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的一些疑问,请专业人士解答,大家探讨……

2024-12-28 16:56:03
推荐回答(6个)
回答1:

(1)佛教僧人:求心静'(远离诱惑)...(遵守戒律)…执著放下~心就渐渐清了…
佛教居士: 还是要远离诱惑~俗事不能管太多~(把家人照顾好之后)~ 一有时间就多读经’打坐…
(2)入世的宗教:要多磨鍊自己~(从中悟道)~不逃避迎面而来的问题~~(但是不可人为的找苦吃)...比如:主动的要求帮忙做家事~并不算是人为的找苦吃..(符合宇宙的"善")...(有些法门 可以 一世成佛)...
(意见相左之处~请多包涵)…
去寻找一世成佛的宗教吧! 祝福您!

回答2:

我学佛有一段时间了,感觉佛学博大精深。相见恨晚啊!建议你看金刚经和维摩诘所说经。慢慢看,非常好的。学佛是大丈夫所行之事,珍重

回答3:

原来佛教唯有“寂灭”法门,其他一切行为思路都是为了寂灭服务。感悟人生,不是某种生活方式决定的,不需要特别的姿势和环境。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人生。。。穷人有穷人的人生。不论何种人生,凡是能从中悟出符合一众利益的都将被众人赞叹(除非他不明白),与经历的多少、感悟的多少无关,并非以多者为胜出。经历多,可能油了,变世故圆滑,精于处世之道,他的感悟首先也是局限于他的生活,如同和尚的感悟首先局限于出家的生活,同样都要在这种感悟上再提高一个层次,所以二者经历不同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那么,为什么要出家呢?事实上出家只是用于修行寂灭法门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说学习方式。诸多大师聚在一起有利于教和学,就象学校要有校规,过去规定不许学生交女朋友一样,然而在家里自学就不受这些限制了,但电大的作业还是要完成的。完成作业的标准是寂灭与否,除非他学的不是佛教专业。
不出家的修行大部分时间用来处理俗务了,除了摆平这些事,还要参悟佛理佛法,学业的进步一般来说可能不如出家的快。但现在讲求实用,如果能将领悟的正道理正确应用于俗事的处理,那么又有利于学习。所以僧俗二方式各有所长。
另外,既然是关于佛教,那么不是天马行空随意感悟,应是遵照佛陀指示过的方法(戒行)来参悟佛陀指示过的道(哲理),至于悟的道可能反过来与成法有了矛盾,这通常引起争议,是依法还是依悟(义),虽然有言依义不依法,但是义不是义、是法还是义,仍然是智者见智的。在佛教,诸多感悟只要能契合佛陀所说,其实都称之为参悟,如果不合拍,那就是感悟本身是错的或者对佛所说的理解错了。否则就修到别的教去了。

回答4:

佛教科学论 索达吉堪布著

http://hi.baidu.com/%C4%BE%D2%EF/blog/item/bd9f7230d65e5c9ea8018e4e.html 共有七篇。

http://hi.baidu.com/%C4%BE%D2%EF/blog/item/0484fadd9ede98325882dd2c.html
网络上的佛教资源 供你学习。有四位法师的讲经网站

你的问题法师在讲经的时候都有详细的讲解。

看经书是一定的,佛陀是老师。
般若文海http://boruo.goodweb.cn/ 佛经在线阅读 有多家注释。

修学佛法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学以致用。 依教奉行 佛陀所讲的功德利益就会现前。

佛陀不仅有对人生的领悟,主要是为了引导众生如何修证成佛。

出家人就是为了这个而出家的。

南无阿弥陀佛

回答5:

佛法的目的是证悟每人本来具足<不生不灭的自性>,而不是执着在身体或意识对人生的所谓领悟上.因为对人生领悟的在丰富,也只是我们的心对生活的种种分别.这种所谓的分别心的领悟只会加重自身的烦劳而已.有个笑话,一个医生和一个生理学家一起吃饭,一个魔鬼身材的女人从他们身边走过去.生理学家看得目不转睛.医生就说,有啥看的啊.不就是百分之七十的水分加百分之三十的固态物质嘛.生理学家就说,可是你看人家那水分的张力一点暇疵也没有,还有你看她下面的固态物质好修长.所以,以生活中很多的经历或体悟解脱不了生命的烦劳,只会越是分别越是烦恼.如此缠缚.永远没有解脱的时候了.佛法是以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次第而修达到证悟的目的.修行人以熄灭内心的分别,种种贪.恨,痴妄心.通俗点说就是以一颗平等心,清净心做一切的事情.做了之后,内心又 没一丝一毫的挂碍.清净净,明灿灿.做而不做而常做.就象大雁飞过长空没有丝毫痕迹.做一切事不执着.才能熄灭一切烦恼,有所悟.建议去百度收下<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回答6:

法门四万八千,法非定法,修行方式当然也就各有千秋
出不了家,在家也能修,现在已是末法了,善知识不好找,多读经书,是最不错的选择了,推荐多读《楞严经》《圆觉经》《金刚经》《楞伽经》《法华经》《华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