,颇能新人耳目。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更是继承并发展了唐传奇人物形像鲜明、故事情节曲折、语言华艳生动的特色,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2)对白话小说的影响
唐传奇对宋以后的白话短篇小说即话本也有明显影响,很多题材和人物为话本所采用。据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宋代已有不少根据唐传奇故事编成的话本,但多亡佚。明人所辑话本集《清平山堂话本》、“三言”,“二拍”中,也保存了好些取材于唐传奇的话本。传奇中叙事、诗笔、议论结合的形式,即所谓“文备众体”的特点,以及传奇描写人物的手段,如比较细腻的细节描写,传神的人物对话等,话本也都有所借鉴和发展。
(3)对文学的影响
唐传奇的题材、故事对后世戏曲以及讲唱文学的影响,一向为研究者们所注意。大凡著名的传奇故事,在后代都各自产生若干同一题材的戏曲。最为人所知的是《长恨歌传》对元代王伯成的诸宫调《天宝遗事》、白朴的杂剧《梧桐雨》和清代洪升的传奇戏曲《长生殿》的影响,《莺莺传》对宋代赵令畤的《崔莺莺双调蝶恋花鼓子词》、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的影响,《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对汤显祖的传奇戏曲“玉茗堂四梦”的影响等等。由于唐传奇成为后世戏曲、小说汲取题材进行再创作的宝库之一,因而有人把这种现象与希腊神话对后来欧洲文学的影响相比拟。

回答2:

唐传奇

唐传奇

传奇本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著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回答3:

主要是传奇

回答4:

唐传奇

回答5: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明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主要艺术成就有:
一、唐传奇的艺术成就相当高,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相容,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合一体,其虚构和想象已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如《柳毅传奇》写充满神话色彩的书生与龙女相恋故事,情节离奇,但人情味很重。
二、体裁丰富。有描写爱情的,如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寓言讽刺题材有沈既济的《枕中记》“黄粱梦”;历史题材陈鸿的《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游侠题材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神怪题材裴铏的《传奇》。
三、所写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写人物的生活琐事,尤其注重写他们的情感生活或性情偏嗜之类的细节。
四、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五、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将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水平。
话本
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话本起源于中国唐代人的说话,也称作话。话本在宋代逐渐盛行,开始有刻本流传。话本一般指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人的底本,但皮影戏、杂剧和诸宫调的底本,也称作话本。后来还有人把明清人摹拟话本而写的短篇白话小说也称为话本。又有人只把小说家的底本称作话本。话本多数以叙说为主,中间穿插一些诗词,也有以唱词为主的。明代人则称为评话或词话。元代以前的话本留存不多,讲史家的话本一般称作平话,小说家的话本多称作小说,还有称作诗话的。话本本来是说话人演讲故事的底本,往往只是略具梗概的提要,编印成书,就成为一种通俗读物,形成一种特殊的体裁和风格,代表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明清人模仿话本体裁而写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近人称为拟话本;讲史类的作品则称为演义。
拟话本
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应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学术著作应用拟话本这一名称,专指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即鲁迅称之为“拟宋市人小说”的作品,如《三言》中的部分小说,以及《二拍》、《西湖二集》、《清夜钟》、《石点头》、《醉醒石》、《幻影》等。这表明拟话本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拟话本”这种文学形式主要繁荣于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