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俄国作家格里鲍耶多夫的《聪明误》的详细故事梗概!

又译作《智慧的痛苦》!
2024-12-28 11:34:4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聪明误》主要情节

作者:[俄]亚·格里鲍耶多夫(1794?-1829)
译者: 李锡胤

景背:作者生活在农奴制度下的俄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十二月党人起身反抗。

作者历史:格里鲍耶多夫从小受到最优等的教育,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获得文学副博士和法学副博士学位,后转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一八一七年到外交部任职,结识了普希金等人。1826年因十二月党人牵连入狱,后曾作曲赋诗缅怀他们。1829死于德黑兰任所。

作品历史:《聪明误》写于1822年,成于1823年。由于沙皇政府的禁止,剧本在作者生前未能出版。
当时“聪明”(ум )一词不仅指智慧,而且和进步思想有联系。《聪明误》名为喜剧,实为悲剧。别林斯基把它看作“最高尚、最人道的作品,是有力的反抗:反抗卑鄙龌龊的俄国现实;反抗官僚、贪污犯、淫欲无度的地主老爷;反抗我们的上流社会;反抗无知愚昧、俯首贴耳的奴性等等。”1825年秋,《北方协会》十二月党人传抄《聪明误》并分发各地,作为反对农奴制、反对社会黑暗的宣传品。
《聪明误》是十九世纪俄国戏剧文学走向现实主义的里程碑,它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

内容摘要:

第一幕

情节一:丽莎(女仆)为和莫尔恰林(老爷的秘书,住在老爷家里)偷情的小姐索菲娅把风,为她掩饰私情。
情节二:莫尔恰林在门口被法穆索夫(老爷)撞见,满口胡言,引起法穆索夫疑心。
情节三:索菲娅向法穆索夫讲述梦境:美丽的花草间撞见一位青春的少年,本想和他痛快聊天,法穆索夫出现破坏了气氛,紧接着一大帮人闯进来将两人拆散。
情节四:索菲娅与丽莎谈论三位“良婿候选人”。
1) 斯卡洛茹勃上校:老爷最爱。
Ø “勋章闪闪像银河”。金满箱、银满箱,筵席、舞会,客满座。——丽莎
Ø “除了谈打仗,生来不说一句聪明话。”——索菲娅
2)亚历山大·恰茨基:旧情人
Ø 多情、乐观、伶俐,锋利、善辩、飒爽多才。——丽莎
Ø 心病:爱自由。——丽莎
Ø “舌似剑,唇似簧,整日价骂槐指桑、自诩良才。”——索菲娅
3)莫尔恰林:小姐最爱
Ø “待人真诚,从不骄傲,羞涩、拘谨。”——索菲娅
情节五:恰茨基从远处回来,与索菲娅叙旧。恰茨基热爱祖国,但憎恨祖国的愚昧和落后。他讽刺了当时包括很多亲友在内的莫斯科贵族的生活方式和腐败作风,尤其是对莫尔恰林的批判遭到索菲娅的强烈反感。
“他飞黄腾达我保险,如今哑巴最值钱!”
索菲娅生气后恰茨基向索菲娅赔礼,但语气上依然是锋芒毕露的。
情节六:法穆索夫以父亲的身份急于知道索菲娅的“梦中人”到底是谁。

