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清乾隆版《福清县志》称,宋代福清最后一位知县为“陈公荣”为“长乐人”,其实不尽然。
陈公荣,字子华,长乐人,曾游太学。宋德佑二年(1276),元军大举南下,南宋小朝廷很快土崩瓦解,皇帝赵显和谢太后被俘北去。5月,赵昰在福州被张世杰、陆秀夫拥戴为帝,年号景炎。端王赵昰下诏书,号召天下勤王。长乐江田太学生陈公荣毁家纾难,变卖家产招募丁壮1700多人待命。陈公荣亲率子、侄上福州拜见右丞相文天祥,矢志抗元保宋,深得文天祥的嘉许并荐举陈公荣为福清知县兼行军司马。11月,元军直逼福州,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赵昰帝从海上退到泉州。时泉州节度使蒲寿庚献城降元,小朝廷又逃奔潮州,只有兴化城仍在陈文龙“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旗帜下抗守着。陈文龙生于莆田,长在长乐,是宋度宗戊辰科(1268年)的状元。此时,陈文龙兵微势孤,在十分窘迫的情况下,他写了一封信给福清知县兼行军司马陈公荣请求援助。
陈公荣明知小朝廷已成难挽之局,但毅然率领江田陈氏子弟赴泉州,协助张世杰,和元兵大战于凤凰山下。激战中,陈公荣与陈氏家兵失散,儿子宗傅、侄老成冲锋寻救,相继阵亡。此役江田合族173人牺牲,惟陈公荣死里逃生,一人回乡。元军破了南宋所有抵抗,陈文龙被俘,押送北上,在杭州岳庙自尽,留下千秋民族英雄美名。
此后,陈公荣隐居朱熹设馆处,亲自教读本族子弟,临终前嘱戒陈氏族人:“勿事二姓,不为元官。”并留一首挽子、侄等173名义士诗:“边城将星落,浩荡烟尘黄。我亦在行阵,生死未可量。涕滂感永诀,激烈摧肝肠。昔尔仗雄剑,志丰清八荒。神武埒颇牧,奇计如平良。遇贼奋英果,逐杀何奇强。气数乖人事,竟向锋刃僵。忠魂薄日月,耿耿万古光。虽云获死所,国耻犹未忘。死应作厉鬼,虏酋尽杀伤。”(见《泉州府志》)。而长乐江田陈氏“终元之世,无一人附官籍者。”(见《福建通志》第八十六册《忠节传略》第二页)景炎二年(1277年),端宗颁旨敕建陈公荣、陈宗傅、陈老成三忠祠,并追封陈宗傅提刑司检法,陈老成御史台检法,死难173名义士一律官封千总。
大明王朝建立后,长乐县令将三忠事迹奏报朝廷,洪武帝朱元璋阅表后深为感动,颁旨敕长乐县令:春秋两季均须拜祠祭奠。吏部侍郎顾起元、户部主事魏良佐、通政参议赵缓等显宦要员亲赴江田凭吊三忠义士,并赋诗撰文,讴歌三义士毁家纾难的崇高精神。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和咸丰九年(1859年),清廷仍旨敕长乐地方官春秋两祭,并拨县衙库银供祠宇维修。1992年,南阳陈氏族人又集资重修,保持祠宇原建规制。祠宇正殿牌匾“三忠祠”三字系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题写,古朴端庄。这座古祠是江田陈氏族人的骄傲,也是长乐人民的光荣。数百年来,虽屡经战火,仍安然无恙,成为历代民众凭吊一代忠烈的圣地。
三忠祠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长乐市青少年德育基地。
长乐江田《南阳陈氏族谱》载:唐末,晋国公陈熹与子陈夔携族人随王审知从祖居地河南光州固始县南下入闽,迁居福清新丰里南阳村(今朝阳村),为南阳陈氏始祖,世称“南阳公”。陈夔五世孙陈泰,于北宋初年(960—970)从福清南阳迁入长乐十九都江田。可见,终究说来,这陈公荣祖籍就是福清。
林栗,字黄中,一字宽夫,今城关人。少时就“笃志好学,留心经术”,“以圣贤自期”;参加国子监考试得第一名,登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进士,因在对策论文中有议论秦桧的地方,被列为下第,埋没在下层19年。孝宗即位后,升其为屯田员外郎,皇子恭王府直讲。
孝宗鉴于绍兴年间权臣为患的教训,曾考虑把大权收回,亲自处理政事。林栗上疏直言,说了集权于一人身上的害处,劝孝宗广开言路,信任臣下。孝宗对这些建议都采纳。权臣怕林栗得宠,极力排斥他,终于把他排挤出京,到湖州任知州。临殿陛辞时,林栗对孝宗说:“今天下大势,元气虽存,邪气尤盛。”恳切希望孝宗以社稷为重,不要听信谗言。但是这件事招致权臣忌恨,就借口根治湖州水害不力,将他解职赋闲。林栗家居八载,直至淳熙年间才被重新起用,累官秘阅修撰、直宝文阁、荆南路安抚,直至兵部侍郎。逝世后,赠少师,谥简肃,享年69岁。
林栗与朱熹同时代,学术观点与朱熹迥异,具有朴素的呀唯物主义的观点。他一生著作甚多,有《周易经传集解》32卷。《林黄中奏议》5卷、《论语知新》10卷和《简肃集》30卷。现城头乡五龙村后的涌泉山麓有其墓及简肃祠的遗址。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公元1559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福建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叶向高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升为南京国子监司业,改左中允。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妖书《续忧危蛇议》”一案兴起后,他上书首辅沈一贯,力请不要株连无辜,引起沈一贯的不满,因此受沈抑制,以致他九年未得升迁。
林则徐(1785——1850)。
林则徐
林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