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能够入蜀,主要是由于张松、法正等人的计策,诈刘璋而迎刘备。刘璋派法正孟达各领二千人赴荆州欢迎刘备入川。刘备此时虽然高兴,但毕竟信不过这些蜀人,于是夺法正兵,全部交给孟达率领,留守于荆州,受诸葛亮和关羽节制。让法正以谋士身份随从入川,同为谋士的还有庞统。 --此时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还远远不能和诸葛亮、庞统等人相比。 入蜀之后,糊涂的刘璋居然没有问一问自己的四千兵跑到哪里去了,孟达又跑到哪里去了,待刘备若上宾。刘备在川中待了一些时日,终于找到借口与刘璋开战,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也从荆州起兵入川,侧应刘备。打了几年,终于得蜀。 刘备赏功时,庞统已战死不算,最受重赏的是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关羽是留守荆州有功,诸葛亮和张飞是侧应有功,法正是随从谋士,谋划诸事有功。他们受到重赏,应该说是很公平的。 刘备得蜀之后全面用人,各种人才都有了进升得用的机会,史书说的很清楚:“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此时的诸葛亮,升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法正,是扬武将军、蜀郡太守。将军则都是杂号将军,诸葛亮署府事,替刘备管日常行政事务;法正担任最重要的地方官,负责地方各种事务。说到对刘备的作用,则诸葛亮是股肱,法正是谋主,各有千秋。虽然两人具体管的事务都大大扩大,而从地位来言,诸葛亮是一如其旧,法正则大大提高。 接着,刘备率兵五万回荆州,和孙权争利。不用说,身为谋主的法正从行,而身为股肱的诸葛亮留守成都。此行并不得利,而北边汉中事起,刘备只好与孙权谈和,挥师北上。荆州之行可称劳而无功。 汉中之战,仍然是法正随行为谋主,诸葛亮留守驻成都。这一次战役,刘备方有失有得,最后终于占领的汉中,得其土而不得其民。但无论怎么说,身为谋主的法正,立了大大的军功,诸葛亮在后方只是完成了任务,并无特殊表现。所以刘备称汉中王后,法正进位尚书令、护军将军,诸葛亮则未见升迁。(汉中之战后,张飞因功拜为右将军,假节;马超为左将军,假节;黄忠为后将军;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这次大升官,因为诸葛亮没有份,论者乃以此来说明诸葛亮被刘疏远,失了宠。但是看推刘备为汉中王的群臣联合上表中所列的名单,除了几位曾受汉朝官爵的列在前面之外,刘备旧部中,诸葛亮名列第一。而诸葛亮官爵只有军师将军,不曾封侯,竟然列在关羽等几位亭侯之前,也是奇事。刘备称王之后,给大家升官时,谁轻谁重,谁高谁低,诸葛亮实居中参与讨论,比如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就提出不同意见,担心关羽不服。那么,法正官升尚书令,诸葛亮一定也参与了意见。且尚书令官职实如副丞相,给丞相做助手。刘备称王之后不曾拜相,可能有特殊原因。如果要解释,可以有好坏两种。 往坏的方面说,当然是诸葛亮失了宠,所以刘备不拜他为相。但既然失了宠,法正宠遇正隆,为什么不直接拜相?而且,建安二十五年刘封获罪自杀,刘备痛哭流涕,而刘封之死只是出于诸葛亮一句话,如果诸葛亮此时正失宠,那就很奇怪了?刘备为什么肯听他的? 往好的方面说,刘备称王只是一个过渡,等待时机就要称帝,与其在称王时拜诸葛亮为相,不如称帝后拜相光荣。两年后刘备称帝,立即就拜诸葛亮为丞相,同时受殊荣者只有个司徒许靖。从称王到称帝,这期间诸葛亮并无特殊表现,不曾立过什么大功,刘备何以前倨而后恭?只能说是想把丞相位给诸葛亮留着。且刘备外出作战,把后方全留给诸葛亮,这本身就是信任的表现,如刘邦和萧何。 刘备称帝后,不但拜诸葛亮为丞相,而且同时录尚书事(这是惯例,以显亲贵尊荣,职责其实与丞相重叠)。张飞在刘备称帝后数月内即死,他的司隶校尉也交给了诸葛亮,这个官职负责京师附近地区的纠察大权,不是小官。白帝城更是几乎把所有权力交给了诸葛亮 所以如果说刘备更喜欢法正,还有几分道理,而如果说刘备疏远猜忌诸葛亮,根本站不住脚。至于诸葛亮说的“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应该和我们常人说的后悔话差不多,分量不大
长篇大论的,不太欣赏,一针见血!
