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一般都是由一个至几个主矿体及多个小矿体组成的。矿床(区)内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指示了主要的控矿因素。如层控矿矿床矿体的分布受层位、岩相、岩性的控制,而与岩浆有关的矿床受岩体形态、产状、蚀变带等的控制。注意分析矿体的空间分带性、空间变化,以及多层性、层序性等,也是矿床地质调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正确的理论指导是确保正确建立地质填图单位的关键,同样也是正确认识区域成矿分布规律和指导地质找矿的根本保证。现以斑岩型铜钼矿调查为例,说明在地质填图中如何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将地质填图与找矿工作并进的工作思路。
斑岩型铜钼矿床具有相对稳定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作用,因此其成矿模式是当今国内外最为认可的成矿模式之一(图8-1)。已知的众多斑岩型铜钼矿床都具有极为相近的成矿模式,且大多是在经典的成矿模式理论指导下取得找矿突破的。
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必备的4大有利地质条件是:①发育一定规模的斑岩体(多期次中酸性复式杂岩体,多次分异作用);②具有通达下地壳或直至地幔的深大断裂;③岩体中发育密集的节理、小断层和破裂裂隙;④热液蚀变分带明显且面积较大,斑岩体中伴生有斑岩型铜、钼有关的成矿元素地化异常。近年来,新疆西准噶尔达尔布特南构造岩浆岩带进行的多个1∶5万区域地质填图中,分别发现了吐克吐克铜矿床、宏远铜钼矿床和红山铜矿点(图版Ⅶ-a、b)。目前,包括前人发现和评价的包古图斑岩铜矿在内,在达尔布特断裂带南东盘的所有岩体中均已有斑岩铜钼矿的发现,已初步显现出本区是一个斑岩型铜—钼找矿有利区。
在一般型矿产调查中,主要采用先找异常、再工程验证的传统找矿模式。达尔布特地区当前的工作中,因没有提出符合各岩体地质特征的找矿有利部位和可能的成矿模式等认识,把主要经费和力量投入到大量的简单的工程验证上,效果并不理想。
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找矿,即是将经典成矿模型与本岩浆岩带实际紧密结合,建立符合本岩浆带的成矿类型与找矿模型,甚至建立本带不同岩体不同类型(铜、钼)矿床的成矿模型,指导找矿。因此,围绕如何建立符合本岩浆岩带的成矿类型与找矿模型这一重要研究工作,开展地质填图与研究,最重要的是在正确理解和把握矿床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岩浆岩带的矿化蚀变、含矿岩体空间分布规律、成矿物质来源等,建立符合各岩体实际的成矿模型,用工程去验证找矿模型或成矿模型(而不是简单的验证异常),而地质填图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基本方法。从地质填图角度来看,工作的重点是:
图8-1 美国西部克莱梅克斯斑岩钼矿的矿化蚀变分带图
(据Mutschler et al.,1981)
1)因斑岩型(铜、钼)矿床不同的矿化蚀变决定了这类矿床具有不同的矿化特征和成矿作用,同时,同类型矿化蚀变的强弱记录不同强度的矿化蚀变信息,因此选择有利地段和对已发现较好的矿化区进行专门性的大比例尺的矿化蚀变填图,是寻找成矿有利部位的重要途径。
2)因斑岩型(铜、钼)矿床主要富集于岩体顶部和侧部的内外接触带中,因此,只有进行区域地质填图才能查明各岩体的形态、剥蚀程度(尤其是剥蚀深度),进而判别该岩体中的矿体是否能被保留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3)因斑岩型(铜、钼)矿床主要富集于岩体顶部和侧部的内外接触带的小节理、小断裂中,尤其是网脉状密集断裂及节理中。因此,优选各岩体顶部和侧部的内外接触带,开展专门性、大比例尺的小构造地质填图,结合高精度遥感编图,才能确定最有利的成矿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