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
【内容梗概】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 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 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桃园结义】
掌故轶闻: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千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历史上有没有桃园三结义
说到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那么,三国历史上有没有过桃园结义这件事?
历史上的刘、关、张三人关系确是非同一般。《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亡命奔涿郡, 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从关羽 "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们当年有过某种誓愿,但史书只说他们"若兄弟",并没有说他们已结拜为兄弟。
�
可能就是根据三人"恩若兄弟"这一点,加以想象发挥,民间便有了桃园结义的传说,而元 人则根据民间传说把故事写进了《三国志平话》和杂剧。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在这之前,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虽然只有8万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国演义》的主要轮廓。其中就有"桃园结义" 一节,先是关羽杀了贪财好贿、酷害黎民的本县县令,逃往涿郡,张飞见他状貌非俗,谈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饮。恰好刘备卖履后也进了酒店,几杯酒共饮之后,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张飞庄后桃园,各序年甲,"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这与《三国演义》的描写已大同小异。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以三国故事 为题材的元人杂剧已有四十多种,几乎是三国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戏剧舞台,对《三国演 义》的成书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专门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出戏,情节与《平话 》又有不同,写关羽杀了趁乱图谋立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范阳,一日到张飞的肉店买肉下 酒,屠刀却被张飞事先用千斤巨石压住。关羽搬动巨石,让张飞钦佩不已。张飞往客店相访,先拜关羽为兄,后又遇见刘备,见他容貌堂堂,有富贵之相,又是帝王后裔,于是与关羽共拜备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汉室。
� 桃园结义的故事,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三国时代有杀白马为盟的习俗。建安七年(202),曹操攻破南皮,杀了袁谭。袁熙的部将焦触、张南背袁向曹,他们起事时,就是杀白马盟誓 ,见于《三国志·袁绍传》。不过这只是盟誓,并不是结拜兄弟。后来很多农民起义的头领在起事结拜兄弟时就用这种形式。比如,元代刘福顺等人的红巾起义,《元史·顺帝本纪》描写他们结义的情况就是"杀白马乌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
《三国演义》写桃园结义,可能根据民间传说,又吸收农民起义的事迹,可能还与作者自身经历有关。《演义》作者罗贯中,据鲁迅考定,约生活在1330-140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多不可考,有说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说他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人,有说他是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只知道他生逢乱世,阅历丰富。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点:一是明王圻《稗史汇编》说他是"有志图王者",一是清徐渭仁、徐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他现存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写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并参加编写了《水浒传》,这些小说戏曲作品,都以乱世英雄事迹为题材,这与他的经历抱负应当有关系。《三国演义》的大量描写,首先是对桃园结义的描写,也应与他的这种经历有关。
从《三国演义》全书的艺术构思来说,写桃园三结义,既引出全书的三位主要英雄,又揭示全书将要从多方面加以表现的忠义主题,这可能也是作者在《演义》开篇就写桃园结义的一个缘由。
【一家之言】
『煮酒论史』 『野史乱弹』刘备才是借刀杀关羽的真凶
最近一本名叫《诸葛亮的真面目:走下圣坛的诸葛亮》的书相当火爆,作者朱子彦在书里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关羽的死是诸葛亮造成的。他认为,就是因为关羽在打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直到走麦城的过程中,诸葛亮未发一兵一卒,袖手旁观,这才造成了关羽最终的失败和掉了脑袋。
而在作者朱子彦看来,诸葛亮之所以要借曹操和孙权的刀来杀关羽,原因就是关羽的地位太高,和刘备的关系太近,所以一旦刘备死了,诸葛亮手里可能就没权了。
虽然阿元也并不认为诸葛亮特别的高尚,虽然阿元并不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忠臣的榜样,但阿元更不同意把关羽的死,强加在诸葛亮身上。
说关羽的死不是诸葛亮干的第一个理由是,即便是诸葛亮看出来关羽是他权力争夺中的第一大障碍,他也没有能力把借刀杀关羽。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诸葛亮投靠了刘备之后,并不向〈三国演义〉里头写得那样,一开始就手握大权。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到了刘备那里之后,虽然和刘备处得不错,让刘备感觉到如鱼得水,但刘备并没有给他任个什么官,还是白丁一个。到了赤壁之战后(公元208年),才给了诸葛亮一个杂号将:“亮为军师中郎将”,而且也不是全面负责的人,仅仅是管制荆州的零陵,桂阳,长沙三个郡,征调这三郡的赋税,用来扩充军中的粮饷。等到了刘备拿下益州之后,给诸葛亮的也不过是军师将军,秩二千石,相当于东汉的太守,也就是市长级别的一个官。
等刘备称汉中王了,关羽是前将军,张飞是右将军,都是位次三公,比诸葛亮都差不多。而且当时,刘备更信任的人是法正。在刘备死前,诸葛亮长时间内并不在刘备身边,各种军政大事,诸葛亮都靠不上边。象决计入蜀和攻打刘璋,是法正、庞统出的主意。而攻占汉中,也是法正和刘备一块干的,和诸葛亮也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段时间里,诸葛亮并没有太大的权利,也不大受刘备的信任。象关羽死后,刘备要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大家伙儿觉得这事没把握啊,就劝刘备别干了,刘备是一概不听。这个时候,诸葛亮说的是啥呢?“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卷三十七《法正传》)意思是啥呢,这法正还活着就好了,因为只有法正的话,刘备才会听。
还有,当时刘备“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意思是法正同志官很大不说,而且身兼内外要职,得到了刘备的绝对信任。
所以呢,当时的法正也不把人放在眼里,对“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也就是说,把以前得罪过法正的人,哪怕你只是斜楞了他一眼,都报复了个遍。而对此,亮也啥招没有。“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国志》卷三十七《法正传》)意思是啥呢,法正,也就是法孝直是刘备的左膀右臂,我能拿他有啥招呢?
