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虽说是从小就养成的,很自然的形成,但成长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观查孩子性格,便于家长教育,下面是哈子的性格分析,几大儿童性格总结,看看你的宝贝是哪种性格吧!
孩子的性格分析:
E型(表现型)——性格活泼、开朗、爱说好动的孩子,这种性格特点的孩子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自我表现欲和交往能力强,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好;但是,自制力差,做事没耐性,容易东张西望。
方法:对这类性格的孩子要多点赞美和嘉奖,同时标准不要过高,否则不但无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作为老师和父母需要做的是,告诉他不做这件事会有什么痛苦,做好了会有什么快乐。
T型(思考型)——性格温柔、听话、善于思考的孩子,像这种性格特点的孩子自尊心强、有主见,凡事心中有数,做事有条理,有耐心、认真。但是很爱面子,做错了事,不能当面批评,否则会伤他们的自尊心。
方法:对这类孩子的教育比较容易,见效快,多采取准确性的表扬、少批评的方法,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让其解释自己的新发现,从一滴一点着手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和创造意识。
D型(指导型)——性格调皮、专横、喜欢捣蛋的孩子,这种性格特点的孩子适应能力强,敢说敢做,富有创造性和个性,但“义气”十足,爱打爱闹,不能和同伴友好相处,规则意识较差。一般号称孩子王的孩子基本就是这类性格。
方法:对这类性格的孩子不要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要多鼓励,必要时给予选择权,因为这类性格孩子天性渴望控制一切。同时,对这类性格的孩子要进行“爱心”培养,创造与同伴分享快乐的氛围,使他体验到同伴间友谊的乐趣。
A型(亲切型)——性格孤僻、胆小、不爱讲话的孩子,像这种性格特点的孩子比较稳当,做事不易出差错,专注力强、很听话。但是,他们喜欢独自做事,不爱交往,自我表现欲不强,从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
方法:对这类性格的号召应采用欣赏和理解的方法,多亲近孩子,多点拥抱,创造他们与别人交往、在集体场合说话的机会。
儿童性格培养
刚出生的婴儿并不存在所谓的性格,但这却是性格开始发展的年龄。0—6岁的时候,孩子心理和生理都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对性格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爸妈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很大,因为这是儿童性格和社会观念形成的年龄段。
学龄前儿童的性格特征
1、求知欲强:爱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注意力比较稳定,善于把开始的事一直做到底。
2、富于友爱感:爱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玩时能友好相处,善于把自己的愿望与集体相结合。
3、爱劳动:自主能力强,穿衣、吃饭都要求自己做,主动帮成人做事。
4、有同情心:关心老人,愿意帮助他人,不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
5、道德感和美感:具有爱人民、爱祖国的萌芽,喜爱唱歌、跳舞、朗诵诗等。
6、克服困难的态度:遇到困难努力去克服,并想出办法去完成任务。
7、独立性逐步得到发展。
趣味组图:同是蛇年生,宝宝性格大不同
儿童性格培养
1、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2、培养独立性:一是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如自己洗脸、穿衣、吃饭等);二是精神生活方面的独立性(如人际交往、自信心等)。
3、培养果断性:即在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面前,能明确而及时地做出决定。这须要有勇敢、沉着冷静的性格。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
4、培养坚持性:平时要培养儿童坚持完成作业,坚持为集体做事的性格。
5、培养自制力:要将其与培养自觉性联系起来,明确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养成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好习惯。
6、培养交往能力:培养小孩子和别人相处好,多照顾
幼儿性格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能力,它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也是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这不仅表现在幼儿能进一步理解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地位,进一步意识到自己的行动、愿望,意识到自己的内部心理过程,更表现在幼儿评价自己的能力(即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研究表明: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有如下发展趋势:(1)从不加考虑地轻信和再现成人的评价到能初步独立地对自己作出评价;(2)从只对自己的一些外部行为作出评价到能对自己的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在品质进行评价;(3)从比较笼统、局部、情绪性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具体、全面、客观的评价。比如,三、四岁的孩子评价自己时,往往说:“我是好孩子,王老师说的。”或“我是好孩子,我唱歌唱得好。”而五、六岁的孩子则会这样评价自己:“我是好孩子,因为我听话、遵守纪律、和小朋友友好。可是我不是全班最好的好孩子,因为我画画不太好,跳舞也没有别人好。”
