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字肃卿,河南新郑人。《明史》说他"才略自许,负气凌人。"属于那种牛皮烘烘的人,做他的同僚或下属,基本上会觉得不太舒服。他是张居正的前辈打包机,曾经他做国子监祭酒时(最高学府的校长,正四品),张居正在他手下做司业,隆庆帝还是裕王时,两人都是裕王府邸的讲官。应当是彼此熟悉,知根知底干燥设备。 张居正,字叔大,湖北江陵人。《明史》说他"勇敢任事,豪杰自许",和高拱一样属于那种敢为天下先、性格刚硬而才能出众的政治强人,然而他"然深沉有城府,莫能测也。"这点高拱所不能及,高手过招,一点差别就会决定胜负,高拱和张居正相比,落败就在他不够"深沉"的性格上。他自小便以神童著称,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此后在翰林院等地方坐了近二十年的冷板凳。直到嘉靖宾天,隆庆即位真空泵,为隆庆即位前充当过讲官的高拱、张居正等藩邸旧人,全部成为淮南鸡犬,跟着主人扶摇直上,进入权力核心层。顺理成章入阁,但高拱因资历排名在前面,是内阁首辅。 隆庆六年即1572年五月,正当盛年的隆庆帝一病不起,遽然崩架。继位的万历帝只是个虚岁十岁的小孩,先帝遗诏命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位旧臣做顾命大臣,一起辅佐小皇帝。受先帝顾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也担负极大的责任。据有些史料记载,当时忝列三位大臣之后身受顾命的,还有从小照顾万历帝的"大伴"、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冯保。但这一说法,很多史家怀疑,认为是张居正和冯保合计弄出来的伪诏,尤其是当时的首辅高拱,认为国朝无内官顾命的先例,他和冯保早有过节。文渊阁大学士高仪,性格仁厚而本分,他是被高拱举荐入阁的,但秉承的是明哲保身之术。 如此局势很明朗,内阁中两大顾命大臣高拱、张居正好似火星碰地球,都是要自己说了算,不甘为人下的主,一山不容二虎,他们的冲突是必然的。在万历帝登基前,两人已有矛盾,高拱报复了张居正的恩师、致仕在家的前首辅徐阶干燥设备,而且对张居正和大太监冯保关系亲密很是痛恨。 结交宫中太监,是明朝对大臣的一条禁令,皇帝担心内外大臣勾结,左右朝局。但官场上的事情,说归说,做归做,尤其在太监专权的明朝,没有内应,外廷大臣将举步维艰,因为大太监掌握有关皇帝的一切信息,他们和皇帝朝夕相处。万历帝的父亲隆庆刚当皇帝时,张居正早就看好照顾太子起居的冯保,百般结交,这个道理很简单,太子登基,陪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太监一定会受到重用。而高拱正相反,他要千方百计遏制冯保的权势。--应当说,高拱这样做,更符合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教导,不许太监干政,是真正的为大明朝考虑。但当时,大明已建国两百余年,太监干政成为惯例,明智的选择应当是尊重现实。 隆庆帝在位时,冯保已经是宫内太监的二把手,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也就是说他掌握了令百官十分恐惧的特务机构--东厂,东厂是皇帝私人武装,可以不通过朝廷的司法机构--刑部,不受都察院和大理寺的监督,自行侦缉、逮捕、关押人犯,到后来都能左右审判了。