这些情况,都说明,当时的军政大权,都牢牢地控制在刘备自个儿的手里,能说上话的,只有一个法正。而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刘备把他定位在一个内政人才上,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后勤部长。你说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有权力派兵去救关羽吗?他又有什么能力借刀杀关羽呢?
再说了,当时在权力争取的道路上,对诸葛亮阻碍最大的,是法正而不是关羽。当时,“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三国志法正传》),也就是汉中王的宫廷秘书长,还兼着个将军。而这时候的诸葛亮不过是军师将军,地位也就是个差不多。从这种情况来看,法正如果后来不死,当丞相的可能性比诸葛亮还大,应该是诸葛亮权力之争上的第一块拌脚石。如果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坏,想把阻拦他前进的石头都搬掉的话,也要先搬法正才对。
而且关羽再怎么样,不过是个武将,岁数也和刘备差不多,你知道他们谁死到谁前边呢?所以作者朱子彦的说法,也有把诸葛亮神化的可能性。
到关羽是个武将而在作者朱子彦看来,诸葛亮之所以要借曹操和孙权的刀来杀关羽,原因就是关羽的地位太高,和刘备的关系太近,所以一旦刘备死了,诸葛亮手里可能就没权了。
但关羽的死也确实特别的奇怪。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只有一个兵力不足的关羽在孤军奋战,直到走麦城,掉了脑袋了,也没有盼来一兵一卒。而刘备呢,对这二弟是不闻不问,袖手旁观,好象没事人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是有人要借刀杀关羽吗?
回答是肯定的,但这个人不是诸葛亮,而应该是刘备。
听了阿元这个结论,可能所有的人都要跳起来,说阿元在瞎扯蛋。这刘备和关羽是兄弟啊,关系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咋可能借刀杀关羽呢?这不是胡说八道是啥呢?
首先刘备和关羽并不是结义兄弟。成为千古以来义气典范的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瞎编的,在历史上压根就没这么一回事。第二,关羽和刘备的关系也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好。象在徐州的时候,关羽就背叛过刘备,而且也不象〈三国演义〉里说的,有甘糜二夫人和有条件投降的说法。在〈三国志-关羽传〉里是这么说的,“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在〈三国志-太祖传〉里说的是“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而且,在孙权最后把关羽抓起来之后,关羽也是要投降的。蜀记曰:“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意思是关羽给抓起来之后,关羽是想投降的,要不就没有权欲活羽以敌刘曹。要是人家连投降都愿意,你怎么能够让他活着来对抗曹操呢?
这些事情证明,关羽并不是象人们想象的,是个顶天立地,豪气冲天的大丈夫,而是和吕布差不多,一看打不过,立马就乖乖的投降。
而且因为关羽骄于士大夫,也就是看不起有文化的,所以在诸葛亮刚投奔刘备的时候,还和刘备发生过一次矛盾。他看刘备和关羽关系太好了,心里就打翻了醋坛子,撺楞张飞一起找刘备提意见去了。“于是(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意思是啥呢,对于刘备对诸葛亮太好了,关羽和张飞都不高兴了,说我们都跟你这么长时间了,你咋对个新人这么好呢?刘备赶紧劝了半天,关羽这才不唠叨了。
而且关羽是相当的骄傲,在刘备集团里,是谁也不服,估计连刘备都不一定放眼里。这一点,从关羽要杀糜芳,也就是刘备的小舅子可以看得出来。从刘备收了马超之后可以看得出来。刘备收了马超之后,关羽马上就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意思是马超是啥人啊,可以和谁相比啊?诸葛亮知道羽小心眼啊,就写信告诉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意思马超也就武艺好点,和黥布、彭越啥的差不多,和张飞一起打打仗还可以,但和你关羽咋能比呢?
