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令胆小的孩子有所改变?

2025-04-07 18:11:2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都跟小时候受惊吓有关。有的家长经常用一些刺激性语言吓唬孩子,给孩子讲“鬼怪”故事,本来是想让孩子听话、老实,没想到却生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所以,用恐吓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
还有的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吓唬孩子不对,却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或正在害怕时,家长又表现出过分的关心和爱护,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千哄万哄,不离左右,为他忙前忙后,甚至把平时孩子最喜欢的吃的、玩的一并送上,想借此打消孩子的恐惧心理。
可事实上,这样做却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让孩子胆子变大,反而会助长孩子的恐惧心理。因为家长这样做只是让孩子暂时回避了他所惧怕的事物,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为什么怕,怕什么的问题,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孩子又会旧态复萌。
所以科学家们指出,当孩子们表现出害怕时,让孩子采取回避的态度,回避后又给他更多的关怀和温暖,给他吃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这实际上是强化了他的恐惧心理。因为他表现出恐惧,尤其是回避恐惧给他带来了好处,所以,他的胆子越来越小。
我们许多家长也常犯这样的错误,“乖乖,别怕,有妈妈呢!”“我给你找点好吃的。”这恐怕是很多做母亲的口头语。长此下去,孩子的胆子没有变大,倒会影响到以后孩子性格的发展。男孩表现为胆怯、退缩、自卑、孤僻及人际关系障碍;女孩则表现为过分害羞,过分娇气,过分依赖,难以承担生活中最起码的职责,导致行为异常。
那么对胆小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进行帮助呢?
首先,要让孩子面对恐惧,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家长要多加鼓励。要明确孩子怕什么,针对孩子所怕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解释和适当的安慰。一般孩子害怕都是由听的有关“鬼怪”故事,或是电视节目中的恐怖情节引起的。所以家长平时不要给孩子讲迷信或带有恐怖色彩的故事,让孩子看电视也应有所选择,尤其是睡前更不宜看有关凶杀,惊险等节目,以免孩子做恶梦,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家长平时也要有意识地从正面对孩子进行勇敢教育。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少年勇敢的故事,以激励孩子锻炼自己胆量和意志的决心和自信心。
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时,做家长的不必过分关注他,甚至可以有意识忽视他的这种情绪。可以让孩子去试着摸一摸他害怕的物体或家长亲自摸一摸,恐惧心理会自然消失。
比如,孩子不敢一个人去厨房或者厕所,家长就可以训练他单独去干点什么,“去帮妈妈把厨房里的杯子拿来,我急等用。”一般胆小的孩子听到让他去厨房,就会有些犹豫,如果家长说些“别怕,哪儿什么都没有”之类的话,或者见孩子有些犹豫就干脆大声斥责“胆小鬼”,只能加重孩子的害怕心理,让他觉得干这件事很发怵。
如果家长换一种说法,用很平淡的语气对孩子说:“我要蓝色的那个杯子”或者“请你帮我把两个杯子全拿来,我等着倒水呢。”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你让他干的事情上,“拿几个,什么颜色的”而不会在意去哪儿,那个地方怎么样。
当孩子回来后,家长应给予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增加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尤其是当孩子主动表现出勇敢和其他正常的,胆大的行为时,家长更该及时鼓励,这样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孩子的胆小就会逐渐纠正过来。
有一点家长要注意,改正孩子胆小的毛病,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试着来。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整天大声地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废物”“胆小鬼”,结果孩子受这种消极暗示的影响,会更觉得自己不行,什么都不敢做,哪儿都不敢去,胆子会愈发变小。由于得不到外部环境的帮助,还会引起其它的心理障碍。
家长应该多想些办法,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使孩子的潜意识发生变化,由于这种变化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孩子易于接受、且效果比较好。
家长也不要采取强迫或压制的手段。如果孩子已经表示自己害怕做什么,家长为了所谓的“锻炼”,偏要命令孩子去干,孩子大都会哭闹不休,心里惊恐不安,根本不会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勉强为之,也达不到效果的。
孩子胆小,有恐惧心理,不仅会在生理上受到影响,造成睡眠不好,消化功能紊乱心律不齐等,而且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严加预防。
http://ok.ent100.net/xin/181645199.html

