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阿华级战列舰
“依阿华”号战列舰9门主炮右舷顺次射击,据称可导致这艘排水量45000吨的庞然大物侧移10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依阿华级战列舰以其高速性以及强大的高射火力伴随航空母舰特遣舰队和支援两栖登陆作战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计划建造6艘,首舰依阿华号1940年始建,共建成4艘,分别是依阿华号(Iowa 舷号BB-61),1940年6月27日在纽约海军工厂正式动工,1943年2月22日正式服役;新泽西号(New Jersey 舷号BB-62),1943年5月23日加入现役;密苏里号(Missouri 舷号BB-63),1944年6月11日正式服役;威斯康星号(Wisconsin 舷号BB-64),1944年4月16日加入现役。伊利诺斯号(Illinois)1945年8月停工;肯塔基号(Kentucky)1950年1月下水后停建,均未建成。
1938年美国海军提出新型高速战列舰––依阿华级的设计方案。在保持南达科他级防护水平的基础上依阿华级战列舰重点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机功率,依阿华级的动力装置的主机功率是当时输出功率最大的舰船动力装置,设计航速高达33节。以能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的极限为准,依阿华级船体最大宽度被限制为33米,重新设计舰体,采用了加大舰体长度和吃水的设计措施,舰体的长宽比达到7.9,而其细长的舰艏,有利提高航速,但影响了适航性。
依阿华级的主炮采用了轻量化的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装备3座三联装主炮塔,每座炮塔旋转部分重1730吨,舰艏方向呈背负式布置两座,舰艉方向布置一座。装甲防护方面,依阿华级整体防护设计与南达科他级相当,舷侧主装甲带与主防雷装甲拼接为一体,并结合多重水密隔舱构成水下防鱼雷系统。依阿华级舰艉两舷各安装一台弹射器,搭载三架水上观测飞机。
二、“大和”号战列舰
1941年10月30日,大和号在宿毛湾鹈来岛和冲岛标柱间进行全速公试的画面,当时的状态为公试排水量69304吨,151700轴马力,螺旋桨每分钟223.2转(照片为人工上色,摄影:桥本敏郎)
这是目前流传最广的战舰大和建造照片,也是唯一一张详细的舾装照片,摄于1941年9 月22日吴工厂舾装舰桥,画面右边的是凤翔号航母(遮风栏呈竖起状态),凤翔远方为间宫号给粮船,背景为停泊在二河川口的驱逐舰群。左侧可见第6战队的重巡洋舰加古、衣笠、以及一艘特设给油船。长期以来日本人对这张照片的钻研判读机会发展成一门学问。拍摄者为造船部设计官桥本敏郎技术大尉。日本投降后桥本前往东京,以“技术资料兼民族纪念品”的名义将照片托付第二复员省(原海军省)官员福井静夫保存。
1943年12月25日,“大和”号在特鲁克附近遭到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战舰右舷第165号肋骨(第3号主炮塔附近)被一发鱼雷命中,进水约3000吨。受损后的“大和”号加速撤离了这一海域。1944年1月16日,“大和”号再次回到吴港入坞修理,出于防雷的考虑,在其舷侧水线以下的防水区划内增设了一层呈45度倾角,厚6毫米的钢板。同时进行改装提高防空能力,战列舰舷侧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同时加装了6座127毫米双联装高炮,25毫米高炮数则增至98门。同时舰上还装上了警戒雷达。1944年4月10日,“大和”号的修理及改装工程结束。
三、俾斯麦级战列舰
希特勒称它为“德国海军的骄傲”,就连敌人丘吉尔也不得不赞叹“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只”,这就是纳粹德国最强战列舰——“俾斯麦”号。
“俾斯麦”号于1936年开工,1939年下水,并于第二年8月24日服役。它是希特勒极度自大的表现,是一架屠杀机器。身长830英尺(约合252米),几乎和泰坦尼克号相当;标准排水量为41700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在海军史上也仅次于“大和”级和“衣阿华”级。尽管个头很大,但在15万马力引擎推动下,航速可达30节。主炮装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能够摧毁15英里以外的船只。装甲防护方面,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侧面装甲厚13英寸(约合33厘米),鱼雷防御系统可以抵御300千克德国黑索金烈性炸药,防护能力十分惊人。
