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心愿
http://tieba.baidu.com/f?kz=534579081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张良甘心情愿追随刘邦呢?我们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两人的大目标一致,即诛灭暴秦。张良祖上“五世相韩”,与韩国王室关系密切。秦灭韩国后,张良身为韩国贵族后裔,为故国报仇实在情理之中。刘邦“仁而爱人”,以天下苍生为念,认为“天下苦秦久矣”,立志要诛灭暴秦,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二人在战略目标上是一致的。
第二,两人的脾气相投,都是性情中人。张良“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尝杀人,从良匿”。是一个纯纯粹粹的少年侠客的表现。我们在《少年任侠》这一集中讲到,刘邦自幼以信陵君为榜样,“仁而爱人”,广交朋友,行侠仗义,也是
一个地地道道的任侠。刘邦、张良二人可谓是秉性相同,都是性情中人。
第三,俩人能力的互补。张良虽饱读《太公兵法》,胸怀韬略,满腹经纶,但具体指挥打仗却很不在行。张良曾以韩申徒之职,跟着韩王成向旧韩国攻城略地。然而,张良与韩王成在韩故地经营的却不怎么样,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拿到手,只是一味地打游击。《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这个旧韩之地,直到刘邦西征时才得以收复。
刘邦在没有张良参与的作战中,虽然吃了不少败仗,但也打过很多漂亮仗。例如,在起义之初,刘邦对秦作战就取得了大胜,可谓是联战皆捷。受降泗水郡御史平,击毙秦泗水郡守壮,泗水郡守壮是史载战场上丧命的秦国最高地方长官。再比如说,刘邦率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时,张良也没有在身边,照样平定三秦,取得胜利。
大量史料证明,张良长于筹划谋略,不善于带兵打仗。他是一个优秀的参谋长,不是一个称职的司令员。用今天的话来说,不适合做老板,适合于当企业高级顾问。刘邦是一位帅才,打仗治兵都行,但缺少出谋划策的高级军师。二人的才能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四,刘邦的人格魅力令张良折服,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一,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张良也曾对别人讲过《太公兵法》,但别人根本不理解。“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这一点让张良大为佩服,所以张良说:“沛公殆天授”。其二,张良曾两次主动离开刘邦,一次是在他们投靠项梁后,张良离开刘邦去旧韩国攻城略地;另一次是在项羽分封诸王后,跟随韩王成东去。虽然如此,但刘邦并没有因为张良帮助他人而心存芥蒂,依旧信用如初。其三,刘邦起自民间,深知百姓疾苦,做事始终以民为本,所过皆秋毫无犯,颇得人心。
相比之下,项羽“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刻薄寡恩,“不能信人”;残暴不仁,“所过无不残灭”。张良智慧过人,洞若观火,当然对刘邦项羽二人的品德看得一清二楚,能分出孰优孰劣。所以,虽然张良和项羽同为六国贵族后裔,门当户对,又和项伯是患难之交,但张良还是毅然舍项保刘,这符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对张良来说,虽有远大志向,如果遇不上刘邦这样气度恢宏,“仁而爱人”,又从谏如流的 “明主”,虽然胸怀大志,满腹经纶,恐怕一生也难有大的作为。刘邦的人格散发出无穷无尽的魅力,让张良佩服得五体投地,由此死心踏地跟随刘邦,最终成就一番大业。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7187533.html?si=5
辅助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word=%C1%F5%B0%EE%20%D5%C5%C1%BC&ct=17&pn=0&tn=ikaslist&rn=10&srs=0&srso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