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还珠”故事的来历?

2025-01-06 05:32:3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合浦还珠”的典故

在东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合浦郡(今广西合浦县)由于盛产珍珠,远近闻名,那里产的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称它为“合浦珠”。

当地渔民都以采珠为生,然后将卖珠的钱向邻郡种粮的百姓交换取粮食。由于采珠的收益很高,一些贪官污吏就乘机贪赃枉法,巧立名目设置各种苛捐杂税盘剥采珠的渔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违背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地叫珠民去采集捕捞。

结果,大珠蚌越来越少,剩下的都是些小珠蚌了,在合浦能捕捞到的珠蚌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了。如今产珠少,收入大量减少,渔民们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举家搬离甚至因饿死。

汉顺帝刘保继位后,派了一个名叫孟尝的人当合浦郡太守。孟尝到任后,很快找出了当地渔民没有饭吃的原因;于是下令革除弊端,废除盘剥的苛捐杂税,禁止渔民滥捕乱采,规定了捕捞的时间,以及捕捞珠贝的大小,以便保护珠蚌的资源。很快,珠贝的生存环境就变好了,渐渐大批珠贝又迁回了老家,并且大量繁殖。

不到一年时间,合浦郡的珍珠产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老百姓都恢复他们的本业,商人开始来往,货物开始流通,老百姓的生活也由此安定下来。他们欢天喜地,把太守奉为神明,纷纷到太守衙门门前磕头拜谢,认为是他感动了上天,用神力召回了合浦珠。

合浦还珠

读音:hé pǔ huán zhū。

解释: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

引证:明代沈鲸《双珠记·母子分珠》:“今分一颗与你带去,我自留一颗,以寓合浦还珠之意。”

例句:我当时虽失的一件无足重轻的东西,究竟能够合浦还珠,我心里总觉喜欢得很。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物归原主

解释:把物品还给原来的主人。

读音:wù guī yuán zhǔ。

引证: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儿女,就过继着你家儿子,承领了这家私,物归旧主,岂非天意。”

引用:老舍《茶馆》第三幕:“不是没收吧?又物归原主啦?这可是喜事! ”

例句:我把这个东西给你也算得上是物归原主了。

2、原璧归赵

解释: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指原物归还,并无损失。

读音:yuán bì guī zhào。

引证:清代王浚卿《冷眼观》第十八回:“(你)敢是有甚么方法,能把那位客人失去的四百番花边,原璧归赵么?”

例句:几天后,那条无人认领的项链终于原璧归赵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合浦还珠

回答2:

合浦还珠故事的来历:

东汉时期,合浦不生产粮食,但海中出产珍宝。合浦与交阯接壤,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但是合浦郡的官员多为贪婪污秽之辈,剥削人民,让他们没有限制地采集珍珠。

所以珍珠逐渐徙到交阯界内去了,结果客商不再来了,人和牲畜都没有吃的,穷苦的人饿死在道边。汉顺帝刘保派孟尝当合浦太守。

他上任后,革除过去的弊端,不准人们再像这样大肆捕捞珍珠,并且访求百姓的疾苦和有利于百姓的事情。

还不到一年的时间,离开的珠蚌就又回到合浦了,老百姓都恢复他们的本业,商人开始来往,货物开始流通。

扩展资料:

汉顺帝继承皇位以后,希望找到一代名臣,类似古代的姜子牙,但是汉顺帝看遍了满朝文武,最看上眼的却是自己的老丈人梁商。梁商是东汉九江太守梁统的曾孙,他有个女儿,叫梁妠。

梁妠出生于公元116年,12岁进宫,第一年就被封为贵妃,4年后,也就是公元132年,被封为皇后。梁商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自己的荣华富贵都是因为女儿得来的。

不是自己的真本事,所以每次上朝和聚会,都很谦卑,更加努力的工作,享高位而不傲,古代圣贤不也就如此吗,顺帝对梁商越来越欣赏,同时,梁商向汉顺帝推荐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阳嘉三年,汉顺帝封梁商为大将军。汉顺帝这些安排,开始使东汉重新焕发生机,但是一场严重的天灾人祸,将汉顺帝的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