此外,舰上还装有德国最新式的雷达、无线电侧向仪等电子设备,加上精巧周密的水密舱设计,被德国海军称为“不沉的海上钢铁堡垒”。1939年,“俾斯麦”号举行下水仪式时,希特勒亲自到场发表声嘶力竭的演说,并亲手执行了砸碎香槟酒的传统仪式,对其寄予无限厚望。
6分钟消灭皇家海军骄傲—“胡德”号
1941年5月19日,“俾斯麦”号在“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的伴随下,驶出格丁尼亚港,第一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坏英国海运航线。
5月24日,“俾斯麦”号驶出丹麦海峡,即与两艘英国战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相遇。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是为德国海军所熟知和痛恨的一艘战舰。据德国军官回忆,“我们从事军事演习时,指挥官总用这艘船吓唬我们,每次任务之前都会说‘我们要和胡德号交战’。”
5月24日的这次相遇后,“胡德”号和“俾斯麦”号全速驶向对方。“胡德”号首先开火,“俾斯麦”号回敬了一连串炮火,其中一枚炮弹贯穿“胡德”号薄薄的装甲甲板,引爆了船尾的弹药库。仅仅不到10分钟后,“胡德”号就沉没了,船上1400余人,只有3人生还。
重重围歼之下永沉大洋
“胡德”号被击沉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举国震惊,就像美国人对于珍珠港遭袭时的感受,英国人无法相信,集皇家海军辉煌历史于一身的“胡德”号,竟然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被击沉了。“‘俾斯麦’号既然能在6分钟内打沉‘胡德’号,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四、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是在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基础上改进而成,由于北卡罗来纳级的装甲仅仅能够抵御14英寸口径炮弹的攻击,显得攻强守弱,因此该级舰在设计时被要求在吨位、火力不变 的情况下加强防护力,因此尽可能的减轻一些不必要的重量,重点优化装甲防护。
南达科他级的设计方案被定为“1939式战列舰”。南达科他级保持与北卡罗来纳级相同的最大舰宽,减少舰体水线长度,以节省结构重量。精心设计了船型,采用球鼻型舰艏降低了阻力。提高主机功率以保持27节的航速。增加甲板装甲厚度以及加大侧舷装甲带的倾斜角度(倾斜角19度),提高装甲区抗攻击能力。将副炮的位置提高,改善射界。拥有单个烟囱是在外形上与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最明显的区别。南达科他级战列舰被公认是攻防平衡的优秀的条约型战列舰。
设计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设计排水量、火力与北卡罗莱纳级相同,重点加强防护力,因此尽可能的减轻一些不必要的重量重点优化装甲防护。由于排水量受条约限制及试用了一些未经全面测试的革新性新技术而使该级舰并不是十分成功,但仍被公认为攻防比较平衡的条约型战列舰。
该级保持与北卡罗来纳级相同的最大舰宽,缩小水线长度,动力舱室更加紧凑,造成航速略为降低,转弯半径较北卡罗莱纳级稍大;采用单烟囱,增加侧舷装甲带倾斜角度以及甲板装甲厚度,防护水平有所提高;采用球鼻型舰艏以降低舰体阻力,并增大了主机功率。该级舰于1938年5月批准建造,同级四艘:南达科他号(BB57)、印第安纳号(BB58)、马萨诸塞号(BB59)、阿拉巴马号(BB60),均于1942年间服役。
五、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号(North Carolina BB55)、华盛顿号(Washington BB56)。1937年10月27日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在纽约海军船厂开工,1941年4月服役。同型舰华盛顿号战列舰1938年6月14日开工,1941年5月服役。
