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朝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一、郭子仪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二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评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
二、李光弼
李光弼,契丹族,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军。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为宦官所谗,病死徐州。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三、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铁勒仆骨部人,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又与回纥关系良好,曾出使回纥借兵,并嫁二女与回纥和亲。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平乱之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屯汾州。后因被宦官骆奉先陷害,举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仍为他感到可惜。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位曾经都是参与平安安史之乱的功臣,但是三人的命运极度坎坷,先后都遭到小人陷害,惨死于小人的奸计之下
这场安史之乱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名将是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
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不止三位,除了汾阳郡王郭子仪、临淮郡王李光弼和大宁郡王仆固怀恩之外,还有神通大将李嗣业、咸宁郡王浑瑊、扶风郡王马璘和金城郡王辛云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