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自为丞相以后,辅佐了三姓。祖父韦玄,不愿为官,隐居在长安南山。宋武帝在位,曾为太尉掾征,但被拒绝。伯父韦祖征,宋末为光禄勋。父亲韦祖归,为宁远长史。韦叡对继母十分孝敬,因此受到乡里人的称赞。兄长韦纂、韦阐更早有名声。韦纂、韦睿非常好学,韦操有清操。韦祖征为郡守,常带韦叡去办理公事,视之如子。 当时韦睿的妻兄王橙、姨弟杜恽,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韦祖征对韦睿说:“与橙、恽相比,你自己认为怎么样?”韦睿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该超过他们,而且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 外兄杜幼文为梁州刺史,要韦叡和他同去。梁州当时十分富饶,到那里做官的人多因为贪财而被免职,而韦叡虽年纪很小,却以清廉闻名。
天监四年,梁军北伐,下诏让韦睿统领各路军马。韦睿派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打北魏的小岘城,未能攻下。韦睿在围城的营寨巡视时,发现魏城中忽然有数百人走了出来,在城外列阵。韦睿想攻打他们,各位将领都说:“我们刚刚都是轻装而来,没有作战的准备,等我们回去穿上盔甲后,才能够向他们进攻。”韦睿说:“不能这样。北魏城中共二千多人,关闭城门坚守,完全能够自保。现在这些人无故走出城外,他们一定是骁勇的将士,如果能挫败他们,这城池就自然可以攻下。”众将仍然犹豫不决,韦睿指着自己的符节说:“朝廷授给我这符节,不是用它来作装饰的,我的军法,是不可违抗的。”于是向魏军发起进攻,将士们都拚死作战,魏军果然败阵而逃,韦睿趁势急攻,到半夜就把小岘城攻下来。
韦睿对老朋友,毫不吝惜,年龄七十以上的士大夫,韦睿大多让他们担任假板县令,因此乡里人都很思念他。天监十五年,韦睿上表请求辞官,梁武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天监十七年,征召他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不久赐给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人宫值班。韦睿在朝廷中,为人温顺恭谨,从不与人对视,梁武帝非常敬重他。韦睿本性慈爱,抚养成了孤儿的侄子,待他胜于自己的儿子。他将历来任官所得的俸禄和赏物,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家里没有多余财物。后来被任为护军,在家里闲暇无事,他仰慕万石、陆贾的为人,于是把他们的画像挂在墙上独自欣赏。当时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有空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读书学习。他的第三子韦棱,尤其通晓五经史籍,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博识广闻。每当韦睿坐着的时候,韦棱就要他解说经书,韦睿对疑难要义的阐释,韦棱往往比不上。梁武帝当时正一心礼佛,全国也都迅速跟从,形成风气。韦睿身居要职,却不愿跟随世俗之风,他的行为大致和往常一样。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士族子弟,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韦睿的长辈对待仕途不感兴趣,祖父韦玄有学识有才能,但厌恶官场,不愿出仕,隐居于南山中,过着清幽厌世的逍遥生活。父任南朝宋的宁远长史,伯父任南朝宋末光禄勋。长辈对官场的两种不同态度对韦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韦睿既不消极避世,又对官场的倾轧保持高度的警惕,在乱世之中以明达睿智对待残酷的权力争夺和统治者、士大夫之间的激烈厮杀。这使韦睿能在三朝之中任职而安然无恙。
