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5000万人口,到三国时为何只剩800万?

2025-02-19 06:35: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在这一烽火连天的历史时代,中国人口数量也经历了断崖式的下跌。据资料统计,在东汉中后期,中国尚有近5000万人口;然而到了三国后期,三分天下的魏蜀吴三国,总人口竟不到800万,其中魏国443万,蜀汉94万,东吴230万。可见人口数据下降的相当厉害。

长久以来,许多人认为是频发的战乱与天灾,导致大量人口死亡,而造成三国时期人口锐减。但此说法论述魏国人口减少还能说得过去,论述吴蜀两国时却怎么也解释不通。因为吴蜀地处地处南方,受战乱的破坏并非很严重,加上此时北方流民南迁,其人口应该增加才对,怎么也减少了那么多人口呢?笔者结合众多魏晋时的资料认为,从5000万降到800万,这减少的4000多万人并非全部死亡,更多的是被“隐匿起来”了。

众所周知,在两汉时期,豪强集团与门阀士族控制着地方政权,这些门阀豪族为扩大影响力,而在不断的吸纳佃农、扩充人口,屡屡和朝廷抢赋税、抢兵源。为了对付这些豪族,两汉的皇帝可没少下功夫,公元39年,东汉光武帝曾下令“度田”,试图彻底核查豪强地主的土地人口,这一政策虽暂时抑制了土地兼并,打击了豪强势力,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得豪强势力的发展转入隐蔽状态,更加深不可测。

东汉末年,朝廷权力逐渐衰弱,社会秩序变得混乱。豪强大族便看到了势力扩充的机会,开始大批招纳各地流散的百姓,将其编入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凭借手中的权势,来隐瞒这些人的户籍。时有史籍记载:盖依附私家之部曲佃客,不列入国家编户者,当数倍已登记之户口也。简而言之,大量的人口被豪强们“私人控制”了,他们没有计入国家的户籍,导致总人口的“减少”。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诸多百姓流离失所,各地的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解决粮食与其他军中急需问题,曹操在各地大力进行屯田,建立了屯田制这一体制。由于社会性质的特殊,屯田生产者往往不列入普通的民户,而计入特别的户籍。同时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屯田者们的数量时常变动,也不便于统计出一个固定的数字。

此外,三国时期还有“兵户”、“吏户”,这些也都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为特殊的户籍,不属于州县管辖,故普通的民户统计自然不包括他们。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人口,本身基数不小,却因时局的问题,亦不在户口统计的范畴之内。这些人口数据的“缺失”,也极大影响了整体的人口数量统计。

后世一些资料经过重估计算,认为三国末期总人口应该在3000万以上。战乱与天灾自然导致了大量人口死亡,但并没有减少到800万那么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