第二幕

情节一:借法穆索夫的口描述了老莫斯科的腐败、官僚。
情节二:恰茨基拜见法穆索夫,两人聊天。但恰茨基满口都是索菲娅,根本听不进去法穆索夫的任何话。
法穆索夫公开女儿的择偶标准:“我的条件好答应:管理家财要精明,更要紧,谋个差使挂个名,”可恰茨基却说:“秉公服务我高兴,阿谀奉承难遵命!”
情节三:恰茨基与法穆索夫产生意见和观念的分歧——法穆索夫欣赏为取悦女皇而故意跌跤博取女皇一笑的马克辛,而恰茨基觉得时代已经不同,那些还存有此心的人是奴隶成性。
恰茨基:“……自由受尊重……”、“……现在呵,有人旅行求见闻,有的人下乡村……”、“……有的人,认真办事不卖人情……”。
法穆索夫:“……这种人,真该禁止近两京。”
情节四:斯卡洛茹勃上校来访,法穆索夫套近乎。斯卡洛茹勃官运亨通,“手腕”很粗,法穆索夫问她有无娶亲的意思。
法穆索夫跟斯卡洛茹勃闲谈京都风:“父亲做官,儿子光荣;只要有两千农奴带田地,大家抢你当女婿,不管人品怎么低!反过来,尽管你学识满肚皮,自以为了不起,请原谅,乘鸾跨凤且休提,不会有人来理你!这是尊重贵族的古风气。”
恰茨基无法容忍两人的谈话,出言讽刺他们是守旧者,严重阻碍发展。
情节五:莫尔恰林摔下马,索菲娅急得晕倒了。恰茨基施救索菲娅却遭到索菲娅冷言嘲讽。恰茨基怀疑:“昏厥!焦急!愤怒!虚惊!这么强烈的反应,莫非是怀有专一的爱情。”
索菲娅一再掩饰。
情节六:索菲娅想将恋情公之于众,莫尔恰林阻止她:“不,索菲娅小姐,您性子欠沉。”
情节七:莫尔恰林在索菲娅不在的时候向丽莎表白,丽莎拒绝。

第三幕

情节一:恰茨基来找索菲娅。“等她出来,好好盘问:究竟爱斯卡洛茹勃,还是爱莫尔恰林?”
两人发生口角。索菲娅不满意恰茨谁都看不上的态度,转身欲走,恰茨基情绪失控。索菲娅坦言自己爱的人是莫尔恰林。但恰茨基还是不肯相信,继续试探。
情节二:恰茨基与莫尔恰林对话。
莫尔恰林虚荣、无能、毫无己见。公务员这许多年全靠“谨慎、安分”升迁。他很惊讶恰茨基竟然不知道某位著名社会名媛,劝恰茨基“您应该跟她会一会,”好处自然会明白,“她那里有肥美的机会。”
莫尔恰林丑态百出,对白丁官员吹捧有加,认为其文采出众。恰茨基觉得索菲娅爱上莫尔恰林是一种对自己的嘲笑。
“爱这样的灵魂!这样的头脑!……她对我莫大的嘲笑!”
情节三:索菲娅家里召开舞会,社会各界名流到场。
① 恰茨基遇见老朋友普拉顿和娜塔莉亚夫妇。普拉顿已经忘记了自己当年的理想,他结了婚,住在城市里,是一个莫斯科寓公。恰茨基问他:“从前的愿望还记得起吗?”面对物是人非,恰茨基对老朋友说:“……上帝保佑你,短短的时期,你换了个脾气。记得是去年年底,我在部队遇见你,那时你一早就爬起,跨着快马到处骑,彻骨寒风全不放在眼里!”普拉顿只有叹息:“唉,兄弟,那种生活真福气。”
② 某公爵携夫人和六个满口法语的时髦公爵小姐谈天。老迈的公爵夫人本意邀请未婚配的恰茨基参加周四的晚会,但闻得恰茨还没有功名且身无分文,便立刻打消了主意。
③ 恰茨基遇见形形色色的上流人物。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不屑和厌恶,遭到上流的厌恶。
④ 莫尔恰林左右逢源,溜须拍马,颇得贵族的欢心。而恰茨基对索菲娅恶语讽刺莫尔恰林。
⑤ 索菲娅不满恰茨基对自己的爱人莫尔恰林的讽刺,“恰茨基真可恨,刺伤了我的心!他骄傲,他嫉妒,他怨恨,他毒辣,他专会奚落人。”于是索菲娅对陌生人传播谣言说恰茨基“有点那个”。
⑥ 恰茨基“神经病”、“发疯了”迅速传遍了整个舞会。大家都在议论,很多人添油加醋,落井下石,人们纷纷议论恰茨基及与其一道的“疯人疯事”(进步阶层)。
⑦ 恰茨基与索菲娅诉说国人崇洋媚外的痛心,却不知道此时他已经众叛亲离。