至于说诸葛亮,关羽也没有当回事。联吴抗曹是诸葛亮制定的,刘备同意的国策,但到了关羽那里就变了味道了。当孙权要和他联姻的时候,关羽骂孙权是猪,这实际上已经和东吴公开决裂。
还有,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关羽还因为骄傲,还和刘备直接起了冲突。当时,刘备想用黄忠当后将军,和关羽并列。关羽不干了,这个官我不当了。
对于这一点,《三国志·费诗传》是这么写的:“刘备“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关羽的不肯受拜,实际上是对刘备的公然对抗。当时可是封建社会,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你这么和你的主子对着干,是不是不想活了呢?
不仅如此,在这之后,关羽和刘备的对抗开始升级。这个新的对抗就是,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是和刘备对抗的理由是,在所有的,你能找到的历史书里,没有一条证据能证明,这襄樊战役是刘备想打的。
那么刘备没有下命令,曹操也没有军事行动的情况下,关羽为什么要对曹操动手呢?原因之一,可能是关羽没有任何的功劳。
关羽在襄樊战役之前,在战争中唯一建立的功劳就是杀了文丑,还是给曹操杀的,其它的打的全是败仗。你说看着张飞、马超、黄忠等人在伐刘璋、灭汉中的战争中功劳不断,你说心高气傲的关羽受得了吗?先是来个孔明,就如鱼得水,来个黄忠,平起平坐。再混下去关羽一点面子也没有了。所以关羽要打。
第二,可能是持宠而骄。觉得和刘备不是外人,咱俩谁跟谁啊,你的不就是我的吗?这种思想在关羽伸手要官的时候,已经表现出来了,我是你的兄弟啊,你咋能给我个那么点的官呢?咋也得给我个一字并肩王啊。就因为没有把刘备当外人,所以关羽就把自个儿当刘备了,所以一不请示二不汇报,对着曹操是伸手就打。
第三,关羽可能想当荆州王。这个猜测胆子大了点,但刘备可能也是这么想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兵就是草头王。关羽可能一下子发现,自个儿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荆州一个人说了算啊,就跟韩信打下了齐国之后差不多,觉得自个儿这么大的能耐,咋不也得封个王呢?于是和韩信的表现也差不多,韩信是你不封我王,我就按兵不动,关羽呢,是想把整个荆州打下来,我给你整个既成事实,看你刘备怎么办。你要还不封我,我干脆把你也灭了就完了。
这一点,还有个证据,就是关羽在发动襄樊战役之后,因为糜芳,也就是是刘备的小舅子,运粮不力,也要杀,这对于刘备来说是不是大不敬呢?
但不管关羽是咋想的,他不请示就出兵,在刘备眼里就算不是造反,差不多也是叛逆了。这不仅仅是刘备会这么想,任何一个主子都会这么想。当年曹操有一次去打仗的时候,大将于因为后边有追兵,所以没有请示曹操就先结阵,结果马上就有人打小报告,说于禁要造反。那你关羽不打个招呼就出动大军,这不是谋逆又是啥呢?
再说了,就算刘备相信关羽不会造反,但这么一个不听话的大将留在手里,早晚不是个祸害吗?你关羽不接受前将军的封号,已经叫刘备没面子了,你又使这么一回,叫刘备把脸往哪里搁呢?而且,自个儿都整不明白这个兄弟了,刘备百年之后,他儿子刘禅能控制住关羽吗?答案是肯定不能!
正是上边这些原因,让刘备在关羽私自出兵,发动襄樊战役的时候,好象没事人似的站在一边。关羽打胜了,也不表扬奖励;你打败了,我也不出兵救你。
可能有人说了,刘备咋就一点不讲兄弟感情呢?这可能是关羽把兄弟之情太当回事了。对于皇帝,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政治家来说,利益决定一切。他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对于自己的亲骨肉,刘备都扔过两次了,(一次在丢徐州的时候,一次在长坂坡)他能对你个外人讲感情吗?关羽可能已经忘了,他和刘备之所以关系好,一是因为刘备手里没人,用得着他;二呢是因为当年刘备坐着,他就得站着;刘备站着,他就得撅着。这刘备当个小官时都这么能装,当了王之后可能惯着你吗?
