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20岁时举行。
加冠礼的程序有:布席告祖、筮卜吉期;主人戒宾;礼馔於西塾;彻筮席;布加冠席;厥明告天;厥明告祖;东荣盥洗;陈献礼器;司礼就位于「堂阶」。
冠礼仪式
举行加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宗庙里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
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可以参加祭祀大典。三次加冠完成后人必须设酒宴招宾赞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
“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
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明朝直到满清入关强令中国人移风易俗,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扩展资料:
历史
冠礼从原始社会的成丁礼(又名“入社礼”)演变而来。《仪礼》17篇的第1篇就是《士冠礼》,足见冠礼的重要程度。《朱子童蒙须知》中提到过孩童的礼教由冠礼、服饰开始,在冠礼之前,“衣不帛襦裤”,年满二十岁后方可以裘帛为衣。
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周文王十二岁而冠,鲁襄公十二岁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其他国家
日本古代也曾经有仿效中国的冠礼仪式,后来演变成有当地特色的元服仪式,而现代也改为20岁在大学里举行的大型和服成年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加冠
二十岁,在古代,男子“二十弱冠”,意思是说,男孩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该“弱冠”了。换言之,就是说,弱冠之年在古代指的是男子20周岁的年纪。
在古代,举行冠礼有一套繁琐的程序。
首先,受冠者要通过卜筮,算一下未来10天内有没有吉日。如果没有,就必须再等10天;如果有,就将这天确定为举行冠礼的日子。随后,将冠礼的日子通告给各位亲友,邀请他们前来参加。在举行冠礼前3天,再次通过卜筮,选择出一名主持冠礼的大宾,以及一名赞唱司仪。
到了举行冠礼的日子里,受冠者、他的父亲、主持冠礼的大宾,都要穿上礼服。主持冠礼的大宾为受冠者分3次加冠。第一次是加缁布冠,第二次是加皮弁,第三次是加爵弁。3次加冠,一次比一次高级,一次比一次华丽。每加一次,大宾都会面对受冠者宣读祝辞。
第一次的祝辞是:“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第二次的祝辞是:“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第三次的祝辞是:“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俱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这些都是带着美好祝愿的词语。
冠礼结束时,大宾还会为受冠者取一个名字,给这场冠礼仪式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扩展资料:
在中国,冠礼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项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根据史料显示,冠礼起源于西周时期,距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那时候就已经规定,男子到了20岁,就必须举行冠礼。不过,有的天子诸侯为了早日执掌国政,会提前举行冠礼。比如,周文王姬昌12岁就举行了冠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汉刘向
《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