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听说或用过OK镜吗?效果怎么样?有危险性吗?

2025-01-02 15:13:0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骗人的..一点都不好,我用过了。短时间有效,但是会反弹。而且如果不注意会使角膜发炎,报纸也有讲。千万不要用....

回答2:

OK镜(orthokeratology)

1.治疗原理:

  OK镜近视矫正是一种采用特殊的隐形眼镜来改变近视眼患者的角膜弧度(曲率),降低近视屈光度,从而提高视力的方法。这种特殊的隐形眼镜被称作OK镜即角膜矫形隐形镜,它是由透氧率好的高科技材料制成,根据每位患者的检查数据,经电脑设计而专门订制的。这种方法无需手术,使用安全,操作方便,迅速见效。

2.治疗效果:

美国已有4所大学完成有关OK镜的研究,它们是休斯敦大学眼科视光学院(5年);加洲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7年);加洲大学柏克莱眼科视光学院(3年)及俄勒冈太平洋大学眼科视光学院(5年)。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显示,OK镜矫正近视过程安全、可靠、效果显著。高科技材料的应用、镜片设计的创新和生产加工的电脑化,是OK镜技术获得极大成功并被医生和患者广泛接受的关键。轻度或中度的近视患者使用OK镜后,屈光度明显降低,视力都能在极短时间内取得令人惊讶的改善。

3.治疗程序:

OK镜矫正包括检查、矫正及维持三个阶段。首先,患者需接受检查以决定是否适合矫正;然后,患者按日程于夜睡时配戴订制好的OK镜片进行矫正。一般在1-2个星期内就可达到最佳矫正效果;最后,当医生确认视力已恢复到最佳时,患者仍需要继续配戴4-12个月。为了长期维持矫正效果,不同患者可酌情间断配戴。

4.OK镜矫正视力的优点:

  短期内视力即可提高。

  近视屈光度降低效果好,多可无需再戴眼镜或隐形眼镜。

  操作简易,使用方便。

  没有风险,其它眼功能不受影响。

  对青少年进行性近视有抑制其发展的作用。

  可满足某些特殊职业(如运动员、潜水员、飞行员、演员、警察、军人等)对远视力的要求。

5.OK镜治疗适应征:

适合治疗的情况:

  年龄7岁~ 50岁,身体健康,眼部无任何疾患;

  能够配合隐形眼镜的配戴;

  K值在38D~48D均能矫正,以45D左右效果好;

  近度数在500度以下,散光100度以下。

不适合治疗的情况:

  急性结膜炎,干眼症,重度沙眼、角结膜炎症患者;

  无法保证规范清洗处理镜片者;

  散光度数大于近视一半者。

配戴OK镜要严格遵循科学

  OK镜治疗近视眼在中国已经进行了几年的实践,从理论到临床目前都有较客观的认识。OK镜具有使用简便、效果明显而快速,非手术操作不会引发眼部破坏性损伤,以及作用可逆等特点,深受广大近视患者的欢迎。但在技术及条件要求上,非同于框架眼镜及软性隐形眼镜,验配设备及技术要求高。设备或专业技术是确保疗效的基础,医患两者配合定期复查,是避免并发症的重要一环。伟博视光学研究所通过2年多的实践总结出必须遵循的注意事项,供同行们参考。
  1.必须要由眼科医生参与检查及治疗全过程。由合格的专业人员出具处方,方可配制。眼科医生要亲自观察、治疗、复诊、随访。
  2.严格掌握适应症,要经眼科医生详细检查,包括眼睑外型、睑裂、眼表、屈光间质、眼底等及做角膜地形图检查后根据不同的眼睛设计不同的镜片。
  3.具体实施中要求检查准确,设计合理,操作规范,严格消毒。检查设备,如曲率计要定期校对,检查者必须是专业医生,必要时经二人检查核对。验光要认真。屈光度以最低度数,标准合格视力为准。14岁以下儿童首次验光最好扩瞳检影,方可获得准确屈光度。
  4.配制镜片戴后与角膜匹配位置居中,松紧度合适,活动度1~2mm随眼睑活动润滑,不引发重影、眩光。取片后角膜地形图显示镜片居中。
  5.镜片护理、清洗严格按照护理要求操作,保护好镜片,若发现镜片有裂伤,破痕,绝对不能配戴,要及时与眼科医生联系,经质检评定能否继续使用。
  6.通过随访了解OK镜配戴是否得当,并可及时发现眼部异常情况。配戴常规复诊要严格遵循,配戴次日、一周、半月、一月复查,以后每月必查一次。对于有些不遵循要求者一定要设法主动联系,劝其定期复查,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可采取多方面、多形式把关,杜绝不遵循复查者,而致不良反应。
  7.健康教育宣传尺度和力度要遵循科学。特别在验配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讨论是必要的,要充分了解并记录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与目的。合理、科学给予解释,取得理解和配合治疗全过程。
  8.向配戴者交待注意事项至关重要。讲清重要的三点:一是若眼睛发红、不适,立即停戴;二是点抗菌素眼药;三是及时与配戴医生取得联系,复诊。
  总之,OK镜在美国已经有三十年历史,在中国用于临床却刚几年,随着认识的进一步提高,验配经验的积累,对于新技术、新方法只要本着客观、合理、严谨、负责的态度,就可以把科学推向前进。真正有效地满足广大近视者的要求。