恰逢宫内太监最高职位司礼监掌印太监空缺,冯保作为二把手,本可以顺理成章的升任干燥设备,但高拱担心他难以控制,向皇帝推荐了另一位太监陈洪担任此职,而陈洪能力实在太差,不久罢职。高拱干脆将冯保得罪到底,又绕过冯保推荐了另一人孟冲,可想而知,冯保能不对高拱恨之入骨? 隆庆帝崩驾前,冯保走通了两宫太后的路子,让隆庆帝下诏驱逐掌印太监孟冲,以冯保代之。因此万历一登基,内阁两大臣高拱、张居正,加上内廷第一大太监冯保成为左右大明政局的三驾马车。三足鼎立犹如曹、孙、刘三股政治势力,高拱好比曹操,因为他是首辅,说话最有分量,而张居正和冯保好比刘备、孙权,和高拱没法单打独斗,但两人联合起来,力量的天平就向张、冯这边倾斜了。张居正早就和冯保暗通款曲,两人的联合几乎是水到渠成、一拍即合。 明朝在洪武帝朱元璋手里,已经废掉了宰相的设置,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内阁学士只是备皇帝咨询的顾问人员。到了中后期,内阁权力越来越大,大学士成为了无名而有其实得宰相。 内阁学士最重要的权力就是票拟,即替皇帝起草有关军国大事的文书,无意外情况,大学士所拟票皇帝一般照准,因此等于最初的决策由内阁出;大学士所拟的票到了内宫,由皇帝身边的掌印太监批红,即替皇帝批准草案。这就相当于唐代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没有手握批红太监的配合,内阁大学士很难有什么作为。因此与"外相"内阁大学士相对应混合机,内廷司礼监掌印大太监被称为"内相"。 如果冯保这个大太监偏向于张居正,高拱必定势单。对这样的局势,高拱也早默察在心,隆庆帝病重时,双方已经暗中来个回合,相互侦查火力。首先是张居正的亲信唆使户科给事中曹仲平上疏弹劾高拱。给事中是监察六部九卿的,和监察十三行省、两都的御使合称"言官",专门给官员找毛病的,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设计,可到了明朝后期,一些言官基本上沦落成皇帝或者权臣的枪手,说让咬谁就咬谁,说咬几口就几口。曹给谏的上疏中列举高拱十大不忠。--"不忠"是帝制时代能给政敌扣上的最大帽子。可快死的隆庆帝不想自己见列祖列宗前朝局动荡,他还得让首辅高拱在非常时期稳定局势,所以他很生气,要求处罚这个乱咬的监察官员,张居正和冯保当然要保护为自己打头阵的先锋,便做了手脚把曹给谏调到京外,异地做官。 高拱也不示弱,你能找到言官当枪手,难道我就找不到?因为他知道关键时刻皇上离不开自己,一方面上疏要求退休,反守为攻;另一方面授意御史张集上疏攻击张居正和冯保,举太监赵高杀李斯,引来秦朝亡国之祸,嘉靖朝大奸臣严嵩勾结太监害死夏言等典故。拿历史说事,中国士人的传统,其所指者谁,昭然若揭。 扣帽子、抓辫子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中最重要的技艺之一,张居正何等聪明的人,一眼就看出这个典故的破绽,说这厮如何把圣上比喻成秦二世?--这一击简直无可抵抗,而冯保作内应,放出风来,说万岁爷爷因为被比喻成秦二世,非常生气输送带。这一下,把上书的张集吓了个半死。 张居正的聪明就在于他并不想简单地报复,去处罚被高拱指使的抢手,而是吓唬攻击自己和冯保的言官,制造一种气氛,让人不给步张集的后尘。 这场风波过后,新皇帝登基,朝局基本稳定,高拱和张居正也到了摊牌的时候。高拱首先发起攻击,要求扩大内阁权力,削弱司礼监的作用,同时,和自己推荐的高仪商量,决定用"两高"同盟来和"张冯"同盟对阵,可高仪看出这场斗争的极大风险,不敢趟这池超级浑水,对高拱说,先生说的不错,所说的都是大丈夫该做的事情。