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是一本大学。现在看的是“双一流”(2016年起教育部把211和985统筹为“双一流”)。成都理工为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四川省共建的部省共建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高校;有1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9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和4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文脉源自正牌国立中央大学的地质系(重庆大学地质系+南京大学地质系),1952年建校师生来自南京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重点大学,中间因为各种原因划转四川省后获得拨款太少沉沦了10多年,现在发展重回正轨,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目前唯一主校区和本科四年+硕博教育都在三环以内中心城区的大学,成都地铁7、8号线直达。
二本里面相当好的学校,理工科收分大部分在重本线以上,但也不是分越高的专业越好就业。当然咱理工的地质、能源、勘查等是王牌,好就业的还有建筑、土木之类的,不过文科也有好就业的专业,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去年04级就业基本90%。
理工校园环境很好,很有高校的感觉,绿化很好,还有个人工湖砚湖,湖上有湖心岛若干,挺美的。早晨大家都在砚湖附近读英语日语什么的,最近阳光灿烂我们都爱去湖心岛晒太阳看书。有机会来理工看看哇!
成都理工大学一所普通二本院校,其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
学校在石油,勘察,地质等几个能源方面的专业比较突出,实力与一本的中国地质大学相差无几;就业率很好,基本达到100%。
然而,学校的其它专业则比较普通了。虽然最终学校公布的就业率比较高,但一般在学校里正式签约率较低,计算机专业在20-30%之间。
在2本学校里算不错的,理工科很不错,据我所知他们的签约率几乎都很高,而且在大四上学期第一波签约中几乎都能签出去,而且那些学校都很有钱,但是文科的学院工作就不怎么好找了。
成都理工大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的主体原成都地质学院和成都理工学院,曾是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的重点高校。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现为四川省重点大学。校园面积2888亩,校舍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3亿元。
成都理工大学是一所以能源、资源环境、基础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为优势特色,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2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同时设有研究生部、沉积地质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学科专业以理工为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哲学、农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有65个本科专业、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2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在校学生总数2.5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万余人,硕士研究生3004人,博士研究生585人。在编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2人,教授190人,副教授419人,其中有3人成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2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6人入选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8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0人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3人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学校是我国重要的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1个与西南石油大学共建)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校52年来,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近1000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750项(次),发表论著1万余篇(部)。学校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近年来组队参加 “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 英语演讲等重要赛事,获得国际奖9项、省部级和国家级奖励400余项;获得全国大学生田径、羽毛球、攀岩、健美操锦标赛前八名20余项次,省市高校田径、篮排球、健美操等团体和个人前八名近40余项次;获得全国、省市级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含金奖在内的各类奖励50余项次。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近5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核心期刊4种。有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独立学院和多个联合办学点,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学校博物馆是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6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家以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重庆大竹鱼”化石、“隆昌铁陨石”等。博物馆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首批建设的数字博物馆,并获得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级别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基地称号。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154万册,中文电子全文图书约70万种,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2万多种,并且集藏、借、阅、咨一体化和印刷性文献与数字化信息相统一。学校档案馆馆藏丰富、管理规范、分类科学,是四川高校少数获“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国家一级”称号的档案馆之一。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以服务行业、服务桑梓为己任,为国家输送了9万多名各类毕业生,他们绝大部分已成为所在部门的技术或管理骨干,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管理专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中央、沪蓉高速公路起点、多条重要交通干线交汇处,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学校师生员工抓住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豪迈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为建设显著特色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 邮编:610059
网址:http://www.cdut.edu.cn
理工校徽
理工校徽
成都理工大学校徽用两个圆形和一只变形恐龙、中英文的“成都理工大学”字样和阿拉伯数字1956等部分组成,颜色为深蓝色(C:100,m:60,y:0,k:0)。
内圈的恐龙由该校现存马门溪龙化石外形变形而来。马门溪龙系中国第一、亚洲第一巨型恐龙,为我校镇校之宝,它是历史的象征、文化的象征,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中华民族自诩为龙的传人,但只有恐龙才是实实在在的“龙”。2002年是新世纪的第一个马年,今年确定恐龙作为校徽标志具有特殊意义,含有激励我校师生员工发扬“龙马精神”之意。恐龙外形象一个字母“C”,其中还包含了字母“U”、“T”,分别是英文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成都理工大学)的三个首写字母。总之,校徽采用马门溪龙图案,其寓意是希望我校也像马门溪龙一样独具特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跨入中国西部乃至世界名校行列,并寓意我校前程似锦、灿烂辉煌。
阿拉伯数字“1956”代表了我校的创建时期是1956年。
外圈的中英文成都理工大学几个字,中文指明了主体,而英文适应了涉外需要;中文在上,英文在下,表示中文永远都是我们的至上母语。中文采用手写体,具有传统的中国风格与气派;大写的英文采用宋体,显得庄重大方。
整体上看,校徽结构优美、色调清新、内容深邃、简洁明快,极富个性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个给人新意、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校徽。
理工校训
一、内容:“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二、涵义:
1、“穷究”:深入钻研,根寻源,不舍追求。见《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另见朱熹:“格物穷理”;见成语:“穷经皓首”等。
2、“于”:在于、及于、对于、自于等等。
3、“理”:事理、物理,包括道德伦理、人生哲理、科学真理、事物法理以及理想、理性、理论、理念等等。将寻常所说的道德、道理等尽包其中。
4、“成就”:完成、成功,造就、成全,成材、成器等等。指在正确的理想、理念、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成绩。
5、“工”:实践、实干,工作、工力,过程、擅长,巧智、巧用,艺术境界等等。如“能工巧匠”、“巧夺天工”、“无意而工而无不工”等等。
八字可直译为:在事理物理处穷究钻研,在实践实干中获得成就。亦即:穷究于事事物物之理,成就于实践实干之工。
三、优点:
1、海涵包容,厚重博大。“穷究于理,成就于工”,将倡导师生员工“厚德、博学、笃行”,“勤奋、求实、创新”等意尽数包涵,理论容量大,文字张力强。
2、独特表达,新颖别致。“八字箴言”文白夹杂,古今融通,历史感与现代感兼融,目前少见;既有内敛之力,又有外显之效,经读、耐读,反复咀嚼,回味悠长。
3、雅俗共赏,深浅由人。专家学者不以为浅,市井百姓不以为深。
4、唯我独有,他人莫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自然嵌入“成都理工大学”中的三个关键字,浑然天成,意境深远,他人纵然艳羡,也将因我独特而无法照抄或移植。
5、深化“理工”,升华“理工”。传统以为,“理”、“工”不过专业门类之谓,即“哲、经、法、理、工、医、农、文、管”等。但由上可知,“理”、“工”含有更深刻哲理寓意,“理”即事事物物之理,“工”即实践实干之工,只要穷究物理,实践实干,成在其中矣。因而校训亦可直接用于教导学生怎样做“理工人”,同时又使我校校名“成都理工大学”具有更新更深的含义。
历史沿革
成都理工大学始建于1956年。195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成都建立我国第三所地质高等学校——成都地质勘探学院。成都地质勘探学院是在在原重庆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地质工科部分的基础上,先后调集北京地质勘探学院、长春地质勘探学院等多所高校的部分教师及干部组建而成。1958年11月,学校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5月,学校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0年2月,学校划转为省部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1年5月,教育部批准以成都理工学院为主体、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成都有色地质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都理工大学。
现任领导
名誉校长: 刘宝珺
书 记:谭书敏 校长: 刘家铎
副书记: 刘家铎、罗映光、 刘京美
副校长: 王迎川、高卫东、黄润秋、倪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