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关羽;痛失荆州;败走麦城个中原因;思索探究;深刻教训;吸取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抗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谁是镇守荆州的上将呢?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中作了回答。刘备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诸葛亮希望“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并希望关羽“勉之”。本回下文继续交代:关羽更不推辞,慨然领诺。关羽双手接孔明交割的印绶。孔明擎着印曰:“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云长曰:“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关羽说的个“死”字,也是与第七十六回《关云长败走麦城》作了“隔年撒种”式的照应。接下来孔明再次重申了自己在“隆中对”中早订下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取胜方略。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哪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关羽依仗自己与刘备、张飞是桃园兄弟,既敢违令在华容道放了曹操(实际享有免受军法惩治的特权),又敢在驻守荆州的行动中违背孔明反复叮嘱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方针(将孔明的叮嘱当耳旁风)。所谓“当铭肺腑”只是敷衍之词。
下面分析关羽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的个中原因,并作相关分析:
第一、违背孔明“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取胜方针
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中,有孙权派诸葛瑾到荆州向关羽提亲的情节,孙权之子欲娶关羽之女为妻。若孙权与关羽结成秦晋之好,吴蜀就可以仍联手共拒曹操了。刘备从到东吴招亲,娶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为妻中得到了很多政治上的好处,难道关羽不应当效法刘备吗?但是关羽勃然大怒,声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也记下此事:“权尝为其子求昏于羽,羽骂其使,不许昏;权由是怒。”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就将本来应该为友的东吴一方推向了敌方曹操。东吴商议取荆州之策:让屯兵于襄阳樊城的曹仁从旱路先起兵取荆州,关羽必掣荆州之兵取樊城,孙权遣一将(即吕蒙)暗取荆州。东吴的如意算盘是:利用曹操调虎离山,自己则独占老虎离开了的虎穴。曹操果然遣满庞往樊城助曹仁,袭击荆州,一面驰檄东吴,令领兵水路接应(实际也是中了东吴的计)。关羽这只“虎”果然被调离荆州,乖乖地钻进了东吴设置的烟筒。东吴吕蒙趁荆州空虚而入,大获全胜。
孔明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取胜方略是符合当时政治斗争的客观实际的,是符合唯物主义的正确意见的;而关羽两面出击,逼友为敌的做法是违背当时政治斗争的客观实际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偏见。关羽实际上是被自己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所害。可以说,孔明具有政治家的眼光,能够高瞻远瞩,预知未来;而关羽只是一个毫无政治家眼光、目光短浅、头脑简单的武夫。
自然,关羽所生活的时代,还没有马列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是辩证唯物论者和历史唯物论者,决不苛求象关羽这样的古人。但是,诸葛亮与关羽是同时代人,诸葛亮却比关羽实事求是多了。说明古人也有是否实事求是的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过:“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还说过与上段话内容相近似的话:“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邓小平还说过:“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诸葛亮懂得“抗曹联吴保荆州”的性质,懂得“抗曹”与“联吴”的关联,诸葛亮的思想与“保守荆州”的客观实际相符合;如果让诸葛亮守荆州,或者关羽按照诸葛亮的“抗曹联吴”的方针守荆州,荆州定可保守;而关羽对诸葛亮“抗曹联吴”的方针阳奉阴违,没有真正了解“抗曹联吴保荆州”的性质。不懂得“抗曹”与“联吴”的关联,关羽的思想与“保守荆州”的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结果是理所当然地痛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糊里糊涂地掉了脑袋。
第二、“骄令智昏”是关羽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的要害
当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斩首后,回末附两首赞诗。其中的“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等句,显然都是溢美之词。的确,“骄令智昏”就使关羽的形象失色不少。
关羽是人而不是神,关羽也犯常人易犯的错误:“骄令智昏”。“骄令智昏”的确是关羽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的要害。
《孙膑兵法·将败篇》说:“将败:……二日骄,……多败者多失。”意思是说:“将帅品质上的缺陷,……第二是骄横,……将帅品质上的缺陷越大,失败的可能越大。”
关羽在温酒斩华雄时还只是当时任县令的刘备手下的马弓手,自从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关羽的骄矜日益增长,最后发展到骄令智昏的田地,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骄”字害了关羽。关羽自从军任将以来,常将“视死如归”作为口头禅加以炫耀。岂不知兵书《尉缭子》早就说过:“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授袍而鼓忘其身。”意思是:“将帅奉命出征的时候,就忘掉了自己的家庭;带领军队到达战场的时候,就忘掉了自己的亲属;临阵指挥的时候,就忘掉了自己的安危。”不独关羽一个人认识到“牺牲是军人的天职”,所有的兵将也都有这样的认识,难道华雄、颜良、文丑、五关上的六将、古城追击的蔡阳等等兵将能够例外吗?
