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
原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如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而有所作为,以不滋生事端的方式去处理事务,在平淡无味中去体味社会氛围。以处理大事的态度来处理小事,以对待多数的态度来对待少数。用德政去化解民怨。
想解决难题,得从容易的时候入手。要完成大业,须从细微的点滴做起。因为天下的难事,刚产生时是容易解决的。天下的大事,刚起步时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圣人始终不贪大喜功,所以才能成就大业。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设想得困难些,所以最终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事。
扩展资料
老子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小。首先,《道德经》高度地发挥了文学的特定社会作用,对当时人们认识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起了重要作用。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好的文学作品是其实地再现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各种场景。
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描写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们的各种现实关系,使读者获得关于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各种正确认识,《老子》在这些方面有很大成就。
意思是: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老子》,原文如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释义:
天下的大事,刚起步时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圣人始终不贪大喜功,所以才能成就大业。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
扩展资料:
相关引申
想解决难题,得从容易的时候入手。要完成大业,须从细微的点滴做起。因为天下的难事,刚产生时是容易解决的。天下的大事,刚起步时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圣人始终不贪大喜功,所以才能成就大业。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设想得困难些,所以最终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事。
1、释义: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
2、原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如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3、译文:
要完成大业,须从细微的点滴做起。因为天下的难事,刚产生时是容易解决的。天下的大事,刚起步时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圣人始终不贪大喜功,所以才能成就大业。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设想得困难些,所以最终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事。
扩展资料:
“轻诺必寡信”的主旨大意:
1、轻易得到的许诺总是缺少信用,多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做起来一定有很多困难。
在“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中,老子提出了衡量是非标准的一个标准,在不涉及具体情节时,老子认为被轻易许诺的信用一定不充足,把事情描绘得过分容易,实际实施中,必然会困难重重。
2、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民无信不立”,即是说信用对人非常重要。执政者有信用,市民便有信心;市民有信心,便会产生信任;市民有信心和信任,施政便事半功倍。
3、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如果表面一套,心里一套,阳奉阴违,终究会露出马脚。
4、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
意思是:那些轻易许诺的人,很少有能够兑现的,必然会失去信用。
出处:《老子》
原文(节选):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许诺的人,很少有能够兑现的,必然会失去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总是去想会遇到的困难并且很周到的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扩展资料:
近义词成语:轻诺寡信
[成语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典故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吾家非轻诺寡信。
译文:我们是不会轻易答应人家要求,一定很少守信用的家庭。
[近义词]轻言寡信
[反义词]一诺千金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