六、黎塞留级战列舰
性能特点
“黎塞留”号设计之初,法国曾计划在其上安装406毫米主炮:9门406毫米主炮安装在3座三联装炮塔上,与后来的依阿华级类似,呈“前二后一”布置。后来发现,这一方案使战列舰的吨位大大超标,建造费用也难以承受,继而改为6门406毫米主炮,2座炮塔前置。但这样一来,全舰主炮数量过少,火力密度不足,海战中无法有效覆盖目标。最后,经过仔细权衡,在“黎塞留”号上采用了较小口径的380毫米主炮,它的重量较轻,能够以4联装方式安装8门火炮,相应增大了火力密度。
法国和英国的火炮身管最短,为45倍口径;意大利为50倍口径,德国为52倍口径。
不过,法国的火炮的发射药装填量最大,因此,尽管法制火炮身管最短而弹丸较重,但在弹丸初速、射程和穿甲能力上,并不低于同类火炮。380毫米舰炮的每个四联装炮塔重2274吨,与同时期一艘舰队驱逐舰的排水量相当。炮塔采用液压控制,使用电动液泵作为驱动动力。炮塔内的4门火炮分为两组,每组内的两门火炮联动,而与另一组的2门火炮相对独立。因此,从结构上看,黎塞留级的火炮布置方式实际上是2*2*2,而不是外观上的4*2。
法制380毫米炮塔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在任意角度装弹。一般的战列舰由于结构限制,只能在固定角度进行装填,如大和级战列舰,其采用的460毫米火炮只能在+3度状态下装填炮弹。由于采用了名为“弹性装填”的装弹系统,从而提高了火炮的战斗射速,此炮射速要明显高于其他固定角度装填的战列舰。战列舰的设计原则之一,就是要求其装甲能够抵御自身主炮的轰击。
“黎塞留”号在设计之初,也要求其主装甲能够承受380毫米火炮在27000米处的轰击(此时的380毫米穿甲弹能够穿透331毫米的装甲列板)。由于主炮前置节省了不少重量,因而“黎塞留”号有足够的重量指标用于装甲防护。其水线附近的装甲列板厚度为328毫米,且有15度内倾角,装甲列板之后还有厚18毫米的防崩落衬垫。在舰首和舰尾处的非重要部位,装甲厚度为127—152毫米。炮塔也是防护重点。炮塔正面装甲厚度达到430毫米,侧面厚270毫米,座圈装甲厚度为405毫米。指挥塔是全舰的大脑,装甲防护的标准不能低于水线处。“黎塞留”号的指挥塔装甲厚度达到340毫米,不过在其服役后的战斗中,舰长通常不呆在指挥塔内部,而是喜欢跑到露天的舰桥上观察情况。
在“黎塞留”号设计之时,来自空中的威胁已经日益增大。因此,它除安装了大量的对空火炮之外,还加强了水平装甲,舰上共有两层甲板铺设装甲,第一层厚150—170毫米,第二层厚40—100毫米,这样的多层装甲甲板可以有效降低航弹对军舰的破坏。炮塔顶部的装甲也比一般的战列舰厚,为195毫米。经过增强水平装甲,有效提高了舰体的防护能力。
在地中海海区作战,高航速有利于对敌主力舰队的围歼,同时也便于捕捉敌商船和运输舰。地中海港口要塞众多,一旦追赶不及,敌商船躲入海岸要塞的控制范围内,就难以吃掉了。因此,法国在设计黎塞留级舰的时候,就要求其具有较高航速。
“黎塞留”号采用4台总功率为15万马力的蒸汽轮机,4轴推进,设计航速为30节。而该级2号舰“让-巴尔”号由于战后才完工,采用了17.6万马力的新型主机,航速32节。在“黎塞留”号下水后的试验中,主机达到了15.5万马力的峰值功率,最大航速达到32节,并且可以30节航速航行60个小时。与高航速相比,黎塞留级的续航力则不那么突出。“黎塞留”号可以装6800吨重油,以18节经济航速航行时,最大续航力为5000海里。
七、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King George V class)是英国于1930年代末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二战前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其设计遵守1936年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大于14英寸即356毫米)的规定,是典型的条约型战列舰。
同级舰有英王乔治五世号(HMS King George V )、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约克公爵号(HMS Duke of York)、安森号(HMS Anson)、豪号(HMS Howe)等5艘。
八、维内托级战列舰