关羽常常自诩自夸:“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等,旁人的钦佩称赞更助长了关羽的骄矜。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后,曹操极力主张“得功者赏”,并背着袁术,“暗使人赍牛酒抚慰”,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雄,酒尚温时斩华雄。”古人曾有篇言语,单道刘、关、张三战吕布:“……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马蹄到处鬼神嚎,目前一怒应流血。……”当然,以上所摘引的两处赞诗虽然是后人或者是古人所写,或者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独自创写,但也多少反映了关羽时代的旁人对关羽神武的钦佩赞美之情。
关羽动不动就说:“岂忧江东群鼠乎!”《资治通鉴》有如下记载:“逊(陆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这段话指出了“始有大功”为“意骄志逸”的原因,“意骄志逸’为“始有大功”的结果。《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中也有陆逊的一段话:“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惟将军(指吕蒙)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孙权、吕蒙接受了陆逊的建议。吕蒙佯托病不起,上书辞职,孙权即日拜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代吕蒙守陆口。关羽的骄矜更上层楼,关羽认为“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陆逊为了让关羽“骄上加骄”,致书给关羽,书中己方极其卑谨,却对关羽极其称赞。并致贺礼给关羽,达到了“以骄其心”的目的,令沿江守吏不能再在烽火台举火,因为关羽“无复有忧江东之意了”。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中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关羽只从单方面看到自己有万夫不挡之勇而今东吴屈服在自己膝下(实际上是假相),而看不到东吴陆逊这个无名小辈的计策的厉害,为什么只看单方面不看各方面呢?这就是“骄令智昏”在作怪,骄矜上升到极端,智慧就只能下降到极端了。关羽的骄矜还表现在看不起黄忠,认为黄忠不够格成为“五虎上将”之一员。关羽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甚至连“五虎上将”的印绶都不肯接受,经费诗一番劝解,才认识到“某之不明”,才拜受印绶。这说明关羽尚能在自己营垒内的大道理面前收敛自己的骄矜。
但是,当“人言荆州,已被吕蒙袭了”的消息传来之时,关羽义子关平却说:“此必讹言也。军士再言者斩之。”这说明关羽一方的主将们都对东吴的行动一无所知,持“不承认主义”。当关平、廖化二人奋力死战,夺路而走,回到大寨,来见关羽曰:“多有人言荆州已被吕蒙袭了”,只看单方面不看多方面的关羽仍然在做美梦,关羽喝曰:“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关羽对痛失荆州仍然采取“不承认主义”。关羽是盲目自信,闭目塞听的典型。直到流星马、探马和催粮人从荆州而回,报说:“荆州已被吕蒙所夺,家眷被陷”、“公安傅士仁往南郡,杀了使命,招糜芳都降东吴去了。”关羽才从“平安无事”的美梦中惊醒,顿时感到天塌地陷,怒气冲塞,疮口进裂,昏绝于地。英雄末路,败走麦城,人头落地,是关羽“骄令智昏”的结果。
[唐]余知古撰写的《渚宫旧事》记载有以下史实:“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追兵围城,羽伪降,立旗城上,象人形,因遁。众皆委羽而降。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羽及子平皆获,斩于临沮。”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作了如下描写:少时,马忠簇拥关羽至前,孙权说:“孤久慕将军盛德,欲结秦晋之好,何相弃耶?公平昔自以为天下无敌,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将军今日还服孙权否?”关羽不但不服孙权,临死之前还咬着牙巴骨讲狠;不但不认真总结自己“骄令智昏”的深刻教训,而且还用“误中奸计”四字搪塞。关公厉声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试问关羽:你为什么不能用锦囊妙计将孙权逮住呢?称胜利者孙权为“鼠辈”,是不是三国古时的“精神胜利法”呢?
