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是广西的代表民族,壮族的饮食深受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风味独特。 食材来源:取之自然 纯原生态 谈到壮族饮食文化,不能不提到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饮食文化丛书编委会高级编委罗书铭。罗书铭多年从事餐饮文化研究,对壮族饮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壮族作为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深受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已形成口味非常,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隋唐以前,广西被视为南蛮之地,可食用的东西并不多,壮族人只能向大自然取材,这就形成了壮族人的饮食擅用自然,风味带有原始特色的历史印记。从宋代开始,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壮族人开始种植农作物。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人开始饲养猪、牛、羊、鸡和鸭等家畜家禽。经过长时间的劳动实践,他们对自然界有了更深的认识,食材选取更为多样化。直至现在,壮族人对美食的取材仍是信手拈来,制作得心应手。 罗书铭曾作打油诗形容壮族人这一特点: “土鸡土鸭土白菜,小笋野蔬入市卖,漓江鱼虾好可爱,髱客喜欢原生态。 ” 现在,壮族人主要聚居在百色、河池、来宾、宾阳和柳州等地,这些地方环江绕水,很适合壮族人发展种植作物。壮族闻名遐迩的芋头、龙眼、荔枝、红薯、甘蔗和稻谷等,都是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的结果。 代表菜式:各具特色 风味浓郁 壮族人分布在广西各地,各地方的壮族菜又极具特色。如五色糯米饭、灵川狗肉、十八酿、糍粑、竹筒饭和柠檬鸭等。这些菜式虽各有特点,但口味都以浓郁为主。 拿狗肉来说,不同地方的做法截然不同,如灵川生焖狗肉、柳州脆皮狗肉、宾阳白切狗肉等。 壮族人吃狗肉历史得追溯到远古时期, 当时广西资源匮乏, 穷苦的壮族人没有食物吃,只能选择食用看家护院的狗。 此外,糯米也是壮族人常用的食材,五色糯米饭就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一道美食。农历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在那天,壮族人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抛绣球、歌墟等,参加活动的人会自带干粮,最常见的干粮就是五色糯米饭。五色即红、白、黄、紫、黑,有吉祥如意之意。 制作五色糯米饭时,先将泡了一夜的糯米蒸熟,再给糯米饭上色。壮族人借用乡下随处可见的黄花汁染黄色, 紫兰草汁染紫色, 红草汁染红色, 枫叶汁染黑色, 白色即为糯米原色。上好色的糯米饭可放入盐、糖等调料入味。这时的五色糯米饭颜色诱人,味道更香。杜甫就曾为此写下“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的佳句。 用餐礼仪:热情好客 礼数周全 壮族人非常热爱他们的民族菜,每每有客人来访,都会热情地把壮族菜推荐给他们,用餐时还配上壮族特有的待客方式。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敬酒歌》 。当有客人来时,壮族人会举行隆重的宴会,边吃边饮,边唱歌边喝酒, 《敬酒歌》就是唱得最多的一首: “我家没有好菜饭,只有土鸡土鸭土白菜,希望客人不嫌弃,桌上只有原生态。 ” 壮族人在待客时,往往会让客人在寨子里轮着吃遍全寨。又或是举行长桌宴,寨子里的各家各户都把家里最拿手的绝活亮出来, 让客人品尝自家的菜。 宴席上一般有扣肉、 白切鸡、豆腐圆和笋片等。 用餐时还必须遵守壮族的传统规矩, 老人都入座后才能开席; 长辈没动筷,晚辈不能先吃;在给长辈和客人盛饭时必须双手递上。 文化典故:薏苡明珠 壮族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与饮食有关的典故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薏苡明珠” 。 历史上著名的“薏苡明珠” ,说的是壮族薏米与马援将军的故事。汉朝建武十七年(41 年) ,汉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与扶乐乡侯刘隆共同南下征伐徵侧、徵贰。马援因此驻军广西地区,除作战外,他还兴修水渠、推广中原生产技术,深受人们爱戴。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 “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 ”由于广西薏米颗粒大、产量高,能强身健体,避免瘴气,马援回朝时,带了满满一袋的薏米和种子准备回去自己种植。 马援将带回的薏米献给了光武帝,由于京城的人从未见过薏米,以为是稀世珍宝,导致马援引来朝中无数人妒忌。 后来马援因病而死, 他的仇人借机诬陷于他, 说他贪污大量珍宝。光武帝听闻后大怒,把原本册封马援为新息侯的大印追收回去。马援的家人用草绳把自己绑了,上朝请罪,连连上书诉冤,并陈述事情的真相,前后共上书六次,言辞极其悲切哀伤,光武帝这才允许他们为马援举行葬礼。
