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字体:大 中 小】
不详
2003-8-8
“天哪!这么个小不点儿,简直可以把他塞进杯子里去!”接生婆摆弄着满身血污的小生命惊讶地嚷道。
这时恰好是1642年圣诞节的清晨,英国东部林肯郡沃尔斯索普村教学的大钟敲响了,“咚!咚!”的钟声召唤着虔诚的村民去作礼拜。这位早产的男孩随着教学的钟声降临到人世间,他的哭声是那么的微弱,体重也仅及正常婴儿的一半。
尤其不幸是的是,婴儿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几个月就死去了。出于对亡夫的思念,母亲给这位婴儿取了个与他父亲一样的名字——伊萨克·牛顿。
这位苦命的遣腹子显然不些先天不足,他的亲戚们见他体弱多病,都担心他不能长大成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婴儿不但活下来,而且居然活到了85岁;更为重要的是,他成了科学的巨人。
1665年,23岁的牛顿大学毕业,留在了大学研究室。但就在这年6月,鼠疫流行,学校被迫停课放假,牛顿回到了家乡沃尔斯索普村。牛顿在这里一住就是两年,这是近代科学史上极其光辉的两年,因为牛顿后来的三大发现,都是这时开始萌芽的。
牛顿在乡下生活期间,一直在梳理大学学习中碰到的种种谜团,他的全副身心一直被物体运动的原因占据着。
在古希腊,人们把所看到的运动分作三类:地面上的运动、落体运动和星体运动。亚里士多德对三类运动的原因都作过说明,他认为力是地面上物体运动的原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落体落向地球;星体与地上物体不同,它们的特殊本性体它们保护永恒的运动。
牛顿知道,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前两种解释做出了否定的结论,但亚里士多德的星体运动理论对不对呢?哥白尼提出了地球绕日运转;开普勒找到了行星运转的规律;伽利略证明了行星的运转。但是它们为什么要那样运转?对此谁也没有做出过明确的回答。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牛顿曾翻遍了有关天体运行的书籍,却仅仅找到了在科学上站不住脚的近乎幻想的说法:古希腊人认为有引力存在;哥白尼说“引力是按照神的意志,给予物质各部分的自然属性”;开普勒说“月球被地球索引着;相反月球也吸引着地球上的海水。从太阳那里,有一只肉眼看不见的巨大的手,伸向行星,拉着这些行星跟太阳一起旋转”。
天体运行难道真是引力作用的结果?那么引力又是什么呢?牛顿一直在想着这些问题。
有一天傍晚,沉思中的牛顿下意识地向后院的苹果园走去。园子里,苹果树上挂满了成熟的苹果,空气中充满着沁人心脾的果香,对此,牛顿全然不觉。
突然,“吧嗒”一声,树上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被风吹落在地上。牛顿的思路一跳:咦!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难道是地球的引力在吸引着它?!
牛顿立即进行了联想:一个人站在山崖上,把一块石头轻轻地抛出,石头就会落到不远处的地上;如果他用的力更大,石头就会落得更远;若力足够大时,这石头就将不再落到地面上,而是围绕地球旋转起来;要是地球没有引力,这石头就会朝着他抛出的方向照直飞去。
推而广之,月球以一定的距离绕地球转动,就是因为月亮总是向地球下落的缘故。引力就像一头拿在小孩手中,一头拴着小石头的绳子一样,从小孩手中牵引着小石头滴溜溜地转圈。
牛顿豁然开朗:只要证明地球对月球的吸引力确实就是月亮绕地球运行所需的向心力,那么筥星体间都有相互吸引力的结论就是正确的了。
结果,牛顿的计算证明了引力的存在,他还找出了计算引力的公式:在同一时间里,月球向地球下落的距离是苹果下落距离的三千五百五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引力的减弱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由此证明,地球吸引苹果的力和地球使月球围绕自己转动的力,以及太阳使行星围绕自己转动的力,都是相同的。古希腊人说的三类运动实际上受同一规律支配着,天地万物的运动用这一规律就可以概括起来。
就这样,牛顿完成了人类誝自然的历史中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把人们过去一向认为截然无关的地球上世俗物体的运动与天上的神圣的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理论之中。由于牛顿引力定律证明,不论天上地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具有这种引力,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做“万有引力”。
伟大的牛顿,以敏锐的眼光,从人们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的现象中,捕捉到科学的真理之光。
牛顿的成就可以说是集前人之大成,他在开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基础上,将表面看来“互不联系”的力学知识,用数学方法把它们统一起来,揭示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建立了经典力学。他的一生有很多伟大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他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大约是在1665~1667年间,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地球的引力问题,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激起牛顿思潮翻滚。他想:苹果在空间,哪一个方向都可以飞去,为什么偏偏要坠向地面?地球和苹果是互相吸引的?行星绕恒星运转,也是互相吸引的?苹果落向地面的力和使行星保持在它的轨道上的力是否有关呢?
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了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的,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运转,就是靠太阳的引力维持。同样,地球不仅吸引地面上和表面附近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吸引很远的物体(例如月亮),其引力也是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弱。他在手稿中曾写到“就在这一年,我开始想到把重力引伸到月球的轨道上,……于是我把推动月球在轨道上运行的力和地面上的重力加以比较,发现它们差不多密合。”牛顿进一步猜想,宇宙同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吸引力,这些力具有相同的本质,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其大小都与两者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凭着他对于数学和物理的惊人才华。结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理论上推导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与两者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还证明引力跟太阳质量M和行星质量m的乘积成正比,即
牛顿又研究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结论是它们之间的引力也是与行星和卫星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以上结论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实验检验。牛顿根据当时观测到的地球和月球的有关数据,凭借理想实验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首先牛顿根据月球绕地球运转的周期和轨道半径,从运动学的角度计算出了月球轨道的向心加速度
式中,ω为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角速度;T为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T=2.36×106s;r月地为月球与地球的球心距离,r月地=3.18×108m。
然后,牛顿设想,如果把一个物体放到月球轨道上,让它绕地球运动,地球对它的吸引力就减小到F,它运动的加速度减小到a。既然物体在地面受到的重力G和在月球轨道上运行时受到的力F,都是来自地球的吸引力,那么在月球轨道上的加速度a和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g就应有如下的关系式:
进而从动力学的角度计算出月球轨道的向心加速度
由上可见,两者的计算结果惊人的一致。于是牛顿证实了他的关于地球和物体间,各天体之间的吸引力都属于同一性质的力,都遵从同样的力学规律的猜想是正确的。他把这种引力规律做了合理的推广,称为万有引力,并在1687年正式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
一天 , 他坐在苹果树下,树上掉下了个苹果.他就想苹果为什么不 向上掉而向下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