但祸福难以预料,我固然不赞成先生这样做,但也不敢阻止先生。 高拱决定先下手为强,孤身出击,草拟一道奏折,建议采取五项措施,限制司礼监的权力,扩大内阁的权力,并且通报给张居正。--同是辅臣,这是必须的程序,抑制宦官是个政治正确的命题,张居正没理由反对,还当面夸赞高拱此举将建不世之功勋。可一转身,马上派人向冯保通风报信,商量对策干燥设备。高拱的奏折递上去后,得到的回答是:照先朝的既定方针办,也就是委婉地否决高拱的建议。高拱不甘心,干脆图穷而匕首现,授意一帮言官,明确攻击冯保有"四逆六罪"、"三大奸",要求将冯逮捕公审治罪。 到了这个份上,已是你死我活了,冯保必须反击,他向张居正讨主意,张居正说,咱们正好将计就计。 如何将计就计呢?高拱要求限制太监权力的上疏批回来了,上面写有"照旧制行",高拱说,这样重要的批示为什么不让内阁拟稿?怎么让宦官草拟意见呢?送公文的太监说这是皇帝亲自批的。高拱说了句,哪有十岁的天子能裁决政事呢? 这句话出了大毛病了,冯保马上告诉皇帝。万历帝早慧,一听首辅大臣看不起自己,跑到两宫太后(嫡母和生母)那里哭诉,太后也觉得高拱太放肆了,是犯上欺君。高拱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 不久,宫中传出命令,说皇帝召内阁、六部、五府(即掌管军队的五都督府)进去听旨。将文武大臣都集中起来宣布旨意,肯定是非同寻常的军国大事。高拱听说后,高兴坏了,以为是要驱逐冯保,自己发起的攻势见效了,而张居正早就知道缘由,两人见面时他还装着什么也不知道。等大臣们跪下后,太监宣布:"张老先生接旨。"高拱立刻知道大事不妙,因为他是首辅大臣,按理应由他带领群臣接旨。果然,圣旨说大学士高拱擅权,把持朝政,不许皇帝管事,不知他想干什么?太后、皇帝母子三人很惊惧打包机。令他回原籍闲住,不许停留。 听完圣旨的高拱从开始的九霄之上,跌到冰海之底,汗如雨下,伏地不起,旁边的张居正扶着他的胳膊,才让他站立起来。 两个宰相的PK,至此,以张居正大获全胜而告终。
pdf可以复制到word,如果你用Adobereader的话,“工具”-“选择和缩放”-“选择工具”然后就可以选择、复制、粘贴
7个人的都要?
太长了
说个邮箱吧
我发给你
高拱,字肃卿,新郑人。嘉靖二十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过了一年授任编修。穆宗居住裕邸,出阁讲读经书时,高拱和检讨陈以勤同时担任侍讲。世宗回避说起确立太子的事,而景王又未到封国去,宫廷内外因而存在不安和疑惑。高拱在裕邸侍讲九年,启示王更加勉力孝顺谨慎,讲解切中事理。王很推重他,亲自写了“怀贤忠贞”几个字赐给他。积功升迁为侍讲学士。
严嵩、徐阶依次主持国家大政,认为高拱将来必定得到重用,就将他推荐给世宗。封为太常卿,负责国子监祭酒的工作。四十一年升为礼部左侍郎。不久调吏部兼学士,主管詹事府的事。升任礼部尚书,召入值班房。撰写斋词,皇帝赏赐他飞鱼服。四十五年封为文渊阁大学士,和郭朴同时进入内阁。高拱和郭朴都是徐阶所荐引的。
世宗居住西苑,内阁大臣的值班房就在宫苑中。高拱尚未有儿子,就将家迁移到靠近值班房,市场私自出来。有一天皇帝病了,误传病危,高拱急急地将用具搬出来。开始时徐阶很亲近高拱,荐引他进宫值班。高拱一下子成了权贵,负气很抵忤徐阶。给事中胡应嘉,是徐阶的同乡,因为曾经弹劾高拱的亲戚而感到自身处境危险,又看到徐阶正跟高拱有怨恨,就弹劾高拱没有坚守在值班房,已经将用具搬到外面去了。世宗病得危急,也不明白这些事。高拱怀疑胡应嘉受徐阶指使,非常恨他。
