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出身于贫寒的小市民家庭。她觉得自己有姿色,而且聪明伶俐,于是认为有了向上爬的本钱。她的梦想就是要摆脱小资产者的寒伧,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所谓上流社会,成为一个物质生活优裕,在社交场中受到男子们的奉承和追求的“夫人”。她所求的最大乐趣之一,就是要在自己出风头的时候让那些命运不如她的妇女用艳羡和妒忌的眼光看着她。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即把女性当成商品性的玩物)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采取这种人生态度的人是很普遍的,而和玛蒂尔德怀着同样梦想的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妇女更是非常多。
玛蒂尔德的境遇没象她所希望的那样一帆风顺。首先在婚烟上,她就很不得志。凭她的姿色和敏慧,本来很够条件嫁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结果却做了一个寒酸庸俗的小职员的管家婆。“因此她不住地感到痛苦”,感到满怀委曲。
莫泊桑《项链》中马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莫泊桑的《项链》可以说众所周知,一提到其中的女主人公一马蒂尔德,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人,她为此也付出了十年艰辛的惨痛代价。小说的主题从来都是在批判法国社会的同时,对马蒂尔德持以批评的态度。
诚然,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我们应该予以批评,但除了批评,再没有其他的性格因素吗?具有“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美称的莫泊桑,其笔下的马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就这么简单吗?如真是那样,那这篇小说的知名度就会大打折扣。而事实上,作者在前面第一大部分,用了很大的篇幅,采用心理描写展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祈求被人艳羡,被人爱慕,进入豪门的思想性格j 其目的是除了表现她爱慕虚荣的一面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下文做铺垫,如果她没有这种爱慕虚荣的心理,也就不会有借项链,更不会有丢项链,赔项链等以下情节。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从丢项链开始,作者对马蒂尔德的描写和所持的态度,就由讽刺而进入了同情,甚至是肯定与赞美,因为“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
马蒂尔德是一个悲剧人物,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受当时法国崇尚浮华的社会风气所影响所腐蚀,所以,她的悲剧不应由她一个人承担,我们不能抛开社会诱因,孤立地去分析人物,我们应运5用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地看问题的观点来分析人物。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缺乏人性地一味让学生去批评女主人公,现在思想独立的学生是不能接受的,这正如现在让学生去学习《愚公移山》,就要求他们学习“ 愚公” 移山的做法,( 当然精神应该肯定)学生肯定不接受,甚至感到可笑,我们应该尊重人性。
而事实上作者塑造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丰满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者在批评之外还对她给予了她极大的同情,从以下情节上足以证明:丢项链:马蒂尔德在舞会结束后无意间丢失了借来的项链,那可是一挂标价四万法郎的项链,这对一个贫困的家庭,无疑是灭顶之灾。作者多处描写到马蒂尔德和他丈夫丢项链后的神态:“ 她穿着那件参加舞会的衣服,连上床睡觉的力气也没有,只是倒在一把椅子里发呆,精神一点也提不起来,什么也不想。” “ 她面对着不幸的灾祸,整天待着,整天在惊恐的状态里。” “ 路瓦栽,也好像老了五年。” 这些描写,不仅仅客观地再现马了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心态,也渗透出作者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赔项链:马蒂尔德丢失了借来的项链,已经成为现实,但她并不想赖账。而是决心赔偿。“ 他们拿着盛项链的盒子,.照着盒子上的招牌字号” ,几乎跑遍了全城的珠宝店,终于在皇后街一家铺子里看见一挂与原先一样的钻石项链。
莫泊桑在描写他们夫妻寻找同样的项链语文天地2011年第2期万方数据 堡窒量望·时,同情地写道:“ 两个都愁苦不堪,快病倒了。” 为了买这挂价值高昂的项链,“ 他们开始借钱了。向这个借1000法郎,向那个借500法郎,从这儿借五个路易,从哪儿借三个路易,签了好些债务,订了好些使他破产的契约” “ 他顾不得后半世的生活了,冒险到处签着名。却不知道能保持信用不能” 。这些描写无不倾注了作者对马蒂尔德夫妇的无比的同情。和对下层人民心酸生活的理解。我们读者、学生读到这里,也无不为马蒂尔德与其丈夫的遭遇和艰难的处境而辛酸,同时也被她们的诚信所感动。
此时此刻又有多少人还能拿着冷冰冰的解剖刀一味地去批评她的爱慕虚荣呢?还债务:马蒂尔德夫妇经过千辛万苦,终于买下了那挂新的钻石项链,然而债台高垒,欠下了一万八千法郎的债务,为了偿还这笔高额的债务,“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 “ 她一下子表现出了英雄气概,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她和他的丈夫开始走上了漫长的还债之旅” “ 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 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 “ 她丈夫-N 晚上就给商人载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
第十年底,债都还清了,“ 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以上多处描写,作者莫泊桑的同情之心溢于言表。如果我们还依旧说女主人公是一个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女人,那就太牵强附会了,既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也不符合莫泊桑在塑造马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时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