(二)心理活动的目的性、自制力逐渐增强。学前初期幼儿的行为常常容易受当时刺激和具体情境的制约,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无意性,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比如,上作业课时,院子传来小汽车的“嘀嘀”声,小班孩子会不由自主地眼睛都往窗外看,并高兴得拍手欢呼,完全忘记了现在是在上课,应该注意力集中地认真听讲。到学前晚期,幼儿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自制力逐渐发展了起来,幼儿开始能为较远的目的而行动,努力地使自己的行为服从成人或集体的要求,冲动性行为明显减少。而且,大班幼儿不仅能服从成人或集体的要求,还能比较自觉地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且,不仅控制自己的外部行动,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己的内部心理过程,比如注意、记忆、情绪等等。这样,久而久之,幼儿反复多次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过程,性格的意志特征和情绪特征等也就逐渐形成了。
(三)独立性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学前期幼儿常常明确地向成人表示自己的意愿,有时甚至是有些固执地强调“我愿意”、“我行”、“我会”。在活动中,他们不满足于直接地按照成人的具体指示去做,或者完全和成人一起行动,而是渴望象成人一样独立行动。比如,幼儿要求自己穿衣、洗手绢,要求让他去取奶、取报,要求自己一个人把积木搭完,要求自己一个人上幼儿园等等。这时期,游戏之所以成为幼儿最喜爱和最主要的活动,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愿望、能力水平去模仿成人的活动,满足他渴望参加成人生活的需要。同时,这时的幼儿对老师的要求明显提高,特别希望老师能象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他。如果老师尊重、信任他们,他们会感到极大的快乐和自豪,相反,如果老师小看了他们,则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反感。
(四)道德意识进一步发展。婴儿期儿童已能初步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并能作出一些合于成人要求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进入学前期后,幼儿的道德意识进一步发展。比如,道德感方面,学前末期的幼儿有了诸如同情心、互助心、同志感、责任感、过失感等等道德感,成人所有的基本的道德感,这时幼儿都有了。再比如,在道德行为方面,学前初期幼儿的道德行为动机,还带有许多婴儿期的特点,很容易受当时刺激的制约,他们的道德行为动机常常是由于对行为本身感兴趣或是为遵守成人的严格要求,以获得成人的表扬而引起。如:幼儿认为不应该抢玩具,因为老师说过抢玩具不是好孩子。到学前末期,独立的、主动的行为动机就逐渐形成,如:幼儿认为:“不应该吵闹,因为吵闹就影响小朋友学习,就违反纪律了。”同时,义务感、责任感等在幼儿晚期,开始成为激起道德行为的有效动机,比如,幼儿由于认识到自己做值日生的责任,会更加自觉、认真地做值日,这便是由责任感驱使的。可见,学前期,是幼儿性格开始初步形成的时期,幼儿性格的各方面都具有与婴儿、少年、成人不同的特点,所以,为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必须考虑幼儿性格的特点来因材施教。
根据幼儿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这是幼儿教育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幼儿心理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即发展的普遍性;一是不同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即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或特殊性。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该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所谓有针对性的教育就是发扬每个幼儿个性中的长处,纠正其个性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从而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了解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教育。
通过多年对儿童的研究,我认为,幼儿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发展均衡型和不均衡型。发展均衡型又可以分成发展好的和发展差的;而发展不均衡型中包含着各种类型,也就是说发展不均衡的儿童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但总的特点是各自的发展中都存在着较薄弱的方面。下面将结合不同幼儿在自主性实验中的行为表现及与家长的访谈进行具体分析。
(一)发展均衡型
1、发展较好的幼儿
这类幼儿的行为符合前面我们所陈述的具有良好个性的儿童主要的行为特征。
案例1:尹×:女,3岁半,一天,主试到班里找被试时,全班正在外面玩,当叫了一个男孩的名字后,老师让这个男孩跟着主试去玩,他不去然后主试对老师说先找个胆大的孩子,老师就叫了尹×,她马上跟着走了,上楼梯的时候她就跟主试说,她也姓尹,和老师一个姓,一直聊到实验室。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她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恰当求助行为:在自我依靠任务(两个实验中)开始时,往形状盒里放头两个积木后看主试一眼,试探是否正确;有主见:当看了斑点图后坚持说“斑马”。在自我控制实验中按要求做。当母亲在场的时候,有一块积木放了很长时间放不进去,妈妈在旁边说什么她也不理睬,非常专著,不受干扰。在从众性实验中,她不受妈妈的干扰,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能阐述其理由“熊没有尾巴”。服从规则:在自我控制实验中,当要求走以后,她很快把玩过的玩具收拾好就离开。
