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人们对于ERP的责问更多的矛头指向了国外厂商。有人更是借北京三露厂的官司和长虹、哈药等ERP项目的诸多传闻,来说明“洋管理”是如何不适应国情的。然而,等到这些沸沸扬扬的风波被炒作起来之后,人们发现,不管是洋管理也好,本土软件也好,几乎所有的ERP厂商都脱不了干系。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ERP的实施效果,许多企业在上马ERP之后,并没有体现出ERP上线前后的区别,甚至反而将过去的业务搞得一团糟。大家对ERP的理念谈得很多,但对于这些理念如何实现,却多语焉不详。其结果是,用户盲目地买,厂商盲目地做,却忽略了ERP本身的规律——在规范管理和标准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繁琐和形式。
通过对大量的案例分析来看,EPP本身就是一个“IT黑洞”,它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管理效率的提升,但自身又将耗费掉极大的财力和精力,甚至连累和拖垮企业的业务。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实际情况,ERP并不是非要不可,也并不是所有的ERP都能起作用,例如沃尔玛和DELL都没有采用ERP,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世界级的优秀企业,DELL更是在耗费了两个多亿美元之后,不得不放弃了ERP实施。
回顾一下ERP的历史可以发现,ERP自身经历了一个越来越庞杂的过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针对当时制造业严重的供应滞后和交货不及时的状况,MRP(物料需求计划)开始出现。到80年代,外延更加广泛的MRPII开始出现,相比起MRP来说,它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了更多的应用领域。而发展到EPR后,HR、分销、设备、售后等与企业相关的业务都被纳入到ERP的管理范畴里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应用系统。
ERP近三十年的变迁表明,它沿着一条更加集成化和全面化的道路发展,与此同时,各个应用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也有颇有点像八十年代兴起的企业多元化的趋势,但多元化之后,却相应产生了行业特点不明显、专业化不足的问题。ERP类似的问题是,它涵盖的面太广、太全,为了讲求整个系统的集成和统一,它不得不舍弃了在某一特定应用的最优化,反过来降低了企业的效率。
据美国一家药厂的ERP实施前后对比发现,在ERP上线后,它的订单处理速度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严重地下降了。过去只需填写几个数据的单据,现在需要整理和填写几十个数据,原因只是为了整个系统的规范和集成。显然,ERP使得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了。这是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关键的业务部门,而ERP为了整个系统的集成,不得不牺牲了关键业务的运作效率(比如订单处理、物流配送)最大化,其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企业管理的大部分内容是对物流的管理,例如生产物流、分销物流、采购物流等,这可以从ERP起源于MRP来得以证实。但随着ERP的外延越来越大,许多次要的因素和部门都被纳入到管理系统中来,而对企业核心的“物流”的管理能力却极大地下降了。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尚不发达、企业缺乏国际竞争经验的情况下,专注业务、尤其是关键业务的发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求大、求全,甚至陷入ERP的泥IT黑洞。
面对业已到来的“后ERP时代”,各厂商开出了不同的“药方”。SAP将许多新功能重新整合之后,推出了mySAP.com;用友请来了电子商务领域的专家何经华,开始了向国际化和电子商务的转移。博科资讯董事长兼总经理沈国康则认为,摒弃ERP功能花哨、求大求全、缺乏针对性的弱点,从企业管理的核心——物流入手,提高生产、配送、供应等关键业务的效率,通过更加专业化和有针对性地物流软件的支撑和优化,为企业打造一条高效率、低损耗的供应链,将是ERP之后的又一个信息化热点和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