穆宗即位,升任少保兼太子太保。徐阶虽然是首辅,然而高拱却自以为是皇帝的旧臣,多次跟他抵触,郭朴又帮着他。徐阶渐渐地感到不能忍受。而这时候以勤和张居正都进入内阁,居正也曾经在裕邸任过侍讲。徐阶起草遗诏诋通张居正商议,高拱心里更加不平。恰当此时商议皇帝登基奖赏官兵以及请皇上裁决大臣去留的事,徐阶全部不同意高拱的主张,二人间的怨恨就更加深了。应嘉主管吏科,协助部院考察。事情将要完成,忽然谏诤有些过错应该制止。皇帝指责他自相矛盾,交到阁臣商议怎样罚罪。郭朴愤激地说:“应嘉没有人臣应有的礼貌,应当削职为民。”徐阶在旁瞄了一眼高拱,见高拱发怒,就勉强依从了这个意见。谏官们认为这是高拱因私怨逐应嘉,就纷纷地上奏章弹劾他。给事中欧阳一敬弹劾高拱尤其用力。徐阶对于高拱辩解的奏疏,所草拟的旨意中表示慰问和挽留,却不是很指责弹劾的人。高拱更加发怒,在内阁中就相互仇恨辱骂起来。御史齐康替高拱弹劾徐阶,齐康因此被罢黜。于是向朝廷进言论列高拱的没有一天停止过,南京的科道以至拾遗都涉及这件事。高拱自己心里也无法安宁,请求辞官回乡,于是就以少傅兼太子太傅、尚书、大学士的身份回家养病。时在隆庆元年五月。高拱由于旧学而得到皇上的垂爱关注,他的性格倔强直爽而任意行事,很喜欢计较恩怨,结果不能在原来的位置上继续下去。而不久徐阶也请求辞官回乡。
三年冬天,皇帝召回高拱授以大学士兼管吏部的职务。高拱就完全推翻徐阶所做的,凡是先朝得罪的官员由于遗诏而起用和得到周济的,一切作罢。而且上疏极力阐述说:“《明伦大典》颁布已经长久了。现在议事的臣子却假托诏旨,凡是因议论礼制而获罪的都给以表彰,将使献皇在庙堂里的神灵怎么样来享受祭祀?先帝在上天的魂灵怎么样得意安心?而陛下逢年逢节祭祀又中怎么样答谢颂扬二圣?臣认为不可以这样。”皇帝很同意他的看法。司法部门根据法律治了方士王金等人儿子弑父的罪。高拱又上疏说:“人君死于非命,不能够寿终正寝,这种说法非常不好听。先帝临朝统治国家四十五年,活了六十多岁。晚年患病,经过一年去世,长寿而善终,并不是突遇凶险猝然而死。现在说先帝被王金所害,胡说是不得善终,天下后世将会把先帝看成什么样的君主。请将这事下交司法官员讨论更改。”皇帝又同意高拱的话,命令减罪为充军。
高拱再出来任职,专门同徐阶结怨,他所发表的意见都是想中伤徐阶来加重他的罪责。幸而皇帝仁爱温和,没有完全追究。徐阶的儿子辈在乡里很横行。高拱就派前任知府蔡国熙为监司,记录下他各个儿子的罪恶,然后都被遣去充军。用来压抑徐阶的办法,无所不至。等到高拱去职了,徐阶才得以解脱。
高拱谙熟政体,怀有经世济民的才干,所建议和陈述的都批准实行。他在吏部,心想全面地了解各类人才,就将簿册交给各官吏,让他们写上贤良或不贤良,注明爵位乡里和姓氏,逢月逢年邀请会见。这样即使仓促间选用某一个人,也都选用得当。又当时正担心着边境安全的事,就请求增设兵部侍郎,来作为总督人选的储备力量。由侍郎而总督,由总督而兵部尚书,内外轮流调换,边境的人才自然宽裕,又认为用兵是一种专门的学问,非平时熟悉就无法应付突发事件。储备和培养兵部尚书一类人才,应当从兵部所属的官员开始。因此应该谨慎地选择所属的官员,多选有智谋有才力通晓军旅之事的,长久的任用他们,不让调到别的部门去。将来边境地区兵备和督抚的人选,都从这些人中调用。再调用各边境地区的人才来充实机关,正如吏部和各省已实行的旧例那样,那么陈述和答覆的情形就能不会互相抵触,并且加重赏罚来鼓励他们。凡边境地区的机关,责任很重大,不宜交给杂职的官和降谪的官去充任。以上这些意见都批覆可行,写成命令。高拱又奏请科举的贡士和进士并用,不要拘泥资格。