在天灾面前,还是没有一点办法,不仅如此,曾经闹了10多年的羌族又开始暴动了,打仗最花钱,本来因为全国各地都在闹灾,需要救急,四处需要钱,现在又要打仗,这是最烧钱的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合浦还珠

回答3:

成语 合浦还珠
近义词 物归原主、合浦珠还
故事
东汉时代, 孟尝曾任全浦太守。 那一带地属沿海, 不产化合物果实而盛产珍珠。 那里百姓需要的粮食, 多从隔邻交趾郡 (汉时所置,即今越南北部之东京州)运来,两地经常有商贩往返以合浦珠宝交换交趾粮食。 怎知在孟尝未出任合浦太守之前, 那前任太守却是个贪得无厌之辈。 他命令采珠的老百姓, 凡采到珠宝, 全部要送到太守衙门, 为他所有, 他只把少许次等的珠宝还给采珠的人维持生活。说也奇怪, 自从太守命令下达之后, 那里的蚌逐渐减少, 自然地迁移至交趾郡边界。 由于海里的蚌迁移了地方, 合浦一带变为一无长物,行旅商贩当然不会再到, 没有粮食, 百姓饿死的不知多少。 孟尝到任后, 首先革除先前那贪官的不合理法规, 处处为民求利。 不到一年,那些迁移而去的蚌又重回合浦, 百姓便过实安乐的生活。
解释
◆ 合浦: 地名, 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
◆比喻物归原主或人去而复归。
◆指珍贵的物品失而复得。
◆ 比喻人或物的失而复得。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而合浦珠还,君幸足矣,穷问何为?」
来历:
◆后汉书循吏孟尝传:「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於交阯郡界。於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於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籴,把米谷买进来。诡,督促。
◆ 《后汉书》孟尝传:「 迁合浦太守……尝到官, 革易前弊, 求民病利。 曾未逾岁, 去珠复还。」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

回答4:

东汉时,合浦郡沿海盛产珍珠。那里产的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称它为“合浦珠”。当地百姓都以采珠 为生,以此向邻郡交趾换取粮食。 采珠的收益很高,一些官吏就乘机贪赃枉法,巧立名目盘剥珠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他们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地叫珠民 去捕捞。结果,珠蚌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内,在合浦能捕捞到的 越来越少了。 合浦沿海的渔民向来靠采珠为生,很少有人种植稻米。采珠多, 收入高,买粮食花些钱不在乎。如今产珠少,收入大量减少,渔民们 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死。 汉顺帝刘保继位后,派了一个名叫孟尝的人当合浦太守。孟尝 到任后,很快找出了当地渔民没有饭吃的原因;下令革除弊端,废除 盘剥的非法规定,并不准渔民滥捕乱采,以便保护珠蚌的资源。不到 一年,珠蚌又繁衍起来,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

回答5:

合浦珠还 ( hé pǔ zhū huán )

【解 释】 合浦县,原属广东,现属广西,因为是沿海县,水产发达,特别是产珍珠著名,现用“合浦珠还”比喻失物复得或人去复还。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

【用 法】 主谓式;作宾语;比喻物归原主或人去而复归

【示 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而~,君幸足矣,穷问何为?”

【近义词】 物归原主、合浦还珠

【典 故】

东汉时,合浦郡沿海盛产珍珠。那里产的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称它为“合浦珠”。当地百姓都以采珠 为生,以此向邻郡交趾换取粮食。 采珠的收益很高,一些官吏就乘机贪赃枉法,巧立名目盘剥珠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他们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地叫珠民 去捕捞。结果,珠蚌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内,在合浦能捕捞到的 越来越少了。 合浦沿海的渔民向来靠采珠为生,很少有人种植稻米。采珠多, 收入高,买粮食花些钱不在乎。如今产珠少,收入大量减少,渔民们 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死。 汉顺帝刘保继位后,派了一个名叫孟尝的人当合浦太守。孟尝 到任后,很快找出了当地渔民没有饭吃的原因;下令革除弊端,废除 盘剥的非法规定,并不准渔民滥捕乱采,以便保护珠蚌的资源。不到 一年,珠蚌又繁衍起来,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