<<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往白帝. 亮叹曰:'法孝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可以看出, 第一,法正的地位高过了诸葛亮,这在拿下益州时己见分晓(如你还知法正和诸葛亮之间的斗法,你在和我说),备可以说可以不要诸葛亮,但不能没有法正! 第二,法正敢在刘备面前说他人不敢或不愿说的话,能洞晓先主之意.
中国十大国师之一的章太炎说得出位,也很到位(章太炎之论<<检论 思葛>>): 刘备乃故作姿态打出"以复关羽之耻",欲盖弥彰也!
方诗铭之见 (其师从顾颉刚,陈寅恪,钱穆等)
如有人能顺着刘备的意思,指出关羽失荆州之过,再而陈说伐吴之害,备可能会停止. 法正乃最合适的人,其一在於他中途投刘备,不知关羽之功; 其二,法正见利忘义,对刘备有灭关羽之心(想知道,问我吧!),不像诸葛亮和赵云等耿耿於怀!
(看历史,最好看大人物的评论,来得真!)
首先要了解法正与刘备的关系。
据说,汉中之战一次刘备与曹操交锋时,刘备处于劣势,但刘备仍然亲冒箭矢,不肯撤退,法正心生一计,亲自上前为刘备挡箭,刘备说:“孝直避箭。”法正回答:“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于是刘备才撤退。
法正死后,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兴兵伐吴,次年六月大败于吴国的陆逊,诸葛亮感概:“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意思是说如果法正还活着,必定能劝阻刘备东征,即使出征,也不会战败而归。
法正不仅有谋略,而且能在关键时候纠正和劝说主公,可谓良臣,而刘备也能虚心接受法正的意见,此等君臣之情,堪与曹公和郭嘉媲美。
因此,刘备对法正可谓言听计从。
刘备的官僚集团是分3部分的.第一部分是以关羽,张飞等为首的势力,这部分人数少但是地位高,作用突出.第2部分就是东州集团.就是刘备在荆州收罗的人才.这部分人员较多,但是作用不大.第3部分,就是以法正,孟达为首的四川势力.这部分势力人数众多,作用大,是刘备在四川的统治基石.而法正在迎接刘备入川的时候立了大功,又是蜀郡太守地位崇高,再加上是四川地方势力的首领人物,在刘备面前那是相当有地位.其地位要高于诸葛亮.在刘备准备伐吴的时候,第一部分势力已经消耗殆尽,没有什么杰出的人物.第二部分也是如此.所以当时是起川军70万,川将数百员.用的是四川的主力.而法正要是还活着的话,他的话对川军的影响是起很大作用的.有时候是比刘备说话管用的.因为在三国时期,军队效忠的不是皇帝,而是主将.法正文能定国(帮助刘备取四川),武能安邦(帮助黄忠智斩夏侯渊)是川军的领军人物.其影响力之大,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所以诸葛亮才说如果法孝直在就可以阻止皇上。
= =!日,1楼有点撤吧。
之所以亮会这么说是因为法正和刘备“玩地好!”,刘备“喜欢”法正。所以刘备比较听法正地话。故作此言塞。
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是绝对重要的,完全超过了对诸葛亮的信任。法正是刘备夺得蜀地的最大功程,诸葛亮并未参加入蜀的战争。也就是说法正是刘备真正拥有自己的根据地的第一功臣。以前都是投靠别人,借人家的地方发展。后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法正性格有仇必报,受到重用后,携私报复,有人告诉诸葛亮,希望惩治法正,而诸葛亮深知法正乃社稷之重臣,智谋过人,劳苦功高,忠于刘备,深得信任,因此不加过问。217年,法正向刘备献计,认为曹操一举降伏张鲁,却不继续进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动乱,而夏侯渊、张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刘备听从,于是率领诸将进攻汉中。219年正月,法正选准时机劝刘备进攻,刘备夜袭夏侯渊,大破夏侯渊,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刘备于是占据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曹操亲征,听闻此计也感概不已。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连哭泣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法正深受刘备信任,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由此也可见法正地位之高,甚至盖过了关羽、张飞、庞统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