安莎尔多1934型381毫米口径主炮炮身为活动身管结构,从内到外为整体式内膛身管,分为2个部分衬管增强层,即包覆在药室和定向部后半段的2层局部增强层和内膛前部的一道增强层,最外面是一层约占炮身总长度72%的活动被筒;炮口处有一个外径为610毫米的紧口箍结构。炮尾用连接环安装到身管上。炮尾为螺纹式,有6道闭气隔断螺纹,闩体由液气机构驱动半自动开闭,动作周期3.5秒。其中炮塔左炮炮闩向左打开,另两门炮开关方向相反。炮尾四周均匀布置4个筒型液气驻复机,正常后座距离1米。每座炮塔备弹222发,其中穿甲弹195发,榴弹57发。
381毫米口径主炮火炮炮身全重102.4吨,全长19781毫米/L51.92,身管长19050毫米/L50.0,线膛部分长15850毫米,药室长3071毫米、容积456.216公升。内膛表面刻有96条等齐右旋膛线,阴线深3.1毫米、宽8.458毫米,阳线宽4.0毫米;膛线缠距30倍径(指膛线绕炮膛轴线旋转一周,在轴向方向移动的长度)。弹种有被帽穿甲弹和榴弹,穿甲弹长1.699米,重885公斤,弹底装药88公斤TNT;榴弹长度于穿甲弹相同,重量774公斤。发射药分装在6个药包内,总重271.7公斤。火炮正常使用膛压320兆帕,穿甲弹初速850-870米/秒。从炮口侵彻威力来看,意大利的381毫米火炮的威力仅次于日本的94式460毫米炮和美国的MK7型406毫米/L50炮。不过由于发射药对身管的烧蚀非常严重,其内膛的使用寿命仅为110-130发,约为世界同类舰炮的一半左右。最大射程42800米。
381毫米三联装炮塔全重1595吨,圈座直径11.896米,基座外径13.19米。炮塔内部进行了隔舱化设计,前部的战斗室由2道防破片防火装甲纵隔板分割成3个独立的部分,尾舱里的指挥室用1道横隔板与战斗室隔开,提高了炮塔整体的生命力。
炮塔下面是弹药库,“维内托”级的弹药库布置弹丸库在下,火药库在上(与其他大多数战列舰正好相反)。每门炮有一套二级扬弹机构,弹丸首先经由下层的竖直扬弹机内提升到火药库平台,然后在和药包一起推入上部扬弹机的供弹筐内。上部扬弹机倾角14度,电动绞盘带动上下2个供弹筐,交替装填。操作驱动机构与弹药库之间的开口间均有防火隔板和防火帘幕防护。火炮固定在+15度仰角实施装填,装填速度1.3发/分,配用电击-机械撞击两用底火,每座炮塔由1台450千瓦柴油发动机组单独供电,但炮塔的电气系统仍并入全舰整体电网,这样一旦对口供电发电机出现故障,仍然可以保证炮塔的正常工作。
“维内托”级装备12座安莎尔多1938型和奥托1939型90毫米单管高射炮。安莎尔多最初设计的样炮身管长48倍径,定型时改为50倍径。炮身为单肉自紧身管,半自动立楔式炮闩用螺纹炮尾环安装到身管上,炮身全重1.21吨。定装弹全重18公斤,初速860米/秒,最大射程16000米,最大射高10800米。火炮高低射界+75――3度,正常情况下由射击指挥仪遥控射击,也可以手动操炮。由炮塔下方的2马力电动装填机自动供弹,装填速度12、16或30/发分可调。稳定托弹盘上布置有90发备发弹。
9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安装在稳定炮架上的。热那亚的圣乔尔乔(SanGiorgio)公司设计生产了全套稳定系统,稳定参照系一共有11个电动陀螺组成,系统的主陀螺垂直旋转,由专用的60伏120赫兹三相交流电供电,转速7200转/分。陀螺仪万向悬架环上还刚性装有2只小些的水平陀螺,它们的动力由90伏250赫兹的特殊三相交流电源支持。稳定器的横倾和纵倾位差稳定范围分别为正负14.5度和正负5度,并可以同时对炮身相对运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进行修正。这样军舰即使是在回转中也能保证高射炮的有效射击。
“维内托”级的近距防空火力配置体系由37毫米机关炮、20毫米机关炮和8毫米高射机枪组成,均由布莱达(Breda)公司生产,其中1935型机炮有稳定炮架。“维内托”号和“利托里奥”号服役时装备了8座双联装1938型和4门单管1939型37炮(布置在舰首甲板上),以及12座双联1935型20毫米机关炮和6挺8毫米机枪,1942年进行改装后两舰一共在2号主炮两侧及两座前副炮塔顶部加装了4座20毫米双联机关炮。同其他国家的战列舰相比,“维内托”的防空炮数量明显偏少。而且“维内托”的机关炮没有指挥仪,只能依靠炮手手动目视瞄准射击,对高速目标的毁伤概率很差。编辑本段防护系统
维内托级战列舰舰体舷侧主装甲带采用10度倾斜角的设计,舷侧中部装甲为360mm,舷侧上部70mm。水平防护由三层水平装甲组成,机舱上部为三层共169mm装甲,弹药舱上部为三层共219mm装甲。主炮正面装甲为340mm。在意大利海军的试射实验中,侧舷和主炮正面装甲可以经受在16000米外射来的381mm的885公斤级穿甲弹。水平装甲能经受3000米高空投下的250公斤炸弹,水下装甲能经受225公斤TNT的爆炸,采用新的水下舷侧防护系统(即“普列塞系统”,实战效果有限,实战证明维内托级的水线以下防御力不足)。编辑本段火控装置
