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的驴子是因为不知自己无能,不知敌手的强大,轻举妄动,导致老虎看清了它所有的本事,最后被老虎吃了。
唐代柳宗元的《黔之驴》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白话译文:
黔地这个地方原本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到黔地。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脚下。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一个神物,便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的看它,然后小心地出来接近它(驴),惊恐并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突然叫了一声,老虎十分的害怕,远远地逃走了,它认为驴是要咬自己,心里便非常的害怕。但是老虎来回地去观察驴子,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便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后地试图靠近它,但始终是不敢上前与它打斗。
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它。驴非常的生气,便用蹄子去踢老虎。老虎却很高兴,心里盘算着:“驴的技艺也只不过是这样而已!”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是有德行的样子,声音洪亮好像是有能耐的样子,当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点本事,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害怕,也终究不敢上去吃掉它 。今天落得这样子的下场,真是可悲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黔之驴》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因参加进步改革而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候写的《三戒》其中的一篇。创作时间大致在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至元和四年(809)之间。
赏析:
这篇文章中尽管用于驴的笔墨甚少,但是驴的形象依然极其鲜明。这当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衬托。因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动都是围绕驴而产生和展开的,所以明写了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黔之驴》这篇寓言由于其深刻的寓意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思想启示和讽世意义。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柳河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寓言笔锋犀利,诗风清峭幽远。代表作有《河东先生集》、《溪居》、《江雪》、《渔翁》等。
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2656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