这个幼儿在与陌生人交往中,表现出了较好的社会适应行为,有交往的愿望及事宜的行为表现;做事时认真,有主见,并有较好的坚持性;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能够按照外界要求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她在任何环境中都会有较好的表现。
对这类幼儿,只要采取一般的社会教育方法就可以正常地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2、发展较差的幼儿
这类幼儿的典型特点是个性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显得比较落后,其形成原因在于家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
案例2:李××,男,5岁半:妈妈41岁时生下他。第一次主试去班级里叫被试时,老师第一个点他的名,但他赶快说“我不去”(这个年龄的孩子已没有这种情况)。然后主试叫了另外一个孩子。由于这个被试后来配合较差,因此,未进入正式统计数据。
在实验中他的表现是消极怠工,不努力,在拿积木往盒里放时,拿着一个看主试,问他为什么不动?他说“找不着”,其实根本就没找。在拼五巧板时,最开始也是拿着看主试,而且问“这个放哪?”,并且要看样品,当问你自己能否拼出来时,不假思索地摇头,缺乏自信心
(一)发展均衡型
1、发展较好的幼儿
这类幼儿的行为符合前面我们所陈述的具有良好个性的儿童主要的行为特征。
案例1:尹×:女,3岁半,一天,主试到班里找被试时,全班正在外面玩,当叫了一个男孩的名字后,老师让这个男孩跟着主试去玩,他不去。然后主试对老师说先找个胆大的孩子,老师就叫了尹×,她马上跟着走了,上楼梯的时候她就跟主试说,她也姓尹,和老师一个姓,一直聊到实验室。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她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恰当求助行为:在自我依靠任务(两个实验中)开始时,往形状盒里放头两个积木后看主试一眼,试探是否正确;有主见:当看了斑点图后坚持说“斑马”。在自我控制实验中按要求做。当母亲在场的时候,有一块积木放了很长时间放不进去,妈妈在旁边说什么她也不理睬,非常专著,不受干扰。在从众性实验中,她不受妈妈的干扰,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能阐述其理由“熊没有尾巴”。服从规则:在自我控制实验中,当要求走以后,她很快把玩过的玩具收拾好就离开。
这个幼儿在与陌生人交往中,表现出了较好的社会适应行为,有交往的愿望及事宜的行为表现;做事时认真,有主见,并有较好的坚持性;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能够按照外界要求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她在任何环境中都会有较好的表现。
对这类幼儿,只要采取一般的社会教育方法就可以正常地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2、发展较差的幼儿
这类幼儿的典型特点是个性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显得比较落后,其形成原因在于家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
案例2:李××,男,5岁半:妈妈41岁时生下他。第一次主试去班级里叫被试时,老师第一个点他的名,但他赶快说“我不去”(这个年龄的孩子已没有这种情况)。然后主试叫了另外一个孩子。由于这个被试后来配合较差,因此,未进入正式统计数据。
在实验中他的表现是消极怠工,不努力,在拿积木往盒里放时,拿着一个看主试,问他为什么不动?他说“找不着”,其实根本就没找。在拼五巧板时,最开始也是拿着看主试,而且问“这个放哪?”,并且要看样品,当问你自己能否拼出来时,不假思索地摇头,缺乏自信心。
在选择斑点图时,开始说老虎,干扰后就不吭声了,当大学生说是“牛”之后,问他谁说得对,他马上说大学生说得对,而且在说的时候眼睛老看主试。
让他玩那些新颖的玩具时(他根本都没玩过),根本不去玩(91个孩子中只有一个这种情况,缺乏兴趣和热情)。
星期天,妈妈要带他到幼儿园做实验时,他说不去,也不让妈妈去。当妈妈说已经答应了就得去时,他说“你自己去吧”,结果妈妈一个人来了。
妈妈介绍了如下情况:家里所有的人都是大人了,只有他一个小孩,所以,在家里他说什么是什么,什么都由着他。2岁多的时候,他骑着小自行车,让大人带着,经常在外边玩一天不回家,因为怕回来就出不去了,就不回家,吃饭都在饭店。晚上睡觉时一拖再拖,每天11点多才睡。妈妈形容说每天“早上打着呼噜,大人给穿衣服”。吃饭全是大人喂。做事时是有兴趣就做,没兴趣就不做,缺乏自制力。在家里的时候总是表扬,没有批评,所以他受不了批评,也害怕失败,所以不敢尝试,不去做,缺乏主动性。
这个幼儿不愿与人交往,特别是不愿与陌生人交往,表现出社交退缩的特征;在做事时,表现出懒惰、淡漠等消极的行为表现,缺乏主动性和自己做事的能力;非常任性,做什么事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在乎任何规则,没有规则意识,不遵守规则。
在这类儿童的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的个性特征。要与家庭密切配合,要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提高家长对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统一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在这类幼儿的教育中,关键是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感,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同时,要通过日常行为规则的要求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通过一年左右的教育,这样的儿童就会得到较大的改变。如果坚持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幼儿的良好个性就会逐渐形成。
(二)发展不均衡型
发展不均衡型的幼儿的表现各异,但通常在某一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明显类型。
1、害羞的幼儿
这类幼儿先天的神经类型往往是比较脆弱的、敏感的,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外界环境反应敏感,特别在意成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害怕挫折。在社会交往中,不主动,表现得较退缩,可能成为被忽视型的幼儿。如果父母或其他成人对其要求又高、责备较多,这种行为特点就越明显。