意大利军舰的绝大部分火控装置都是由伽利略(OfficineGalileo)和圣乔尔乔两家公司生产的,“维内托”级也不例外。“维内托”级的前主桅顶端是主炮射击指挥塔,下面是依次是主炮射击指挥塔和第2备用射击指挥塔,外观庞大,各有1具7.2米测距仪。指挥系统的机电弹道解算器布置在独立的底舱装甲室内。上层建筑烟囱两侧布置着副炮射击指挥塔,有1具5米测距仪。90毫米高射炮由布置在舰桥前部两侧的3米测距指挥塔遥控射击。每座主炮塔尾舱都装有1具12米体视式测距仪,副炮塔也各有1具6.5米测距仪。所有的测距仪均装有稳定器,允许在舰体摇荡的情况下正常使用。
与其他战列舰不同的是,“维内托”的2座主炮指挥仪均布置在前部上层建筑上,而别国都选择在后部上层建筑上分开布置辅助指挥仪。“维内托”的辅助指挥仪的视界较好,但与主指挥仪间距太小,2部指挥仪可能会被一次命中一起摧毁,系统的生命力比较差。
“维内托”级火力系统的威力是很强大的,但是由于缺乏雷达,从而不具备有效的夜战能力。90毫米高射炮性能先进,但因为存在的技术缺陷和没有雷达指挥的缘故,没有在战斗中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维内托”级是的一型设计航速30节的意大利主力舰。由于意大利海军认为其只在地中海活动,对续航力没有太高的要求,因此设计师们放心的为“维内托”级准备了比较强大的动力装置,而无需担忧油耗量过高的问题。
“维内托”级防护系统的设计思想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采用了带延伸结构的的盒型装甲舱和普列赛防鱼雷系统,装甲防御和水下防御体系完全是独立的。预计防御标准为装甲舱可以在16000米及更远距离上承受己方885公斤381毫米穿甲弹的命中,防鱼雷系统能够抵御350公斤TNT水下战斗部的爆破威力。
九、纳尔逊级战列舰
设计与建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曾计划建造N3型战列舰,因《华盛顿海军条约》夭折。根据条约最后妥协的结果,日本、美国可以保留完成条约规定的未完工的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日本的长门级战列舰、美国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英国则能够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而不受条约中10年内不得建造战列舰的规定的约束。根据这一协议,英国海军1922年11月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开始建造纳尔逊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不再采用以往英国战列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首次采用倾斜布置水线装甲带,是当时舷侧水线装甲最厚的战舰,并且强化了水平防护装甲,增加水密隔舱等间接防御设施。
纳尔逊号战列舰/HMS Nelson 受条约规定35000吨的限制,纳尔逊级采用3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全部在舰桥之前,而动力机舱、副炮炮塔集中配置在舰体後部这种非常规的布局,基本设计思想基本与N3和G3计划相同,都是尽量使需要装甲防护的部位集中。
3座主炮炮塔聚集在一起,中间炮塔安装在高出其前后炮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状排列,为了配平重量舰桥位于舰体舯部靠后的位置。如此设计的目的是将有限的装甲重量最大限度集中在重点部位,需要重装甲保护要害部位的范围被缩小到最小的区域,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但是这样的设计造成主炮射界受限制和舰船后部存在死角的缺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动力性能,最高航速比较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有所降低。、
其舰桥设计与过去战舰低矮狭小的舰桥不同,为远距离炮战观测的需要,设计成将观测设施与舰桥融合的塔状舰桥。
