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艺术地表现了作者如下思想:
a.大一统思想,并且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
b.德政思想。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如他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c.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他说:“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其中的傅说、吕望、宁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离骚》全诗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其内容,讲义所论甚详, 可参照《离骚》原诗去读。这里要提及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感问题。在《离骚》中,屈原表现了对楚国炽烈的爱,他至死也不愿离开楚国。诗的后半部分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他这种心情。面对楚王的昏庸和群小的谗毁,在是否继续留在楚国问题上,他也有所犹豫,他曾先问灵氛,灵氛说:"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只要双方都美,就必然配合,良臣必然会遇上明君。天下这么大,难道只有楚国有美女吗?难道非得辅佐楚王吗?劝他"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努力到远方去吧,不要有所犹豫,哪有追求美好才能的人会放过你呢?"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天涯何处无芳草呢,天下哪里没有明君呢?你为什么总是怀念你的故国呢?"灵氛劝他离开楚国。于是他再问巫咸,巫咸亦劝他"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蒦之所同"--努力上下求索吧,寻找和你政治主张相同的人。与灵氛的意见相同。听了灵氛巫咸的话,坚定了屈原离开楚国的决心,他也真个想"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趁着自己正当美盛的时候,去周游天地四方,寻求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贤君。于是,他在宏壮的仪仗中升腾太空远行了。可是,当他"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升上光明的天空时,一下子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他马上便不能自持了:"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他的御马人和马都悲伤地怀念故乡,蜷(quan)局着不肯前行了。终于他又回来了。最后选择了以死报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然没有能够和我共同实行美政的人,我还是追随彭咸投水自尽吧。选择了以死殉国道路。
其实,在屈原生活的战国时期,盛行“士为知己者死”,无数士人周游各国,寻找可以施展自己抱负的君主,合则留,不合则去,不少人更是朝秦暮楚。屈原却把自己满腔热忱和旷世才华都倾注到了楚国,甚至在无望救国时,为楚国赴死。因此,后人称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爱国有其特点的:他既是“恐皇舆之败绩”,为楚国的,又是“夫唯灵修之故也”, 为楚君的,同时也是“哀民生之多艰”,有对普通人痛苦的同情。即是君、国、民三位一体的。尤其是他“将尽忠楚国和楚王当成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6]”,表现了历史的局限性。
离骚表达思想: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离骚主要内容:
《离骚》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屈原写的文章,是抒发他心情的散文诗~是浪漫主义的始祖!《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代表作,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表达了不屈不挠,心中的不满,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