案例3:张××,女,5岁半:特点是求助,不自信。在完成任务实验中,刚开始就说“我找不着了”,或者直接问“怎么拼呢?”“拼不出来了”。在从众实验中,开始说“小马”,干扰后(狗),马上说“就是小狗”;当第二次干扰(牛)后,她自语“耳朵应该是尖的”,但最后说“我也不知道”。在线条实验中,选对了,干扰后说“我也不知道哪个”,不敢下结论,最后说“我不懂,我太小了”。在从众实验时,她选对了,妈妈选错了,问谁对时,她犹豫后说“那肯定是妈妈”。
妈妈介绍情况:内向,害羞,干什么事,甚至上厕所前都要请示;敏感。
这个孩子先天属于内向、敏感型,对外界环境存在着高度的警惕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害怕失败及成人的负面评价,显得行为非常谨慎而变得盲目地服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判断。因此表现出缺乏自信、做事时看人眼色、不敢尝试等行为特点。
对这类幼儿的教育要以鼓励为主,鼓励他们去做自己的事情,要经常表扬。但表扬的运用要恰当,注意表扬要具体,不要泛泛表扬,表扬的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自己的长处,增长其自信。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是不可能害羞的;但也不要表扬过于频繁,只有当他们有进步或付出了努力之后再给予表扬。表扬过多会形成对表扬的依赖性,而变得缺乏主见。目前有一部分幼儿就是由于家长过分鼓励而导致其对成人评价的依赖性,而缺乏自己判断的能力。总之,表扬要适度。
对害羞的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发展其社会交往技能,如教给他们如何去与一个小朋友说“我也玩好吗”这样的话,从一对一地与小朋友玩开始,这个过程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然后逐渐扩大其交往范围。
2、任性的幼儿
这类幼儿的典型特点是先天气质类型属于活泼好动型。但其任性的特点的形成更多是受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这类幼儿的家长的教养方式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溺爱,即无原则地满足其不合理需要;二是过分保护,在日常生活中事事包办代替,限制孩子的正常的自我服务性活动。因此,这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在家不听成人的话,在幼儿园不听老师的话。当要求不能满足时就会通过极端行为如大哭来达到目的。在做事时,也缺乏任务意识和坚持性。由于其自我中心性的特点,在与其他儿童的交往中,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因此,往往不受其他幼儿的喜爱,容易成为被拒绝型儿童。
案例4:张××:女,5岁半,在完成任务实验中,刚1分钟就说“放不进去了”,多次求助,并看主试。自制力差,大学生在场时,第二次要求后离开;而妈妈在场时,就是不走,说“我觉得挺好玩的”,“我不理你,我不听你的,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最后是拉走的。
妈妈介绍情况:3岁入园,2个月后退园,因为天天哭,4岁时又重新入园。“谁说都多余了”,“老师的话都不听”,“给老师气毁了”(气毁了:大连方言,气蒙了)。
对待这类幼儿,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家庭教育的方式。教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特点,意识到矫正其任性行为的重要性。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从培养幼儿的自我服我能力入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加强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教师要担负起矫正不良行为的责任。要利用集体教育的优势,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时,要逐步让幼儿了解并遵守集体规则。当儿童出现任性行为时,可以采用当时忽视、过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矫正其任性行为。只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就可以逐步纠正幼儿的任性行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3、缺乏韧性的幼儿
这类幼儿的先天的气质类型往往是活泼好动的,做事时往往从兴趣出发,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耐性和韧性。在日常生活中,规则意识也不是很强,不太遵守规则。但在平时与人接触的过程中,愿意与人交往,爱跟人打招呼、说话,待人也很友好。但有时也会表现出脾气较急的特点。
案例1:赵××:男,5岁半,在完成任务时,刚开始2分钟,马上说“找不着了”,说了两遍之后,看主试“你看放不进去了吧”,又过了3分钟,说“你找找,我就是放不进去”。剩下最后一个时“实在放不进去了,我可没办法啦”,并开始分心,说其他事情。在拼五巧板任务中,多次问“怎么拼呢?”“这个放哪呀?”“我拼不好”。在自我控制实验中,要求他离开时,多次说“不行”,“我还没玩够哪”,最后都是奶奶或主试拉走的。但很有主见,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
奶奶介绍情况:父母离异,他是由奶奶带大,已经4年了。奶奶很重视教育,总怕教育不好,让孩子学字,学琴。说这个孩子有同情心,待人很好,就是脾气大。
这个幼儿的个性的形成可能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有关,父母离异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个孩子在幼儿园里,由于其规则意识较差,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好动、好说话等特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缺乏耐性,表现得也很任性。但很乐于与人交往,且很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