孩子胆小怎么办
很多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孩子的“害怕”问题:怕黑、怕高、怕水、怕见生人等。妈妈多会担心,爸爸则一口咬定,这孩子,没出息,一点不像我!
孩子“害怕”就是“胆小”吗?当了爸爸妈妈,恐怕就回忆不起来自己小的时候了。实际上,1—3岁的幼儿正在努力分清“我”和“我以外”的事物,正在学习“我”和周围环境怎么相处。由于年龄的关系,这个过程比我们想象得慢了许多,他们会对一些以前不熟悉的环境(比如快速移动的物体、嘈杂的声音、陌生的环境)感到紧张和恐惧,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包括怕黑、怕水、怕高。专家说,这些都只能说明幼儿还没有适应周围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孩子有什么不对。当然,也就不能说明孩子“胆小”。
当幼儿已经感到紧张和害怕了,家长千万不可当着外人批评他“你怎么这么胆小”,这等于在教会他:以后你遇到事情,凡是不知该怎么办时,就是胆小!也不能假装没有看见或坚持让孩子一个人待在引起紧张的环境里(比如黑屋子),让这么小的孩子独自面对恐惧是毫无道理的,况且这样做也培养不出勇敢的孩子。1—3岁的幼儿在心理上正处于建立信任和委托感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孩子受到惊吓时保护是惟一正确的做法。如果你不保护他,他可能更害怕,可能真会变成“胆小鬼”,长大后也不会有充分的自信。
具体做法:
父母可以预先告诉孩子可能出现的变化。比如孩子害怕大的声音,那么走在铁路旁,你要先告诉孩子:来了一辆大火车,如果你不想听汽笛声,先把耳朵捂上。这是让孩子做个决定,是提供机会让他选择。但有些妈妈会对孩子说“快捂上耳朵,火车来了,汽笛声该吓着咱们了”,这样说等于告诉他害怕是对的,你希望他这么做。
要马上抚爱受到惊吓的孩子。孩子已经受到惊吓,告诉他“别怕”一点用处都没有。你要慢慢地跟他说话,轻轻地拍拍他或紧紧地抱住他,父母是他最信任的人,这样做会让他感到安全。“恐惧”这东西是通过教育、经历和被自己信任的人切实保护才能摆脱的。
不要总提使孩子受到惊吓的事。安抚孩子的最好办法不是不停地说话,控制住你自己,尽量少说,只是搂紧他。等他恢复正常后,不要继续谈论使他害怕的那件事,不要试图帮他分析什么,“噢,宝贝儿,刚才叔叔把咱们举到半空,吓着咱们了是不是?”这样的话毫无安抚意义,反倒强调了恐惧。
除了上述三点,专家们还建议让环境的变化慢一点,小一点,让孩子能逐步适应。大多数孩子都能克服恐惧。记住一句话:不要着急。

回答2:

孩子为什么胆小呢?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生活范围小,所见所闻少。有的小儿从出生就由老奶奶照看,对外界接触少,晚上才能见到爸爸、妈妈。

(2)教育方法不得当。如当小儿不听话时,成年人就恐吓小儿,使小儿产生恐惧感,失去安全感,从而胆小。

(3)在日常生活中对小儿限制过多,如小儿摸摸茶杯,大人就嚷:“别动,看,摔了”;小儿摸摸扫帚,大人就说:“扎着你,多脏,快放下”等等,造成小儿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从而胆小。

胆小的小儿,一般勇敢精神不足,创造性也差。因此,应培养教育小儿不该做的事不做,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尝试,不要伤害孩子的探索精神。解决孩子胆小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扩大孩子的眼界,使之接触生人,多认识世界。
(2)让孩子多和小朋友交往,还可以和稍大一些的朋友玩,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3)鼓励小儿的探索与尝试精神。不要一个劲儿地下禁令,这也不行,那也不许。
(4)在生活中严禁恐吓小儿。

当然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了
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交往的规则。比如他在参与团体游戏的时候,不懂得“排队”规则;小朋友们商量做哪项活动时,他也不知道“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只会按自己的想法做。为此,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制订明确的交往规则,要求孩子遵从。比如在餐桌上,把孩子爱吃的东西适当地分给其他人,然后告诉他:“好东西人人都喜欢,所以大家要公平地享用,不能一个人独占。”久而久之,孩子习得的社交规则,被他逐渐内化形成巩固的能力后,就能够自如地运用到和同伴的交往当中了。