OK镜治疗近视眼应当慎行

  近1年来,国内许多眼科医疗单位通过不同途径引进了OK镜治疗近视眼技术。因其本身具有某些特点及我国的特殊社会条件,使有些地区出现方兴未艾之势。对此,有必要就其作用与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OK(orthokeratology)镜治疗近视眼的作用限指通过戴用特制的硬性接触镜,以塑形角膜、增大角膜曲率半径、减小角膜屈折力,从而降低近视眼屈光度,提高远视力,所以又称“角膜塑形术”。OK镜治疗近视眼的临床观察结果初步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治疗效果明显快速,且因其具有非手术操作及治疗作用可逆等特点,使OK镜成为目前矫正近视眼屈光度的方法之一。但OK镜的近期显效仅是一种表面现象,有时可造成误解。通过1年多的实践,人们对OK镜治疗近视眼的认识已更趋冷静与客观。

  OK镜降低近视眼屈光度的作用有限,主要适应于≤-3 D者。改变角膜的光学条件所起的作用仅为对症疗法(降低屈光度),但不能改变近视眼的病理过程。由于镜片设计、制作及配戴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个体差异,故实际治疗效果因人、因时而异,依据现有经验,尚难随意作出判断。OK镜的治疗作用可逆,波动性大。如欲为求效果稳定,必须间断维持戴镜(有些患者也常因此而降低治疗的依从性)。OK镜疗程漫长,随访难度高,工作量将象滚雪球样不断累积扩大。OK镜技术尽管有着可能的发展前景,但存在很多未知数,如镜片设计与制作中的技术细节,4个弧径的比例、曲率大小与角膜形态及屈折力等的关系,均未见资料明确介绍。如果仅凭现有临床资料评估OK镜技术,尚需全面深入观察与分析,方可认识与掌握其规律性。对于有时出现的异常现象,缺乏有效而有说服力的解释。同时,在出现的异常现象中哪些是必然的,哪些是偶然的,有何规律性,异常现象出现的频率、程度、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等,均难以估计与判断。如欲保证OK镜治疗技术效果的环节与过程,应包括镜片设计、制作及其应用,而仅据其一进行分析是片面的。

  现取制镜处方简化到仅有角膜曲率记录,加上主觉插片度数便可使用。甚至将镜片当作一次性商品出售,而不管其质量高低与效果好坏。然而,OK镜技术的“个性”远超过“共性”,随着个体不同,在效果及其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最终治疗结果难以控制与掌握。使用OK镜治疗后远视力虽可改善,但视力质量及其它视功能是否受影响等情况尚难肯定,因而临床上尚无法制订全面而有效的适合每一个体的治疗常规。

  OK镜治疗近视的副作用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一般来说与使用其它硬性角膜接触镜可能出现的情况基本相同。但OK镜系为治疗目的而进行的特殊设计,即镜片具压模作用(部分紧贴角膜),故其近、远期效应可能引发的急慢性致伤作用及功能与结构的病理改变,不应忽视。已知很多异常现象,如重影、散光增加、角膜出现中心岛及压痕等情况,可与多种原因 (主要为镜片偏离中心)有关。而目前尚难通过改进镜片的设计、制作与应用避免异常现象的发生。

