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全文翻译

2024-12-28 17:10:2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天气比不上利于作战的地形,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们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的内城,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并且攻打却不能够胜利。包围并且攻打一定是有适宜作战的天气,但却没有胜利,这就是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盾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食也不是不多:但守城的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封锁境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锐利的兵器。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少到极点时,亲戚也会叛离;帮助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优势去攻打连亲戚都会背叛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打仗,如果进行战争,就必定会胜利。”

回答2:

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http://baike.baidu.com/view/34159.htm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4159.htm

回答3: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时机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那样小的)内城,方圆七里(那样小的)的外城,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得胜利。(敌人既然来)围着攻打它,必然是取得了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又比如另一守城者)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的)兵器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抛弃城池离开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凭借划定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巩固国防不能凭借山川河流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凭借(兵器盔甲的锐利)。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君主获得的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没有得到民心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获得的帮助少到极点,(连)族内族外亲属都会背叛他;获得的帮助多到极点,天下人都会服从他。凭借天下的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族人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得到民心的君主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会胜利。”

1.天时、地利、人和:《荀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所指的“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 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团结。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则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2.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3.三里之城:周围三里的城。
  4.环:围。
  5.夫:发语词。
  6.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7.者……也:是因为(表原因)。
  8.不如;比不上。
  9.也:判断句的标志。
  10.城:城墙。
  11.池:护城河。
  12.兵:武器。
  13.革:铠甲,盔甲。
  14.坚:坚固。
  15.利:锐利。
  16.米粟:粮食。
  17.委:抛弃。
  18.去:离开。
  19.故:所以。
  20.域:限制。
  21.以:用,凭借。
  22.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23.固国:巩固国防;使国防巩固(使动用法)。
  24.溪:河。
  25.险:险峻。
  26.威:建立威信。
  27.寡:少。
  28.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王。
  29.失道者:施行暴政的君王。
  30.畔:同“叛”,背叛。 
  31.之至:达到极点。 
  32.顺:服从。
  33.以:凭借,用。
  34.“故君子”二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35.必:一定,肯定。
  3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37.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38.委而去之:委,抛弃。去,离开。

回答4: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天时、地利、人和:《荀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所指的“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 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团结。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则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2.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3.三里之城:周围三里的城。
  4.环:围。
  5.夫:发语词。
  6.然而:但是仍然。
  7.者……也:是因为(表原因)。
  8.不如;比不上。
  9.也:判断句的标志。
  10.城:城墙。
  11.池:护城河。
  12.兵:武器。
  13.革:铠甲,盔甲。
  14.坚:坚固。
  15.利:锐利。
  16.米粟:粮食。
  17.委:抛弃。
  18.去:离开。
  19.故:所以。
  20.域:限制。
  21.以:用。
  22.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23.固国:巩固国防;使国防巩固(使动用法)。
  24.溪:河。
  25.险:险峻。
  26.威:建立威信。
  27.寡:少。
  28.得道者:施行仁政的人。
  29.失道者:施行暴政的人。
  31.畔:同“叛”,背叛。 
  32.之至:达到极点。 
  33.顺:服从。
  34.以:凭借。
  35.“故君子”二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36.必:一定,肯定。
  3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38.亲戚:古代之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39.委而去之:委,抛弃。去,离开。
编辑本段
翻译全文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攻打它却不能取胜。能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条件了,但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适宜的作战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铠甲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离开,这是因为有利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 
  所以说:“限制民众不用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在建立威信于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和盔甲的厚实。施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亲属都要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人都服从他。用天下人所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要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打仗,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 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 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不是并重,最重要的是人和。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 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 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 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 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 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 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重要的财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