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6分)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Ⅲ)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雨后池上》)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解析]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二、对比解读型。这类试题今年有两种考法。第一种是列出两首诗,要求考生对比分析;另一种是只列出一首诗,再在问题中给出与之相关的材料,让考生进行分析。例如: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浙江卷)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细草摇头忽报依,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游热荷池上》) [解析]杜诗“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悲怨低沉。杨诗“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天津卷) 北望燕云不尽长,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日断东西四百州。(汪元量《湖州歌》)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解析]此题只要联系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则不难发现:汪诗抒发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时的悲痛之情,侧重现实;苏词表达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三、多维领悟型。这类试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考生可以在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的前提下,选择一个观点,畅所欲言,但必须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例如: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卷)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应有去年痕。(王安石《江宁夹口三首》)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方惟深《舟下建溪》)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蕴涵丰富,传达出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和自信,又有失意和怅惘,更有寻而不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无此意趣。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5.阅读下面的诗和材料,回答问题。(上海卷)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韧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苏轼《东坡志林》:“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解析]此题将诗作与散文联合起来,就苏轼对李、徐诗歌的评价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考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a.同意。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b.不同意。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四、诗论延伸型。这类试题通常在设题时引用前贤时俊对诗词内容、技巧等方面的评述,考查时则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内容对此作出分析。例如: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东卷)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戴复古《江阴浮远堂》)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词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解析]这首诗写作者等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7.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湖北卷)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如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泣寒,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志远《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注:①寒:寒蝉。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情写景,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①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皇宫景象。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像独自返回皇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五、版本评点型。对诗词版本的理解,无有定论,思维上可以创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回答这类题目,类似辩论赛中正反方陈述自己的观点。例如: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福建卷)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解析]“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时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所以,“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别致。(当然这里也可以说“雁别秋江去”更妙) 太多了。。网址。。 http://gk.juren.com/news/200907/152731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