骄令智昏的结果就是主观,就是空想,就是失败。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过:“我们反对主观地看问题。说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不根据和不符合于客观事实,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败,故须反对它。”
东吴民间有“生子当如生仲谋”的民谣,可见老百姓对孙权的评价决不会比对关羽的评价差。
第三、关羽营垒四面楚歌,众叛亲离,是关羽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的内因之一
关羽一贯治军严谨,但缺乏灵活性。诸葛亮尚能攻心为上,七擒七纵,亦能赦免关羽私放曹操的死罪,但关羽对部将一味地严上加严。[唐]余知古在《渚宫旧事》中有如下记载:“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烧军器,羽以责芳。又羽出军后,芳与士仁共给军资,不能相继,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不安,至是遂降。”关羽不但不知敌人之心,也不知下属之心,关羽完全不懂心战。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对以上史实作了相应的“演义”。使者曰:“关公军中缺粮,特来南郡、公安二处取白米十万石,今二将军星夜解去军前交割。如迟立斩。”糜芳大惊,回过头来对傅士仁说:“今荆州已被东吴所取,此粮怎得过去?”傅士仁厉声回答道:“不必多疑!”于是拔出剑来在堂上斩了来使。糜芳大惊说:“公如何斩之?”傅士仁回答说:“关公此意,正要斩我二人。我等安可束手受死?公今不早降东吴,必被关公所杀。”
关羽下令“如迟立斩”。军粮从荆州过不去了,与其被关羽斩首,不如投降东吴。关羽的部将糜芳、傅士仁被逼无奈,只好将公安和南郡献给了东吴。无论是失了荆州,还是部将糜芳、傅士仁献了公安和南郡,关羽都是采取“不承认主义”,一律不予承认。
关羽不听王甫将赵累代潘浚协助糜芳、傅士仁总督荆州的正确意见,刚愎自用的关羽直到败走麦城之时才对王甫说:“吾悔昔日不用公言!”幡然悔悟,为时已晚。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对“众皆委羽而降”进行了“演义”。吕蒙亲自送使者出城,使者回见关羽说:“荆州城中,君侯宝眷并诸将家属,俱各无恙,供给不缺。”关羽大怒说:“此奸贼之计也!我生不能杀此贼,死必杀之,以雪吾恨!”在此处关羽的“死必杀之”与后面出现的“关羽被斩首以后灵魂附在吕蒙体上,关羽灵魂借吕蒙之口痛骂孙权以后,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等情节作了照应。第七十六回继续描述:使者将书信传送给各将,各将欣喜,皆无战心。蒋钦、丁奉、徐盛的三路军马将关羽围在核心。关羽的手下将士,渐渐消疏,杀到黄昏的时候,关羽遥望四面山上,都是荆州士兵,呼兄唤弟,觅子寻爷,喊声不绝。军心尽变,皆应声而去,关羽止喝不住,部从只有三百余人。到从麦城走上通西川的小路时,只剩下十几个人了。王甫规劝关羽“不可走小路,可走大路”,关羽执意不从,刚愎自用地说:“虽有埋伏,吾何惧哉!”最后,长钩套素,一齐并举,先将关羽坐下马绊倒,然后关羽翻身落马被擒。
我们不烦将关羽手下的荆州兵将“军心尽变”的场面与项羽的“四面楚歌”的场面作一对照。《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一个项羽,一个关羽,最后都陷于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何其相似乃尔!一个项羽,一个关羽,都不懂政治,不懂政策、策略,都想光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克敌制胜,但最后或拔剑自吻于乌江,或被斩首于临沮,英雄末路,又何其相似乃尔。
所以说,关羽营垒四面楚歌,众叛亲离,是关羽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的内因之一。
第四、东吴孙权、吕蒙、陆逊夺取荆州谋略的高妙,是关羽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的外因之一
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于禁时本来军事形势对关羽非常有利,也就是说,关羽当时处于优势。
《三国志·魏志·于禁传》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曹操)……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即关羽水淹七军)。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邓小平说过:“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东吴孙权、吕蒙、陆逊等就采取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取胜策略,最后取得了夺取荆州的胜利。
下面先摘录[唐]余知古《渚宫旧事》中所记载的有关史实:
“关羽建安十九年以刘备命镇江陵。廿四年,羽围曹仁于樊,曹操遣于禁救之。羽生虏禁等步骑三万进江陵,唯城未拔。
时吕蒙在陆口。初,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及南郡。蒙上书于权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因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羽可擒也。’权从之,羽果撤兵赴樊。
蒙至浔阳,伏其精兵于(舟冓)辘中。使白衣人摇橹,作商贾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缚之。故羽不闻知,送到南郡。时将军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说之。仁得翻书,流涕而降。蒙遂将仁至南郡。太守糜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