哪些在部里考察的,大多错综复杂,不完全凭书面材料来决定升降,也不拘人数的多少,被罢黜的一定要告诉他缘故,使大家都能心服。古田瑶贼作乱,任用殷正茂总督两广。说:“这个人虽然贪,却能够完成事情。”贵州抚臣上奏土司安国亨将要叛乱,就命令阮文中去代为巡抚。临行时高拱对他说:“国亨必定不会叛乱,你去,不要刺激他引起事变。”后来事情真的如他所说。由于广东的官吏多贪污渎职,特地请求表彰廉洁能干的知府侯必登,用来勉励其他的人。又说管理马、监方面事务的官吏2,名义上是卿、是使,而实际上将他们看成闲散的编制。这样就损失人才而败坏的事情,渐渐不足为训。学校教育和驿站传递的各个官吏,职务低而俸禄薄,离家路远成为困难,应在当地选拔录用,以照顾他们个人的事情。皇帝下诏都同意这些意见。高拱所经营谋划的,都是这一类的事。
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来投降,总督王崇古接受了他,向朝廷请示,请求封他官职。朝廷中商议时多数人认为不可以,高拱和张居正竭力主张可以这样。于是排除了多数人的意见去向皇帝请示,封把汉那吉官职和接受他进贡的事得以成功。这事已全写在《崇古传》中。提升高拱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尚书、大学士,调建极殿。高拱由于边境渐渐安定,恐怕将士忌惰不认真,又请求皇帝命令边防地区的臣子趁着闲暇,严加整顿,并时常派遣大臣去检阅视察。皇帝都依从了这些意见。辽东捷报传来了,高拱升为柱国、中极殿大学士。
不久考察六科和都察院各道,高拱奏请同都察院一起来做这件事。当时大学士赵贞吉负责都察院,主张稍有不同。给事中韩楫弹劾贞吉有庇私的事情。贞吉怀疑是高拱唆使他这样做,就上书辩白而同时弹劾高拱,高拱也上疏辩驳。皇帝并不看重贞吉,就让他退休回去。
高拱驱逐了贞吉以后,专横得更加显著。尚宝卿刘奋庸上疏背地里指责他,给事中曹大野弹劾他有十件不忠的事,都被贬职外放为地方官。高拱起初持有清白的操行,后来他的门生、亲戚很有由于受贿而闻名的,以致引起许多人的议论。皇帝对高拱的眷顾却始终没有衰减。
高拱,字肃卿,新郑人。嘉靖二十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过了一年授任编修。穆宗居住裕邸,出阁讲读经书时,高拱和检讨陈以勤同时担任侍讲。世宗回避说起确立太子的事,而景王又未到封国去,宫廷内外因而存在不安和疑惑。高拱在裕邸侍讲九年,启示王更加勉力孝顺谨慎,讲解切中事理。王很推重他,亲自写了“怀贤忠贞”几个字赐给他。积功升迁为侍讲学士。
严嵩、徐阶依次主持国家大政,认为高拱将来必定得到重用,就将他推荐给世宗。封为太常卿,负责国子监祭酒的工作。四十一年升为礼部左侍郎。不久调吏部兼学士,主管詹事府的事。升任礼部尚书,召入值班房。撰写斋词,皇帝赏赐他飞鱼服。四十五年封为文渊阁大学士,和郭朴同时进入内阁。高拱和郭朴都是徐阶所荐引的。
世宗居住西苑,内阁大臣的值班房就在宫苑中。高拱尚未有儿子,就将家迁移到靠近值班房,市场私自出来。有一天皇帝病了,误传病危,高拱急急地将用具搬出来。开始时徐阶很亲近高拱,荐引他进宫值班。高拱一下子成了权贵,负气很抵忤徐阶。给事中胡应嘉,是徐阶的同乡,因为曾经弹劾高拱的亲戚而感到自身处境危险,又看到徐阶正跟高拱有怨恨,就弹劾高拱没有坚守在值班房,已经将用具搬到外面去了。世宗病得危急,也不明白这些事。高拱怀疑胡应嘉受徐阶指使,非常恨他。