壮族是广西的代表民族,壮族的饮食深受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风味独特。 食材来源:取之自然 纯原生态 谈到壮族饮食文化,不能不提到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饮食文化丛书编委会高级编委罗书铭。罗书铭多年从事餐饮文化研究,对壮族饮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壮族作为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深受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已形成口味非常,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隋唐以前,广西被视为南蛮之地,可食用的东西并不多,壮族人只能向大自然取材,这就形成了壮族人的饮食擅用自然,风味带有原始特色的历史印记。从宋代开始,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壮族人开始种植农作物。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人开始饲养猪、牛、羊、鸡和鸭等家畜家禽。经过长时间的劳动实践,他们对自然界有了更深的认识,食材选取更为多样化。直至现在,壮族人对美食的取材仍是信手拈来,制作得心应手。 罗书铭曾作打油诗形容壮族人这一特点: “土鸡土鸭土白菜,小笋野蔬入市卖,漓江鱼虾好可爱,髱客喜欢原生态。 ” 现在,壮族人主要聚居在百色、河池、来宾、宾阳和柳州等地,这些地方环江绕水,很适合壮族人发展种植作物。壮族闻名遐迩的芋头、龙眼、荔枝、红薯、甘蔗和稻谷等,都是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的结果。 代表菜式:各具特色 风味浓郁 壮族人分布在广西各地,各地方的壮族菜又极具特色。如五色糯米饭、灵川狗肉、十八酿、糍粑、竹筒饭和柠檬鸭等。这些菜式虽各有特点,但口味都以浓郁为主。 拿狗肉来说,不同地方的做法截然不同,如灵川生焖狗肉、柳州脆皮狗肉、宾阳白切狗肉等。 壮族人吃狗肉历史得追溯到远古时期, 当时广西资源匮乏, 穷苦的壮族人没有食物吃,只能选择食用看家护院的狗。 此外,糯米也是壮族人常用的食材,五色糯米饭就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一道美食。农历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在那天,壮族人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抛绣球、歌墟等,参加活动的人会自带干粮,最常见的干粮就是五色糯米饭。五色即红、白、黄、紫、黑,有吉祥如意之意。 制作五色糯米饭时,先将泡了一夜的糯米蒸熟,再给糯米饭上色。壮族人借用乡下随处可见的黄花汁染黄色, 紫兰草汁染紫色, 红草汁染红色, 枫叶汁染黑色, 白色即为糯米原色。上好色的糯米饭可放入盐、糖等调料入味。这时的五色糯米饭颜色诱人,味道更香。杜甫就曾为此写下“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的佳句。 用餐礼仪:热情好客 礼数周全 壮族人非常热爱他们的民族菜,每每有客人来访,都会热情地把壮族菜推荐给他们,用餐时还配上壮族特有的待客方式。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敬酒歌》 。当有客人来时,壮族人会举行隆重的宴会,边吃边饮,边唱歌边喝酒, 《敬酒歌》就是唱得最多的一首: “我家没有好菜饭,只有土鸡土鸭土白菜,希望客人不嫌弃,桌上只有原生态。 ” 壮族人在待客时,往往会让客人在寨子里轮着吃遍全寨。又或是举行长桌宴,寨子里的各家各户都把家里最拿手的绝活亮出来, 让客人品尝自家的菜。 宴席上一般有扣肉、 白切鸡、豆腐圆和笋片等。 用餐时还必须遵守壮族的传统规矩, 老人都入座后才能开席; 长辈没动筷,晚辈不能先吃;在给长辈和客人盛饭时必须双手递上。 文化典故:薏苡明珠 壮族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与饮食有关的典故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薏苡明珠” 。 历史上著名的“薏苡明珠” ,说的是壮族薏米与马援将军的故事。汉朝建武十七年(41 年) ,汉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与扶乐乡侯刘隆共同南下征伐徵侧、徵贰。马援因此驻军广西地区,除作战外,他还兴修水渠、推广中原生产技术,深受人们爱戴。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 “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 ”由于广西薏米颗粒大、产量高,能强身健体,避免瘴气,马援回朝时,带了满满一袋的薏米和种子准备回去自己种植。 马援将带回的薏米献给了光武帝,由于京城的人从未见过薏米,以为是稀世珍宝,导致马援引来朝中无数人妒忌。 后来马援因病而死, 他的仇人借机诬陷于他, 说他贪污大量珍宝。光武帝听闻后大怒,把原本册封马援为新息侯的大印追收回去。马援的家人用草绳把自己绑了,上朝请罪,连连上书诉冤,并陈述事情的真相,前后共上书六次,言辞极其悲切哀伤,光武帝这才允许他们为马援举行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