所以,在刘备的心里,可能早就藏着要杀关羽的心思了。所以关羽发动襄樊战役的时候,虽然既没有请示,也没汇报,但我也不管你,看你折腾到啥时候。
而刘备之所以这么沉得住气,原因是关羽的部队并不多。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两次调兵入蜀,荆州的军队不过才三万人。以三万人的力量,挑战曹操,刘备用脚脖子也能想得出来,关羽没有取胜的可能性。
而战争的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关羽打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之后,终于发现,自个儿是一脚踢到铁板上了。
曹操不仅调集了徐晃、张辽的部队对关羽进行进攻,还亲自出马,率十万大军在后边坐阵。这个时候,关羽想到的调驻守荆州的部队。现在的许多人都把关羽的死赖到吕蒙和陆逊的身上。而实际上,即使东吴不出兵,关羽的下场也只能是失败,当然时间可能长一点,而荆州也可能落入曹操的手里。而这个是东吴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孙权不在顾忌和刘备的联盟,在关羽失败的命运上加了一根稻草。
而这个时候,关羽兵力不足的问题,也暴露了想杀他的人是刘备。在关羽进攻势头猛烈,但兵力不足,蜀中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为什么不出兵帮一把呢?合理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备不肯点这个头。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关羽先是把驻守荆州的部门划拉了一遍,然后又向刘封、孟达求救。为什么不向刘备求救呢?因为关羽私自出兵之后,刘备的态度已经让关羽明白,他的这个大哥已经不想要他了。
而刘备之所以在关羽死后,以刘封、孟达不发援军为由头,杀了刘封,不过是装个样子而已。何况杀了刘封,还对刘禅能巩固地位,大有好处。
但虽然我们说是刘备借曹操、孙权的刀杀了关羽,但实际上,杀了关羽的,还是他的性格。如果关羽不是刚愎自用,如果关羽不是骄傲自大,换句话说关羽如果不穷得瑟,老老实实地当自个儿的前将军,这一切将都不会发生,而且历史都有可能为之改变。
桃园三结义
【内容梗概】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 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 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桃园结义】
掌故轶闻: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千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历史上有没有桃园三结义
说到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那么,三国历史上有没有过桃园结义这件事?
历史上的刘、关、张三人关系确是非同一般。《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亡命奔涿郡, 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从关羽 "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们当年有过某种誓愿,但史书只说他们"若兄弟",并没有说他们已结拜为兄弟。
�
可能就是根据三人"恩若兄弟"这一点,加以想象发挥,民间便有了桃园结义的传说,而元 人则根据民间传说把故事写进了《三国志平话》和杂剧。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在这之前,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虽然只有8万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国演义》的主要轮廓。其中就有"桃园结义" 一节,先是关羽杀了贪财好贿、酷害黎民的本县县令,逃往涿郡,张飞见他状貌非俗,谈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饮。恰好刘备卖履后也进了酒店,几杯酒共饮之后,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张飞庄后桃园,各序年甲,"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这与《三国演义》的描写已大同小异。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以三国故事 为题材的元人杂剧已有四十多种,几乎是三国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戏剧舞台,对《三国演 义》的成书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专门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出戏,情节与《平话 》又有不同,写关羽杀了趁乱图谋立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范阳,一日到张飞的肉店买肉下 酒,屠刀却被张飞事先用千斤巨石压住。关羽搬动巨石,让张飞钦佩不已。张飞往客店相访,先拜关羽为兄,后又遇见刘备,见他容貌堂堂,有富贵之相,又是帝王后裔,于是与关羽共拜备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汉室。
� 桃园结义的故事,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三国时代有杀白马为盟的习俗。建安七年(202),曹操攻破南皮,杀了袁谭。袁熙的部将焦触、张南背袁向曹,他们起事时,就是杀白马盟誓 ,见于《三国志·袁绍传》。不过这只是盟誓,并不是结拜兄弟。后来很多农民起义的头领在起事结拜兄弟时就用这种形式。比如,元代刘福顺等人的红巾起义,《元史·顺帝本纪》描写他们结义的情况就是"杀白马乌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
《三国演义》写桃园结义,可能根据民间传说,又吸收农民起义的事迹,可能还与作者自身经历有关。《演义》作者罗贯中,据鲁迅考定,约生活在1330-140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多不可考,有说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说他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人,有说他是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只知道他生逢乱世,阅历丰富。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点:一是明王圻《稗史汇编》说他是"有志图王者",一是清徐渭仁、徐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他现存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写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并参加编写了《水浒传》,这些小说戏曲作品,都以乱世英雄事迹为题材,这与他的经历抱负应当有关系。《三国演义》的大量描写,首先是对桃园结义的描写,也应与他的这种经历有关。
从《三国演义》全书的艺术构思来说,写桃园三结义,既引出全书的三位主要英雄,又揭示全书将要从多方面加以表现的忠义主题,这可能也是作者在《演义》开篇就写桃园结义的一个缘由。
下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