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迫切要求政府部门立即取消职称工资

2024-12-25 23:30:5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笔者根据最近的新浪网、人民网、人大网、政协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以及国家发改委举办的“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中,关于千万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迫切要求政府部门立即取消职称工资的呼声和原因,从职称制度的“滞后性”、“不公平性”、“腐败性”等综述如下:
一、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的制度,极大地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各地普遍搞重点中小学。这些重点中小学都在城里,教师的中、高级职称有限额且大都向城市的重点中小学校倾斜。刚开始评定职称时,有的农村中学连一个高级教师名额都没有,有的学校有也仅一、二个而已,所占比例不过百分之二、三罢了,这使农村教师大失所望。在给教师评定职称以前,原本教师还不那么刻意追求进城,进重点学校。而评定职称以后,由于到城里,到重点学校容易评上高级职称,所以大家就一窝蜂地挖掘各种关系,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拼命往城里挤,往重点中小学钻。结果造成大量活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迅速集中到城里,城里的学校和重点中小学教师大量超编,偏远地方,乡镇学校严重缺编,只好请代课教师上课。结果荒废了农村教育,造成了城乡教育严重不公。现在各地又实行教师职称编制管理,根据各地编制管理的文件精神,不仅继续维持这种现状,而且更有所加剧。长此以往不仅城乡教育严重失衡,连城里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师,对教师都不公平了,还谈什么教育公平。如此发展下去,教育公平就会成为仅仅说说而已的空话,成为与时俱进的五颜六色的肥皂泡而已。
二、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的制度,极大地妨碍了“教育合力”的形成,降低了教育的有效性。职称分高、中、低,按照职称获得的物质待遇当然也有高、中、低之分了。教师也食人间烟火,当然也要讲求物质利益,人人都希望获得自己应得的物质利益,才会心甘情愿地为教育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应该而没有评上相应职称的教师,难免会大失所望、伤心、泄气,从而降低广大教师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之间经过了职称的不正当竞争,难免会离心离德,甚至相互嫉恨和拆台。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效果并不与职称成正比,能力低资历浅业绩差而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评上高级职称的并不是个别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能力资历深业绩突出而没有评上高级职称的也不在少数。这种状况,广大教师非常清楚,我们的一些教育管理的官员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职称确实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光环。现在又来培训各级骨干教师,被培训的骨干也与职称、年龄等条件挂钩。有的被学校推荐上去的骨干原本既不是学那个专业,也没有教那门学科,仅仅是有必备条件的职称和年龄恰当,外加其自愿报名以及学校领导的青睐就获得了各级骨干教师的资格而参加培训,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那个学科的骨干教师了。如此一来,教师被职称和骨干分成了三、六、九等,哪里还能形成什么“教育合力”,哪里还会有什么教育效果呢?
三、给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既严重扭曲了广大教师的心灵和人格,也成了有关政府部门敛财和部分基层领导腐败的手段。教师要评上职称,就必须参加各种考试,这些考试的考试报名费加买相关的资料和培训辅导的费用,是教师不小的支出,当然就是政府主管部门的可观收入了,职称考试也就成了有关政府部门创收敛财的渠道。由于教师中、高级职称名额有限,每年到了评定职称的时候,各位有条件上的教师,都使尽浑身解数,采取目前我们这个社会能采用的种种手段(这些手段说来也简单,无非吃、喝、送、玩以致献身),争取把职称捞到手。这些一心想得到职称的教师的竞争手段成就了一些基层领导不大不小的腐败。获得相应职称的教师因被迫不正当付出,也内心不得安宁。因此而扭曲了心灵,玷污了人格。那还堪为人师表,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呢?