南朝宋永光初年,袁岂为雍州刺史,他很欣赏韦睿的才能,邀他出来作官,封为主薄。经交往韦睿知其不能成事,又怕被害,就要求到偏远的义成郡任职,此事果然使他免除了内乱祸害。在南朝宋政权下,韦睿官至齐兴太守,右军将军。
南朝的齐政权代替宋政权后,内乱不止,韦睿想回乡隐居,但又怕不能得脱,于是求为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太守,获准,得以保全身家性命。
公元499~500年,太尉陈显达、护军将军崔慧景进逼建邺,抢夺齐政权,众人惶惶,求教于韦睿。他回答说,两人一个无才,一个懦弱,都不足以成事。而暗中却结交雍州刺史萧衍。待萧衍起兵之时,韦睿聚兵二千、战马二百匹,乘竹栈赶去增援。萧衍非常高兴,韦睿所出建议,多被采纳。萧衍夺得南朝政权,即位梁武帝,任韦睿为廷尉,封都梁子爵,后迁为豫州刺史,兼领厉阳太守
在随萧衍起兵争夺南朝政权之前,韦睿多任文吏,但由于他深通兵法,参加了一些战斗后,立即通晓了用兵之理,因此,在为维护南朝梁政权与北方割据势力的斗争中,屡出奇兵,多以巧胜。
公元506年,韦睿奉命督军向北魏军队反击,梁将王超等率军于小岘与北魏军队激战未能获胜。韦睿得知后亲自到阵前视察,与梁军对峙的魏军派出精锐将士数百名在营门之外拉开阵式。韦睿下令向敌人进攻。部下担心地说,“我们轻装而来,应退还阵中,穿戴甲胄之后再战”。韦睿却说:“魏寨若有二千兵马,闭门自守足可以自保。现在无故出数百精锐立于营外,必有其中的缘故,如果我方突然袭击,杀败敌之精锐,敌寨自当拔除”。众将仍有凝惑之心。韦睿说,军令如山,有迟疑者必斩。众将士奋勇冲入敌阵,魏军被突然冲来的未穿盔甲的梁军之凶猛势头吓呆了。梁军疾攻,魏军败退,夜半拔营而去,梁军巧胜一场。
梁右军司马奉命攻合肥,多日不下,韦睿亲自督军,他来到阵前,详细察看地形之后,认为淝水可用。他下令全军分段筑堤垒堰,很快堤成水通。乘舟可直抵合肥城下。韦睿开始攻城,而魏军突然增兵五万支援合肥。敌众己寡,梁将担心不能取胜,建议韦睿请调援军,待援军至再战。韦睿却说,到了敌人城下再要求援兵怎么来得及?再说,我们要求增兵,敌人也可以要求援兵。兵家说:“兵贵用奇,不在众”。韦睿下令,乘敌援兵新到,立足未稳,立即发起进攻。由于梁军攻势凶猛,很快攻下合肥东、西两小城,接着围攻合肥城。敌军多次反击,想破坏梁所修堤堰,全被梁军打退。然后,梁军四面攻打合肥城,终于将城攻破,杀敌万余,获牛羊数万。魏军撤离合肥,解除了对南朝的威胁
钟离之战是梁、魏之间的重大战役。公元503年北魏发起了兼并南朝的战争。战争的重点集中于南朝梁的钟离。钟离位于淮水南岸,是南朝梁政权的北方前哨重镇。北魏扫清了钟离北部梁军的防守之后,于公元504年开始攻打钟离,是年,因淮水暴涨,北方士兵不适此地环境,只好无功而撤。
公元506年9月,南朝梁武帝知北魏将再攻钟离,命徐州刺史昌义之率三千人进驻钟离防守。十月,北魏镇南将军、中山王元英率数十万兵众围攻钟离。钟离告急,十一月梁武帝命右卫将军曹景宗率兵二十万进屯道人洲(今安徽风阳东北淮水)以增援钟离。两军呈相持局面。
公元507年春,北魏军队向钟离城发起强攻,元英命平东将军杨大眼率众五万于淮水北接应;命镇东将军萧宝寅率兵在郡阳洲两岸架起桥梁以便接运粮草。北魏军队昼夜攻打钟离。元英命兵士以土填堑,以冲击撞城墙。钟离城危在旦夕。在钟离战役的危机时刻,梁武帝调豫州刺史韦睿支援钟离战役。韦睿接令后立即率兵自合肥北上增援。军至前线,韦睿乘夜色前出曹景宗二十里于阵前扎营。魏将元英一觉醒来突见梁军营前移二十里而大惊。杨大眼率万余骑兵强攻韦睿新立营寨,被韦睿集中强弩射回,杨大眼负伤败退。曹景宗乘夜派人潜水进入钟离城送信通告援军已到,城内守军意志更坚。
韦睿统筹梁军,城内外各支部队齐心坚战。相持数日,韦睿发现北魏军队已经兵疲师老,成强弩之末,虽然将帅击鼓进兵,但士气显然远不如前。他组织各部将帅协调,约期向北魏军队发起反击。曹景宗攻击邵阳洲北桥、韦睿军攻南桥,梁军乘淮水陡涨之际,用小船载干草并灌入油脂,点燃后推到魏军所建桥边,将桥烧毁。北魏军开始撤退,梁军乘势奋勇追杀,战鼓声、呼号声惊天动地,梁军由韦睿组织的敢死队奋勇当先。北魏军队经数月攻城之战已疲惫不堪,在梁军的凶猛攻势下顿时溃败,士兵争相逃命、自相践踏,被杀、溺死和自踏致死者达十余万人。元英单骑逃走,杨大眼烧营撤退,梁军又乘胜猛追,俘敌数万,获得了钟离之战的全胜。在钟离战役中,韦睿指挥梁军成功地完成了疲敌、攻坚、捕捉战机和统筹协调等工作,因此,获得了战役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