穆宗即位,升任少保兼太子太保。徐阶虽然是首辅,然而高拱却自以为是皇帝的旧臣,多次跟他抵触,郭朴又帮着他。徐阶渐渐地感到不能忍受。而这时候以勤和张居正都进入内阁,居正也曾经在裕邸任过侍讲。徐阶起草遗诏诋通张居正商议,高拱心里更加不平。恰当此时商议皇帝登基奖赏官兵以及请皇上裁决大臣去留的事,徐阶全部不同意高拱的主张,二人间的怨恨就更加深了。应嘉主管吏科,协助部院考察。事情将要完成,忽然谏诤有些过错应该制止。皇帝指责他自相矛盾,交到阁臣商议怎样罚罪。郭朴愤激地说:“应嘉没有人臣应有的礼貌,应当削职为民。”徐阶在旁瞄了一眼高拱,见高拱发怒,就勉强依从了这个意见。谏官们认为真实高拱因私怨逐应嘉,就纷纷地上奏章弹劾他。给事中欧阳一敬弹劾高拱尤其用力。徐阶对于高拱辩解的奏疏,所草拟的旨意中表示慰问和挽留,却不是很指责弹劾的人。高拱更加发怒,在内阁中就相互仇恨辱骂起来。御史齐康替高拱弹劾徐阶,齐康因此被罢黜。于是向朝廷进言论列高拱的没有一天停止过,南京的科道以至拾遗都涉及这件事。高拱自己心里也无法安宁,请求辞官回乡,于是就以少傅兼太子太傅、尚书、大学士的身份回家养病。时在隆庆元年五月。高拱由于旧学而得到皇上的垂爱关注,他的性格倔强直爽而任意行事,很喜欢计较恩怨,结果不能在原来的位置上继续下去。而不久徐阶也请求辞官回乡。
三年冬天,皇帝召回高拱授以大学士兼管吏部的职务。高拱就完全推翻徐阶所做的,凡是先朝得罪的官员由于遗诏而起用和得到周济的,一切作罢。而且上疏极力阐述说:“《明伦大典》颁布已经长久了。现在议事的臣子却假托诏旨,凡是因议论礼制而获罪的都给以表彰,将使献皇在庙堂里的神灵怎么样来享受祭祀?先帝在上天的魂灵怎么样得意安心?而陛下逢年逢节祭祀又中怎么样答谢颂扬二圣?臣认为不可以这样。”皇帝很同意他的看法。司法部门根据法律治了方士王金等人儿子弑父的罪。高拱又上疏说:“人君死于非命,不能够寿终正寝,这种说法非常不好听。先帝临朝统治国家四十五年,活了六十多岁。晚年患病,经过一年去世,长寿而善终,并不是突遇凶险猝然而死。现在说先帝被王金所害,胡说是不得善终,天下后世将会把先帝看成什么样的君主。请将这事下交司法官员讨论更改。”皇帝又同意高拱的话,命令减罪为充军。
高拱再出来任职,专门同徐阶结怨,他所发表的意见都是想中伤徐阶来加重他的罪责。幸而皇帝仁爱温和,没有完全追究。徐阶的儿子辈在乡里很横行。高拱就派前任知府蔡国熙为监司,记录下他各个儿子的罪恶,然后都被遣去充军。用来压抑徐阶的办法,无所不至。等到高拱去职了,徐阶才得以解脱。
高拱谙熟政体,怀有经世济民的才干,所建议和陈述的都批准实行。他在吏部,心想全面地了解各类人才,就将簿册交给各官吏,让他们写上贤良或不贤良,注明爵位乡里和姓氏,逢月逢年邀请会见。这样即使仓促间选用某一个人,也都选用得当。又当时正担心着边境安全的事,就请求增设兵部侍郎,来作为总督人选的储备力量。由侍郎而总督,由总督而兵部尚书,内外轮流调换,边境的人才自然宽裕,又认为用兵是一种专门的学问,非平时熟悉就无法应付突发事件。储备和培养兵部尚书一类人才,应当从兵部所属的官员开始。因此应该谨慎地选择所属的官员,多选有智谋有才力通晓军旅之事的,长久的任用他们,不让调到别的部门去。将来边境地区兵备和督抚的人选,都从这些人中调用。再调用各边境地区的人才来充实机关,正如吏部和各省已实行的旧例那样,那么陈述和答覆的情形就能不会互相抵触,并且加重赏罚来鼓励他们。凡边境地区的机关,责任很重大,不宜交给杂职的官和降谪的官去充任。以上这些意见都批覆可行,写成命令。高拱又奏请科举的贡士和进士并用,不要拘泥资格。哪些在部里考察的,大多错综复杂,不完全凭书面材料来决定升降,也不拘人数的多少,被罢黜的一定要告诉他缘故,使大家都能心服。古田瑶贼作乱,任用殷正茂总督两广。说:“这个人虽然贪,却能够完成事情。”