四、职称指标下达有限:事业单位人员,尤其是全额拨款的农村学校职称指标一直偏紧。每年职称指标都是由省下达到市,市到县,县到乡镇,乡镇再到学校,这样往往会在县和乡镇指标下达时呈现“锅底效应”(靠近“中央”的指标往往较多,如驻城学校、驻乡镇学校指标往往高于其他农村学校;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中心学校高于村小学校)。这样一来学历、水平相当的教师能否晋级以及提早晋级,就决定于本人是在城镇学校、重点学校、中心学校,还是在农村学校、一般学校、村小学校。众所周知,教师的职称评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切身利益,与教师的各项待遇密切相关。位于城镇和重点学校的教师各方面工作条件较好、待遇较高,这给在地理位置偏远、艰苦环境工作的农村教师造成了心理的巨大不平衡。迫使大家想尽一切办法往城镇、重点学校、中心学校挤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师资稳定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加剧了校际师资发展的不平衡。结果导致农村学校教师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和激励性,容易产生消极怠工的思想。
五、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工龄或教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考虑工作能力如何,论资排辈熬年限的实例大量存在。职称应该是教师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综合体现。小学教师的职称有四个档次:高级、一级、二级和三级。但实际上三级为自动授予,故参评只有三档。职称评审以考试形式实施(初级职称只考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级职称考相关专业、计算机和外语;高级职称必须考外语,其外语考试水平等级比中级职称高)。通过考试,促进小学教师提高职称专业化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已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年老者先上,年轻者要让”,一首职称评定的顺口溜生动形象的道出了职称评定工作实际情况——“教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关系最重要,能力作参考。”有的人尽管自身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强,工作业绩不佳,靠着年龄资历的优势,照样评上了高一级职称。这样,使得一些能力成绩俱佳的后来新手、骨干的中间力量“落选”,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现象易使青年教师认为评职称主要是看年龄、搞关系,从而使其进取心减退,工作热情降低,形成一种熬时间的心理,极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健康成长。
六、现在评职称的人为因素太多,不客观公正,伤了教师的心。弄虚作假成风,败坏教育风气。负责职称评定的人员大肆受贿,滋生腐败。评上高级职称不授课的很多,上课的那些也不愿意出多少力,评职称起不到激励教师的真正作用!不取消职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教师心中难平,如何全身心工作?现在的中小学职称制度确实利大于弊,根由就是职称与工资挂钩,一朝评上职称,终身受用无忧。评上职称的也确实多是教育系统内外话语权大的人群,如领导、领导亲友、业务管理部门人员等。职称评定不仅渐渐丧失了对教师的激励作用,而且正在成为“腐蚀“教师职业尊严的重要因素。它让原本相对纯净的校园滋生了一些浊气,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如果只将职称作为一种荣誉,不与工资挂钩,应该会还职称评定的本真面目。教师工资最好与岗位工作状况挂钩,以年度考核为依据区分优劣,实行优劳优得,杜绝吃大锅饭。这样就能让所有教师只要在岗一天就得努力工作一天,努力了报酬上就体现出来,从而避免评上职称后工作怠慢,甚至不上岗仍然拿得多的状况出现。现在的教师职称评定被许多投机分子钻了空子,成了教育腐败的温床。例如: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的一所小学,大家公认的上课上得最好的、热爱教育事业、表现一直是最优秀的、能力最强、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居然职称上不了,而弄虚作假、被学生家长赶下课堂、课上得一塌糊涂的老师职称全都上了。我们的教育还有希望吗?评上了职称的人都是校领导,老教师,当官的亲戚,严重挫伤了年轻有为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了出力不挣钱,挣钱不出力。绩效工资存在严重问题,当官的亲戚不上班也能发上绩效工资,建议调研绩效工资,特别是我县。
七、目前教师工资以职称取酬,由于学校中、高级职称有名额限制的,特别是高级。达到条件的教师远远多于限制的名额,造成资历、学历、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师之间(尤其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收入差距过大:高级与初级相差接近一半。而且严重影响退休待遇。办好学校,要靠90%以上教师。以教师职称高低定工资,不仅不能真正的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职称原因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特别是没有晋上级职称希望的,后遗症一大堆。因为教师也是人,也存在心理失衡问题。在失衡心理的驱使下,导致师资流失严重,无法跳槽的教师,产生的不良后果将越来越多,于是每次中、高级教师职称评聘,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聘委矛盾重重,给腐败有机可趁。许多原来要好的教师,因此反目成仇,甚至还动用了黑社会,增添纪委等部门麻烦和工作成本。因为职称取酬的收入差距,有着太多的人为色彩,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最为强烈,教师工资以职称取酬政策影响安定、破坏公平、损害干群关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严重威胁。为防止分配不公已日益从经济问题造成民生问题演变为严重社会问题。因此通过工资改革“限高、稳中、托低”,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建立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收入分配体制,势在必行。
