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时节雨纷纷 ”,说的是诗人所处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在唐代是大节日,在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式多样。此时杜牧位于池州,阴雨绵绵,徒生出悲凉的气氛。
2、“路上行人欲断魂 ”,说的是诗人看见路上行人在吊念逝去亲人,行色匆匆,诗人看到这个景象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3、“借问酒家何处有”,说的是诗人触景伤情,想起远方的亲人,清明时节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心中惆怅不已。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以慰藉远在他乡漂泊无依的惆怅感。
4、“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看见骑牛的牧童,便向他问路,寻找酒家,牧童远远的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此处为一个转折,前几句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最后一句牧童童真的话语为诗人指路,小牧童童真清澈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好一番热闹的景象,与清明时节的悲凉气氛截然不同。
前两句营造的是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先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扩展资料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1、荡秋千
2、蹴鞠
3、踏青
4、植树
5、放风筝
6、扫墓祭祀
7、插柳
8、射柳
9、斗鸡
10、蚕花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节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标题】清明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绝
【内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3、遥指:指向远处。
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译诗】
清明节这一天细雨蒙蒙,
大路上的行人触景伤情。
请问小牧童何处有酒店?
远处的杏花村里酒味浓。
【赏析】
这首小诗,运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真切的春景图。首句用“清明”点出时令,用“雨”写出环境和气氛。“纷纷”二字既描绘了春雨的意境,又写出了雨中行人的烦郁心情。“雨纷纷”,境界迷茫,令人惆怅。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第二句的“欲断魂”传神地描绘出此时此刻行人触景伤情的内心活动,在蒙蒙细雨中又增添了一层愁绪。何以消愁?于是第三句一转,提出“酒家何处有”。在第四句里,牧童以动作代回话,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遥指”二字,用得十分精妙,妙就妙在这不远不近之间。这首诗意境优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思,路上行人欲断分的。意思就是新人多在招魂。这么酒家何处,有的意思就是哪里有酒家牧童遥指杏花春杏花村就是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