第四幕

情节一:晚会结束,众人离去。恰茨基遇到滔滔不绝的列毕季洛夫,一直在谈论自己的“秘密社团”——汪达尔人。他们其实是一群良莠不齐、沽名钓誉的无耻之徒。列毕季洛夫其实是一个求官无门、嫉妒心切、吃不到枣反说枣酸的人。
情节二:恰茨基闻知大家对自己的中伤,心中不忿。“恶毒的是嘴巴,还是灵魂?这出自谁的好心?蠢材们一听就信,转身又言传他人,老年人辞气振振,于是就成了公论!故国如此……唉!这一次,冷却了我炊烟之思!”但恰茨基还对索菲娅存有希望,认为“她不至于对我捏造”。
情节三:莫尔恰林对丽莎说自己只是假意逢迎索菲娅,他说他父亲临死前对他说:“见任何人,尽量讨好——房屋的主人,机关的领导,还有拭衣服的阿毛,门房,仆役——概攀知交,见了巴儿狗,也得摸顺毛。”索菲娅从楼上听见了一切,躲在柱子后面的恰茨基也听见了一切。
愤怒的索菲娅把莫尔恰林赶了出去。
经历了背叛的索菲娅觉得恰茨基一片真情,“黑夜里看穿了真情”。正待再续前缘,法穆索夫带人撞破,说破了谣言始于索菲娅这件事。恰茨基对索菲娅彻底失望了,他也对故国彻底失望了——
“傻子!这番辛苦端的为谁!不远千里,匆忙赶来,满以为人儿相见,话儿投机,心儿相爱;谁知道真挚的希望,热情的赞美,都付诸茫茫东流水!你,天呀!选中了什么人?想起来,真教人不敢信!为什么还叫我猜疑不定?为什么不干脆说明:过去的心思,你早就一笔勾销?你抛却从前的海誓山盟!而我无论在天涯海角,无论对歌声舞影,终难忘你我的感情,它是我的呼吸,我的生命。如果早说:你讨厌我的来到,我的言语,我的行动,我的面貌——我也会斩钉截铁,各不相扰;而且在永别之前,也不会百计千方,弄个分晓。(嘲笑地)冷静后你不妨与他重归于好。‘痴心女子负心汉’这是古道,又何必为此烦恼?想一想夜里当丈夫,白天差遣跑街道,莫斯科,这种如意郎君看作宝。好……咱们从此再见了!还有您,老仁翁,奔走钻营官瘾浓,祝您长蒙在幸福的鼓中。当女婿我自怨福薄命穷;自有人能干练达,听话服从,配得上老泰山义水仁风,来消受这乘鸾跨凤。我此刻恍然梦醒,眼前的一切格外分明;恨不得向女儿和父亲,向这无耻的假“情人”——向全世界发泄我这孤愤。这样的人!这样的社会!到处是排挤!咒诅!迫害!恋爱的骗子,交恶的老手,搬弄是非的天才!聪明的吊儿郎当,愚蠢的也耍无赖;老太婆,老头子,无独成对,整日价流言蜚语,把棺材边上的日子捱。刚才说我发神经,我相信:谁若与你们盘桓只时片辰,而仍然是清醒的头脑,纯洁的良心——那他一定入火不侵,如水不沉!离开了,莫斯科!从此后,再不会旧地重来。我将走遍四海,找一个安慰的所在!马车!来呀!马车!”
情节四:第四幕以及全剧以法穆索夫独白剧终。法穆索夫:
“嘿,你们还不相信?我敢十分肯定:他就是神经病!你听他满嘴喷粪,阿谀之徒!把莫斯科骂得血淋淋!女儿呀!你真要把我断送掉!我的老命运竟这么糟糕?唉,若是让玛丽亚太太知道,又叫我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