将以上史实与《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的“演义”情节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东吴孙权、吕蒙、陆逊等的致胜策略如下:
其一,吕蒙佯装生病辞职,代之以无名儒生陆逊为将.陆逊致书致贺礼给关羽,自己一方非常卑谨,以骄关羽之心,使关羽不再忧虑东吴。不但抓住了关羽的弱点,而且给关羽“骄矜”的弱点“火上浇油”,实际上是东吴牵着关羽的鼻子走,关羽在自己的盲目骄矜之心得到最大的满足之时,成了东吴手下的败将。
其二,东吴一方军纪严密,对荆州百姓秋毫无犯。深得荆州民心。[唐]余知古《渚宫旧事》记载如下史实:“吕蒙入据江陵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蒙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蒙曰:‘官铠虽公家器,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
羽还,在道路,遣人与蒙相闻,辄厚遇其使,周旋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间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士无斗心。”
吕蒙连取民间箬笠盖了公家的铠甲,恐雨淋湿了铠甲,并非私用的同乡人士兵,也枭首示众,三军震肃。“泣葬”,就是借此人之首级执行军纪,只是感情上同情而已。用衣粮、医药安抚荆州百姓,真正做到了秋毫无犯,道不拾遗。使荆州的老百姓、将士及家属感到东吴治理荆州比关羽强。纪律如铁的东吴军队既获得了荆州百姓之心,又动摇了关羽将士的军心。东吴孙权、吕蒙、陆逊等不但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上取得了全胜。
其三,东吴孙权、吕蒙、陆逊等善于分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决不搞四面出击。当东吴军队夺取了荆州之后,立即将被关羽捕获囚禁在荆州的曹操一方的将领于禁放回曹营,暂时化解了吴、魏之间的对抗情绪。当关羽拒绝与孙权结秦晋之好以后,虽然深知曹操遣使来令东吴兴兵吞蜀,是嫁祸于吴,但仍遣使去许都见操,操发付使者先回,一面商议动兵,一面驰檄东吴,令领兵水路接应,以取荆州。东吴并不把魏蜀看成铁板一块。而是对魏蜀进行分化瓦解,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打击主要敌人,进而各个击破。
其四,东吴孙权、吕蒙、陆逊等善于让曹操出面调虎离山,自己避实就虚,钻两个敌人相斗形成的空子,也可以说是让鹬蚌相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综上述四点,可以得出结论:东吴孙权、吕蒙、陆逊夺取荆州谋略的高妙,是关羽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的外因之一。
第五、与关羽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相联系的关羽文化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中对关羽显灵进行了相应的“演义”。荆门州当阳县玉泉山老僧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间空中有人大呼:“还我头来!”普净往空中看,见关羽幽灵出现在空中,按落云头,至玉泉山顶。普净对关羽的幽灵说:“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羽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关羽的在天之灵往往在玉泉山显圣护民,百姓感激不已,就在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玉泉山珍珠泉斜对面有块巨大竖石,上刻“关羽显灵处”五字,可惜的是既没有导游或讲解员讲解,又没有刻上关羽显灵的故事,游人只能在冷冷清清中默然走过“关羽显灵处”这块巨大竖石。这说明所谓“中听不中看”的三国文化需要大力弘扬。“关羽显灵处”既有《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描写的故事,又位于风景旖旎的玉泉山,中看又中听,只是隐藏在冷清之处,重要的旅游资源未引起重视,更谈不上开发了。当阳麦城也是关羽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麦城旅游点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可塑关羽败走麦城雕塑,让游人中看又中听。
东吴荆州的关羽躯干冢、衣冠冢。洛阳南门外关羽首级配以沉香木为躯的首级冢,也是关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荆州老南门内的大型庙宇——关庙,当阳玉泉的关庙,其他各地的关庙,也都是为了纪念痛失荆州,败走麦城,不降而被斩的关羽的。可以说关羽文化处处皆有。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描写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情节:第二天,在桃园中,准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誓说:“念刘备、关羽、张飞结拜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刘、关、张同年同月同日生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象三把既宿命又人为的枷锁,套在刘、关、张三个人的脖子上,三人中只要有一人先死,其他两人必与先死之人殉葬一处,否则就违背了誓言,就会受到“天人共戮”的报应。