贵州抚臣上奏土司安国亨将要叛乱,就命令阮文中去代为巡抚。临行时高拱对他说:“国亨必定不会叛乱,你去,不要刺激他引起事变。”后来事情真的如他所说。由于广东的官吏多贪污渎职,特地请求表彰廉洁能干的知府侯必登,用来勉励其他的人。又说管理马、监方面事务的官吏2,名义上是卿、是使,而实际上将他们看成闲散的编制。这样就损失人才而败坏的事情,渐渐不足为训。学校教育和驿站传递的各个官吏,职务低而俸禄薄,离家路远成为困难,应在当地选拔录用,以照顾他们个人的事情。皇帝下诏都同意这些意见。高拱所经营谋划的,都是这一类的事。
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来投降,总督王崇古接受了他,向朝廷请示,请求封他官职。朝廷中商议时多数人认为不可以,高拱和张居正竭力主张可以这样。于是排除了多数人的意见去向皇帝请示,封把汉那吉官职和接受他进贡的事得以成功。这事已全写在《崇古传》中。提升高拱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尚书、大学士,调建极殿。高拱由于边境渐渐安定,恐怕将士忌惰不认真,又请求皇帝命令边防地区的臣子趁着闲暇,严加整顿,并时常派遣大臣去检阅视察。皇帝都依从了这些意见。辽东捷报传来了,高拱升为柱国、中极殿大学士。
不久考察六科和都察院各道,高拱奏请同都察院一起来做这件事。当时大学士赵贞吉负责都察院,主张稍有不同。给事中韩楫弹劾贞吉有庇私的事情。贞吉怀疑是高拱唆使他这样做,就上书辩白而同时弹劾高拱,高拱也上疏辩驳。皇帝并不看重贞吉,就让他退休回去。
高拱驱逐了贞吉以后,专横得更加显著。尚宝卿刘奋庸上疏背地里指责他,给事中曹大野弹劾他有十件不忠的事,都被贬职外放为地方官。高拱起初持有清白的操行,后来他的门生、亲戚很有由于受贿而闻名的,以致引起许多人的议论。皇帝对高拱的眷顾却始终没有衰减。
开始时高拱任祭酒,张居正任司业,相互友好,高拱很称赞张居正的才干。等到李春芳、陈以勤都离去,高拱担任首辅,张居正并肩追随着他。高拱个性直率而傲慢,同僚殷士儋等人不能承受,唯独张居正能和蔼而没有架子地对待这些人,高拱却没有察觉到。冯保,是一个宦官,性格狡黠,按次序应当升任司礼监。高拱却推荐了陈洪和孟冲,皇帝同意了。冯保因此就怨恨高拱,而后居正和冯保却相互结了深交。六年的春天,皇帝得了病,很重,召集高拱和张居正、高仪接受遗诏后就去世了。起初,皇帝的意思是专门托付给内阁大臣,而宦官却假造了遗诏命令跟冯保共同处理事情。
神宗即位,高拱由于皇帝年纪幼小,想戒止宦官专政,就上条陈奏请废去司礼监的权力,将这些权力交还给内阁。又命给事中雒遒、程文联合上疏抨击冯保,而自己从中草拟旨意将他放逐出去。高拱派人通报给张居正,张居正表面上答应同意这样做,而私下却将这事告诉冯保。冯保向太后申诉。第二天召集群臣进去,宣读太后和皇帝的诏命。高拱以为必定是要放逐冯保,急忙快步进去。等到宣读诏命,确实责备他高拱的罪行而且要将他放逐。高拱伏在地上起不了身,张居正扶着他出去,租了一架骡车送他出了宣武门。张居正于是同高仪请求留住高拱,未获批准。请求让高拱乘驿站的车马回乡,得到了同意。
高拱被斥逐去以后,冯保的心头恨没有平息。又制造了王大臣案件,想连累到高拱,不过接着就停止了。高拱在家闲居几年,死去。张居正请求恢复他的官爵和按照例规来祭葬。自禁中发出的谕旨准予按半礼去葬,祭文中仍要包含着贬词。过了很久以后,朝廷上议论起高拱的功绩。赠太师,谥号文襄,廕给他的长子务观为尚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