  目前值得探讨与分析的问题很多,除“OK镜可以有效阻止近视眼发展 ”的作用尚无有力依据证实,对散光的作用及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散光动态变化的特点、规律及解决方法均不明确外,还有较多问题尚待探讨。如 OK镜片作用快速及矫正量一步到位的设计(治疗镜与维持镜为同一镜片)是否合理? 随着技术的发展,今后有无这种必要?试戴镜的作用与必要性如何 ?能否推广?目前镜片设计参数与制作方法是否同样适合黄、白人种的角膜解剖生理特点?夜睡戴镜的疗效(睑张力有无作用)、副作用(对氧交换及其它物质新陈代谢的影响)与日戴镜有何区别?两者在制作上的差异、作用上的区别及应用上的意义何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与体征(视力与屈光度、不同方法所检见的散光等)不同步或矛盾现象,有何规律可寻?对此如何确切解释?镜片过紧与过松现象所造成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特别是不具备随意更换镜片条件时,如何解决?能适应不同患者巩固与维持效果的方法还有哪些?国外镜片制造商仅需中国应用市场提供简单的患眼检查参数,仅据此,是否即能保证高质量的镜片设计与制作。OK镜设计与制作的简化,是实际需要,还是为了方便推广?“镜片库”的设计与推行,是否亦起因于此 ?

  在我国虽已大量开展OK镜业务,但由于国外仅供应镜片材料,而不提供技术资料,故仅限于应用,而无法对其技术进行全面认识与有效比较,从而限制了我们对其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从长远利益讲,这更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许有些问题不难解决,但肯定另有或可能发现的新问题,是现有知识及检查手段解决不了的。至于远期效应更是未知数。以上均表明OK 镜在材料、设计、制作及应用上的不成熟性。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虽已批准个别材料用于角膜矫形,但对此仍持保留态度。如在1998年9月25日的通告中告诫专业人员及其应用者,要谨慎从事,不要盲目使用(如强调镜片仅用于日戴),要求密切随访,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等。此外,为达到某些特殊目的(如通过体检)而接受治疗的近视者不断进入社会,从事原先已受限制的工作,甚或被委以重任,由于可能存在的视力(包括近视力)不稳定性及其它视功能的不完善性,而带来一些相应的医学伦理学问题,对此,是否在一定情况下应当受到关注? 近视眼治疗是适应医学与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待任何一个新探索,不应盲目否定,也不要轻易肯定。由于一些商家的积极参与,促进了OK镜在各地的开展,加上明显的近期效果所具有的吸引力,以及社会上对远视力的盲目要求等因素,估计OK镜有可能在我国热起来,从而给专业工作者及行政部门的工作造成被动。目前OK镜的商业行为远超前于学术研究(如短期内出现了众多的品牌及推销手段,价格多样,不合理性显而易见),对此,我们应予警惕,不能重蹈覆辙(盲目引进与推广近视眼疗法所带来的工作被动与不良后果)。有鉴于此,眼科医师应在进一步掌握信息及深入观察的基础上,酌情按稳妥、规范等原则,分别设点应用与研究,开展专题协作,有组织地论证与确认OK镜的作用与适应范围。受治对象目前应限制在最佳适应条件内 (如近视性屈光参差等可列为首选对象。一些求治心切的青少年患者,如其打算动手术,不妨先试OK镜)。接待患者不能含糊其词,随意作出“脱戴眼镜”等的承诺。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要强调“功能视力”的意义,并认真负责地教会患者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OK镜的技术性工作关键不在于开始时的操作与处方,而在于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随访观察及镜片的特异设计与修正。实际上,理想配戴OK镜本身亦是一门艺术。OK镜非单纯商品,用于治疗近视眼应属医疗行为。必须检查准确,操作规范,由合格的专业人员出具处方,方可配制(使用的镜片,应由提供单位详细介绍材料的各种性能、特点、来源,并作出有利应用与推广的各种承诺),并亲自观察,保证随访,直接参与整个治疗过程。无专业基础,或缺乏基本条件(包括常规视光检查设备及角膜地形图仪等)的单位,不可盲目行事。行政部门要合理干预,有效管理。新闻媒体要进行科学宣教,正确导向。

  总之,OK镜应用于临床的时间较短,尚未系统总结,需要关注的问题较多,包括效果分析、副作用观察及方法学探讨等。随着OK镜制作材料的选择和工艺的改进、设计与应用的积极修正和创新,经各方面不断努力, OK镜技术将有可能不断发展完善,并争取有选择性地正式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