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两个都差不多唉……那个……“教育部却”的“却”用得不太对……
从个人角度来讲: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人要珍惜生命,不能因为某些不积极的想法自我摧残,所以,人要珍惜生命。
但从国家,乃至社会角度来讲:你见义勇为是好事!但是,如果你没有能力救别人,却贸然去救,会将后果达到最恶劣的状态。所以,救人之前先想想你又没有能力去救。
总结:二者并不矛盾,但让一个中学生,一个并无救人能力的青少年而言,这种想法是不可行的。
反正我是很反对这种想法……我觉得教育部很白痴……我是初三学生,由个人而言,我很讨厌教育局……额……中国教育其实很死,很白痴,很让人无语……整个中国的政治其实也很让人无奈……说跑题了……不好意思……仅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舍生取义是孟子提出的伦理学命题。意即为了维护正义宁愿牺牲生命。
"见义勇为"谓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语本《论语·为政》:"见义 不为,无勇也。"
《中学生守则》,就像一个聪明的老师正在手把手教你做事:路该这么走,书该怎么读...
为了正义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是学校想传授给学生的良好思想.
鱼我所欲也
一、基础训练
1.本文选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是 家 家,他的政治主张是 ,
他认为人性 .
2.为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死亦我所恶________ (2)一箪食,一豆羹________
(3)蹴尔而与之________
3.解释加粗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
(4)贤者能勿丧耳________
(5)乞人不屑也________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
(7)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________
(9)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
(10)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5.翻译下列句子。
(1)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6)非法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简答: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④“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7.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
②生,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 。
③呼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
8.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9.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
1.孟子文章语言犀利,论辩性极强,设喻举例皆从身边事人手。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因手指弯曲不如别人,四处求医,由之引出下面的论述。请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翻译这一论述。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所看到的标点都是后人所加。有人将课文的第一句作如下断句标点,与课文比哪一种断句标点更好?说说理由。
有人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课文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请你举出一个”舍生取义”的典型事例.
4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两条孟子为我们留下的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答案
1.仁政 本善
2.(1)wù (2)dān ɡēnɡ (3)cù
3.(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3)假如,假使。(4)不丢掉。(5)因轻视而不肯接受。(6)通“辨”,辨别。
(7)有什么益处。(8)侍奉。(9)停止,放弃。(10)天性,天良。
4.①“乡”通“向”;从前。②“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③“辩”通“辨”;辨别。④“辟”通“避”;躲避。
5.(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2)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3)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6.①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③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④“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7.①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②舍生而取义者也③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8.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
9.略(可赞成,可分析其局限性,也可结合时代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手指 (弯曲)不如别人,便知道讨厌它,思想不如别人,却不知道讨厌它,这就是所谓的不明事理。
鱼我所欲也
一、基础训练
1.本文选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是 家 家,他的政治主张是 ,
他认为人性 .
2.为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死亦我所恶________ (2)一箪食,一豆羹________
(3)蹴尔而与之________
3.解释加粗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
(4)贤者能勿丧耳________
(5)乞人不屑也________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
(7)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________
(9)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
(10)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5.翻译下列句子。
(1)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6)非法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简答: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④“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7.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
②生,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 。
③呼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
8.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9.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
1.孟子文章语言犀利,论辩性极强,设喻举例皆从身边事人手。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因手指弯曲不如别人,四处求医,由之引出下面的论述。请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翻译这一论述。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所看到的标点都是后人所加。有人将课文的第一句作如下断句标点,与课文比哪一种断句标点更好?说说理由。
有人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课文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请你举出一个”舍生取义”的典型事例.
4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两条孟子为我们留下的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答案
1.仁政 本善
2.(1)wù (2)dān ɡēnɡ (3)cù
3.(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3)假如,假使。(4)不丢掉。(5)因轻视而不肯接受。(6)通“辨”,辨别。
(7)有什么益处。(8)侍奉。(9)停止,放弃。(10)天性,天良。
4.①“乡”通“向”;从前。②“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③“辩”通“辨”;辨别。④“辟”通“避”;躲避。
5.(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2)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3)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6.①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③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④“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7.①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②舍生而取义者也③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8.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
9.略(可赞成,可分析其局限性,也可结合时代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手指 (弯曲)不如别人,便知道讨厌它,思想不如别人,却不知道讨厌它,这就是所谓的不明事理。
鱼我所欲也
一、基础训练
1.本文选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是 家 家,他的政治主张是 ,
他认为人性 .
2.为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死亦我所恶________ (2)一箪食,一豆羹________
(3)蹴尔而与之________
3.解释加粗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
(4)贤者能勿丧耳________
(5)乞人不屑也________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
(7)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________
(9)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
(10)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5.翻译下列句子。
(1)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6)非法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简答: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④“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7.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
②生,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 。
③呼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
8.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9.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
1.孟子文章语言犀利,论辩性极强,设喻举例皆从身边事人手。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因手指弯曲不如别人,四处求医,由之引出下面的论述。请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翻译这一论述。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所看到的标点都是后人所加。有人将课文的第一句作如下断句标点,与课文比哪一种断句标点更好?说说理由。
有人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课文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请你举出一个”舍生取义”的典型事例.
4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两条孟子为我们留下的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答案
1.仁政 本善
2.(1)wù (2)dān ɡēnɡ (3)cù
3.(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3)假如,假使。(4)不丢掉。(5)因轻视而不肯接受。(6)通“辨”,辨别。
(7)有什么益处。(8)侍奉。(9)停止,放弃。(10)天性,天良。
4.①“乡”通“向”;从前。②“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③“辩”通“辨”;辨别。④“辟”通“避”;躲避。
5.(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2)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3)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6.①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③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④“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7.①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②舍生而取义者也③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8.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
9.略(可赞成,可分析其局限性,也可结合时代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手指 (弯曲)不如别人,便知道讨厌它,思想不如别人,却不知道讨厌它,这就是所谓的不明事理。
见义勇为,勇于斗争。是好的想法,不过不可冒险,不然不但救不了别人,反而会火上浇油,越帮越忙。
现在提倡学生见义巧为,而不是见义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