培养孩子具体的社交策略家长可以教孩子学习一些具体有效的社交策略。例如,当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别人发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不可以?”或者教孩子注意观察其他小朋友,如果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了麻烦,如搬不动东西时,可以主动上前提供帮助。如果孩子害羞,家长可以鼓励他先找跟自己比较熟悉的孩子一起玩,再去和其他孩子接触。社交策略的学习,对鼓励逃避型的孩子勇于交友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创造具体的情景锻炼交往能力家长还可以创造一些具体活动,吸引孩子们来一起活动。交往需要情景,对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项彼此都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家长可以在家中举办小晚会,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参加,观察孩子与同伴交往的特征如何,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引导孩子观察他人的情感变化在同伴交往中,对他人情绪的正确感受和积极反应是交往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看电视、游戏等方式,教孩子观察别人的情绪变化是如何通过脸部表情及肢体动作来表现的。还应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多问问他:“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想?”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都跟小时候受惊吓有关。有的家长经常用一些刺激性语言吓唬孩子,给孩子讲“鬼怪”故事,本来是想让孩子听话、老实,没想到却生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所以,用恐吓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
还有的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吓唬孩子不对,却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或正在害怕时,家长又表现出过分的关心和爱护,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千哄万哄,不离左右,为他忙前忙后,甚至把平时孩子最喜欢的吃的、玩的一并送上,想借此打消孩子的恐惧心理。
可事实上,这样做却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让孩子胆子变大,反而会助长孩子的恐惧心理。因为家长这样做只是让孩子暂时回避了他所惧怕的事物,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为什么怕,怕什么的问题,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孩子又会旧态复萌。
所以科学家们指出,当孩子们表现出害怕时,让孩子采取回避的态度,回避后又给他更多的关怀和温暖,给他吃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这实际上是强化了他的恐惧心理。因为他表现出恐惧,尤其是回避恐惧给他带来了好处,所以,他的胆子越来越小。
我们许多家长也常犯这样的错误,“乖乖,别怕,有妈妈呢!”“我给你找点好吃的。”这恐怕是很多做母亲的口头语。长此下去,孩子的胆子没有变大,倒会影响到以后孩子性格的发展。男孩表现为胆怯、退缩、自卑、孤僻及人际关系障碍;女孩则表现为过分害羞,过分娇气,过分依赖,难以承担生活中最起码的职责,导致行为异常。
那么对胆小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进行帮助呢?
首先,要让孩子面对恐惧,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家长要多加鼓励。要明确孩子怕什么,针对孩子所怕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解释和适当的安慰。一般孩子害怕都是由听的有关“鬼怪”故事,或是电视节目中的恐怖情节引起的。所以家长平时不要给孩子讲迷信或带有恐怖色彩的故事,让孩子看电视也应有所?

回答3:

  改变胆小孩子的方法:
  (1)要注意改变对孩子的不良教育方式:当孩子在不听话时及任性时,不能编造谎言、以威胁性的语言吓唬孩子“再不听话.叫老虎把你吃掉”。更不能把孩子关在小黑屋子里,或者在夜晚将孩子推出门外。
  (2)科学道理教育:如果孩子听到雷声,看到闪电感到紧张、害伯时,父母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向他们讲明闪电雷鸣的科学道理,帮助孩子消除对雷电的恐惧感。
  (3)榜样作用:父母应当帮助胆小的孩子树立榜样,可以让孩于看同龄孩子与自己所恐惧的对象相处,如看小朋友与自己害怕的小狗玩。并让孩子分阶段观察小朋友如何与小狗接近,再让孩子站在别人旁边与小狗戏戏、玩耍,最后让孩子逐步去接近害怕的小动物。
  (4)帮助该子消除恐惧:如果孩子害怕黑暗,不敢一个人关灯睡觉,妈妈可以帮助孩子装一个灯光柔和的床头灯或壁灯,让孩子学会开灯、关灯,自己拿握黑暗与明亮的主动权,井帮助该子消除对黑暗的害怕。
  (5)多带他出去玩,见识多自然不胆小。

回答4:

教他传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