纳尔逊级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并首次应用炮塔化的高平两用副炮。由于主炮在服役前没有经过足够的测试,使用“高初速轻型弹”的主炮以及三联装主炮塔的性能并不理想,主炮威力提高相当有限,火炮身管寿命、射击精度还不如原来的15英寸口径炮,炮塔可靠性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十、长门级战列舰
概貌
长门级战列舰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当时战列舰所搭载最大口径的410毫米口径主炮,4座双联装主炮塔沿舰体纵向中心线前后对称各布置两座,采用背负式布局。并且为了主炮在远距离炮战中观通以及指挥的需要,前主桅采用了7根支柱支撑的高大的圆锥结构樯式桅楼,顶端设立射击指挥所,这种结构相当坚固不易中弹受损,随后历次改装中桅楼设施逐步增加逐渐形成日本特色的塔式舰桥(之后日本海军的主力舰纷纷按照这个样式进行改造)。长门级采用长艏楼船型,该级舰在舰体长艏楼设置两层炮廓式副炮。最具日本特色的是设计了独特的带60°倾角的“勺型”舰艏(为了使用链系水雷,舰艏不会勾住连接两枚水雷的链条,但在不良海况高速航行时舰艏溅起的水雾会影响到舰桥和桅楼指挥所)。
随着战列舰火炮威力、射程增加,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防御装甲设计借鉴了重点防护的概念,加强了重点区域防御装甲,尤其是水平防御装甲,以抵御远距离炮战大角度落弹的打击,非重点区域防御装甲予以削减或撤消。长门级航速超过26节,是当时航行速度最快的战列舰,日本海军对长门级的航速指标采取了保密措施,当时对外公布的航速是23节。长门级是当时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由于之前建造的日本战列舰是英国的设计或者是基于英国设计蓝图的更改,所以摆脱了英式战舰的影响完全由日本自行设计的长门级战列舰被视为“第一型纯日本血统的战舰”。长门级战列舰共拨款建造了两艘:分别是“长门”号(Nagato)和“陆奥”号(Mutsu)。
其他型号
在建造长门级战列舰的同时,日本海军还开工建造了加贺级战列舰和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加贺级和天城级都是在长门级的基础上,在后桅后方增加布置一座双联装主炮塔,区别在于速度和防护各有侧重。1921年以限制海军军备为目的的华盛顿裁军会议召开,对美、英、日、法、意五个主要海军国家的主力舰吨位、火力和总吨位进行了限制。加贺级和天城级按照会议签定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予以销毁。
裁军会议中美、英曾要求日本销毁已下水但尚未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日本一方面借口国内的小学生都已为建造该舰捐款并且该舰已经建成,如果废弃将引起国民的不满,一方面加紧舾装施工。在日本的强硬态度下,最终同意日本保留“陆奥”号。作为交换条件,同意美国保留完成尚未完工原定销毁的两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同意英国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新建两艘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纳尔逊级战列舰。长门号于1920年11月竣工,陆奥号于1921年11月竣工。
现代化改装
长门级服役后为克服前主桅桅楼与前烟囱距离过近导致排烟倒灌,前烟囱被改成大幅度向后弯曲的形状以远离桅楼。 其他小规模改装还包括修改舰艏(舰艏稍作外张,改善凌波性),搭载水上飞机及弹射器。 1930年代中期长门级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 包括提高主炮仰角增大主炮射程;加强舰体与炮塔的防护装甲,舰体舯部增加防鱼雷凸出隔舱;为改善线形减少航行阻力将舰艉延长;全部更换为专烧重油锅炉,由于锅炉数目减少将临近舰桥的前烟囱拆除,锅炉排烟由两个烟囱合并成一个;根据金刚级战列舰改装的经验改建高大、结构复杂的塔式舰桥;加强了防空火力和搭载水上飞机。长门级在此次现代化改装中未更换主机,改装后航速降到25节。
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美国一票铁王八,意大利加富尔伯爵级和杜伊里奥级都在二战时进行过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