八、现行的工资制度使教师把所有的目标都放在了评职称上,这让走关系、送礼成为学校的一种普遍现象,有的甚至优质课、教学能手等荣誉明码标价,成了买卖的“商品”,滋生了大量腐败,污染了教育这片净土。
九、同工不同酬,分配不公,极大的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由于职称工资制的作祟,低职称的教师与高职称的教师干同样的工作,低职称的教师工作质量与效益并不比高职称教师工作差,甚至还要高,(因为高职称教师已经评上高职称没有了前进的目标,干什么样的工作都有高工资)但报酬却低得多。这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有些教师评上高职称后根本不到一线上课,即使上课也是应付了事,没有了上进的动力,极大的影响了教学质量。
十、由于争相评职称而造成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由于人人都想评职称后拿高工资,造成同事之间关系不和谐,恶性竞争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学效率。从发展趋势来看应该尽快推行以教龄工资和课时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比较合理,这一工资制度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我认为实行教龄工资和课时工资制最大的优点是同工同酬、公平公正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样的工作、同样的付出、报酬基本一致,只是因效益的差异而有所差别,公平、公正、透明;也有利于教师为争取更高的教学效益与质量而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避免了付出与收获不对称产生的矛盾和高职称教师怠工的情形。
长期以来,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到小教高级就到顶了,许多小学教师因而萌生了改行或当中学教师的想法,事实上现在也确实已经有许多优秀的小学教师去当中学教师了。这对小学教育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必将造成大批小学教师的非正常流失,大大削弱小学教育。而那些小学教师,评了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后,也失去了“奔头”,工作积极性大不如没评之前。导致职称上去了,这些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却下降了。教师职称评审,严重挫伤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一线教师,完全成为黑心的领导某钱的手段,恶心!!!腐败!!!
中小学师职称的评定不合理,有些老师平时工作不努力,文化知识不多,业务能力不强,一心搞人事关系提高自己的职称。结果他们的工资提高了。而那些很敬业的老师职称不高工资不高心里都有怨气,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学校就有这样的老师高职称没本事,并且一周只上几节课或不上课。
职称工资,使教师的工资差距越拉越大,职称低的无心教学,看不到希望,心里失衡,校园里怨声一片。害了中国的教育啊!建议直接取消教师职称评定,原因很简单,现在没关系、不花钱送礼,根本就评不上更高一级职称!职称评定只是增加了腐败,教育界的权贵们(各级校长)首先获得,挣高工资,一线教师猴年马月才能评上,不花上万元也不会评上。
也许有人说,以上理由其实不是理由,那些现象只是个别现象。其实不然,你只要深入实际,看一看听一听就知道,找点数据分析分析就明白了,职称其实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光环,若不是为了几个钱,谁还在乎呢?既然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妨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成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绊脚石,那就说明这个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不如像废除其他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一样,早些废除之,代之以切合实际的,能够真正激励教师积极性的新的办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妨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成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绊脚石”,此言属实!我县四十岁以上的中小学教师一般都具备了评中、高职称的基本条件,但评上的不到二成!评职称无望,大家都在混!
其实,中小学教师算不上真正的专业技术人才,只不过是实用型人才而已。初级、中级、高级教师在教学水平上不相上下,换句话说,高级教师的工作,中级、初级也都能胜任。只不过是分工不同而已,没有实质上的差别。更有甚者,许多教师一旦评上高级教师职称以后工资兑现了,就千方百计脱离一线脱离教学。真正在一线教学的是那些没有被评上职称的人。还有现在各地职称评定工作很不正常,会搞关系的、会花钱的都能如愿以偿,苦了那些劳而苦干者,有苦难诉,默默无言的教师,助长了教育腐败。
所以,给中小学教师评职称真的是教育的腐败,希望党和国家教育部的领导认真考虑这个事情,立即取消职称评定,让千万中小学教师敬教乐业,大有作为,劳有所得!

回答2:

职称评定,滋生了腐败,让很多教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