“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中尽管含有“同生死,共患难”和“三人团结如一人”的积极意义,但刘、关、张陆续从关羽走麦城被东吴斩首起实行了以上誓言,就比井蛙之见更狭窄了。为什么要三人同死呢?难道不能由刘、张替关报仇后,刘、张继续活着做更多更重要的事吗?如果没有当初桃园三结义“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词,或许就没有刘、关、张的祸事三行了,或许可以采取冷静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韬光养晦之策,或许可以采取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策,或者说就没有张飞因急报兄仇被范疆、张达割下首级和刘备被陆逊营烧七百里,败退白帝城托孤的悲惨结局了。关羽痛失荆州,败走麦城而被斩首,在刘、关、张三人实践“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词上起了消极的连锁反映。当然,这样的消极连锁反映也与关羽文化有关。
第六、关羽痛失荆州,败走麦城对当代人的启示
邓小平说:“要从政治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邓小平说:“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按照邓小平理论分析,经济工作不单纯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讲一门心思地发展经济。而关羽只重视军事斗争,不讲政治,不讲政策策略,甚至公然违背诸葛亮制订的正确的“抗曹联吴”的方针,终遭失败,自食其果。
邓小平将毛泽东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发展到极致,提出统一祖国“一国两制”的方针,港澳相继回归,台湾必将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对与邻国有主权争议的南沙群岛、钓鱼岛等可暂时搁置主权争议,先对资源进行共同开发等想法,理所当然地在实践中必将行得通,而关羽将找上门来的,愿与他结成秦晋之好的统战对象孙权一脚踢到了敌人曹魏一方,想凭自己的“万夫不挡之勇”包打天下,结果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荆州在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五日就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今天当然不存在着关羽当年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的问题,但存在的是抓住当今荆州经济发展的机遇还是痛失当今荆州经济发展的机遇的问题,这个问题比关羽当年遇到的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的问题更加严峻。我们一定要吸取关羽当年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的深刻教训,落实党中央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从讲政治的高度看荆州的经济发展。还要讲政策策略,内引外连,争取多一些有利于荆州经济建设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当然,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关羽文化,也是发展荆州经济的重要措施。要将三国文化和关羽文化的所有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好,改变原来人们认为“三国文化景点中听不中看”的偏见,还要发展以荆州为中心
的“三国文化多点快速旅游”,可以按《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的故事情节顺序安排景点,引导游客旅游,一边派资深导游对游客进行讲解;一边引导游客参观有关景点。这就叫“读《三国》,看《三国》景点游”。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很好的策略。文化包括学术文化、旅游文化等。荆州市《三国演义》学会的学术活动将会越开展越有生气,越有成绩,荆州市《三国演义》学会将会拓展为全国性的学会,并将会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包括有许多外国学者参加的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荆州市将会更好地发展有益无害的无烟工业——《三国文化》旅游业。无论是学术文化,还是旅游文化,都一定能为当今的荆州经济快速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就是“发展生产力才是硬道理”。我们荆州人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方面不断创造佳绩。我们坚信,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全抛弃关羽式的主观唯心主义,是一定会抓住今天的荆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的。
禁抄!!!!!!!!!!!!!!!!!111
你好!!
此典故出自<三国演义>:
"话说关羽失了荆州,便带着众人左冲右突,终于杀入麦城,才暂时得以安顿。
关羽望着手下不足五百人的残兵败将,叹息道:今天我们兵败于麦城,都是一系列的天灾人祸,造化弄人啊!
手下齐声道:关将军一直英勇善战,偶尔马失前蹄,不足为奇!"
后来,借喻来形容失败者,或处于逆境中的人.
关羽
是关羽霸占吴国荆州不还,吴国讨伐,关羽兵败麦城,自己也被杀.后人用败走麦城来形容军事或人生中的重大失误,与西方的遭遇滑铁卢意义相近.
关羽,历史 上有典故, 主要来源来三国演义。
当然是关羽关云长了,败走麦城后就被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