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什么是 戒 定 慧

2024-12-16 02:00:5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什么是戒定慧?
  戒,总的来说,念念为众生就是持戒。比如,毛主席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戒律。毛主席还教导我们:“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 ”,这就是念念为众生。戒是约束我们这颗心的,要我们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是不是从利益众生的角度出发?对众生有利的事我们随缘去做,伤害众生的事我们坚决不去做。任何事情从表面上看不出来是对还是错,也就是法无邪正,唯人使用。做事的时候,就看你对待事情是什么样的想法,利益众生的事就是持戒,不利益众生的事情就是犯戒。所以说,守住我们这颗心就是守住戒律。
  比如,家里人不学佛,他就是要吃肉,不吃不行,你不给他做,他就生气,你说“我是学佛的人,不能做,做了就是犯戒”,那你不给他做才是犯戒,因为你不给他做,使他生气,惹众生烦恼就是犯戒,断他的慧命就是犯大戒。佛法是灵活的,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死板,依照你的思想去做才对,不是的。这就要靠你的智慧,转一个念头,把他当未来佛恭敬,随顺缘分,但是心里不随,心里想,这肉是阿弥陀佛无量智慧的光化现的,吃了以后就能改掉他吃肉的恶习。当他慢慢觉悟过来以后,他会断掉吃肉的习气的。
  定,是把我们的念头定在正知正见上,遇到事情的时候,你是用佛菩萨的眼光看问题,还是用世间法的眼光看问题,如果你看到不学佛的人在那里说是非,你以为人家在造业,这就是你的知见,是你在分别,我们见到这样的人,首先,应该观想莲花托起他,佛光照着他,然后愿他以及所有像他这样的众生都早日了却“人我是非”的恶习,早日觉悟,皈依三宝,求生净土。佛是慈眼看众生,佛看世间的一切都没有错,他知道这是众生的习气在起作用,如果众生能够觉悟,都能成佛。
  再就是,家里人晚回来一会,这就开始胡思乱想了,咋的啦?出啥事了吧?可别让车撞着,这时的念头就没定在正念上,就是不出啥事,你这一想,他也接收不到好的信息,心里也不好受。
  尤其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如果埋怨对方,那你心里没个好受,这个时候要是能够用因果的眼光看问题,心自然就会顺当。如果把念头转在正见上,这比忍可高多了,忍只是暂时的,忍就是在压烦恼,忍得不好还容易生病。如果有一天实在忍不住了,终于要爆发的。而转念头不一样,一转念这心容易老实,这就是究竟了,这是培养定力的最好方法。
  心里有正知正见,就是有定力。别人让你去看香头,你准不去,让你算命,你也不去,因为你深深的知道,那是违背因果的做法,真正改变命运还得靠自己,“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太上感应篇》)。自己做过的恶业还得自己了。
  慧,持戒的目的就是生定,因定生出智慧。我们对万事万物能够辨别是非曲直是智,事情过去不总是去想它、分别它就是慧。智和慧是一不是二。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首先要冷静,如果不冷静,正念力量不强,就会出现“作事仓猝,败悔在后”(《无量寿经》)的结果。遇事不分别不计较,而是冷静面对,心中有佛佗教诲做主,这就是智慧的表现。

回答2:

【戒定慧】

又名三学,或三无漏学。戒是戒止恶行,定是定心一处,慧是破妄证真。戒能伏贪爱心;定能伏嗔恚心;慧能伏邪痴心。持此戒定慧三法,能对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佛经上称之为“三无漏学”。

回答3:

跟中国儒家思想的
定静安虑得
十分接近

回答4:

戒就是方法,定就是行动,慧就是自己受用

回答5:

已经有人问过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140339.html
1
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盘,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
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
轻戒等。(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
等。(三)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佛经通常类别为经、律、论三藏,即各以诠显定学、戒学、慧学为主。又经论中凡有关此三学者,多冠以‘增上’二字,称增上戒(梵adhis/i^la )、增上心(梵adhicitta ,即定学)、增上慧(梵adhiprajn~a^ )。盖‘增上’有殊胜之意味。〔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大乘义章卷十、大藏法数卷九〕

2
此三者称为三学。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五灯会元曰:‘法要有三:曰戒定慧。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为慧?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名义集四曰:‘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学此三法而到涅盘,故云三学。若人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是由戒而生定者。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是由定而生慧者。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关键也。玄义三下曰:‘增三数明行者,谓戒定慧。此三是出世梯橙,佛法轨仪。’三藏法数九曰:‘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3
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

戒 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定 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在禅、百八三昧等。小乘四禅为:1、初禅。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摈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欣喜与慰安。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故称初禅。2、二神。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获得一种更高的喜乐。3、三禅。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获得轻安的妙乐。这时已产生了智慧,达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阶段。但此时尚有身体上妙乐的感觉,所以对涅盘境地来说还有一段距离。4、四禅。由三禅再进一步,完全超脱苦、乐,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盘境界。九种大禅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百八三昧为:般若经典中所说的一百零八种禅定,《大智度论》卷五有详细说明。

慧 又称增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盘境界。

4
在中国,‘禅宗’是特别侧重修定学派之一,它可能并非直接由印度传承而来,但它在修定可能间接受到印度传统的影响。中国流行的禅宗被认为是以坐禅为主的宗派,但是佛教本身却从不以坐禅为修行的目的,坐禅的根本目的在证得般若慧。在中国非常流行所谓的‘开悟’、‘开法眼’等术语,这才是禅定的根本旨趣。总之佛法所说的定,绝不是与外道者同其意义,而是证得般若慧的方便。

关于三学之末的慧学,在十七阶段修行法里有∶宿住随念智、天眼智与漏尽智。在八正道则有正见与正思。行者如能奉行八正道不渝而证得阿罗汉果,即可得‘十无学法’。十无学法就是在八正道之外另加‘正智’与‘正解脱’二项,而此二者亦是属于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