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
《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的艺术技巧“圆熟”――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长明灯》
http://www.qhjg.com/boke/dispbbs.asp?BoardID=3&id=21
《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高老夫子》、《示众》、《伤逝》、《弟兄》、《肥皂》
http://www.qhjg.com/boke/index.asp?boardid=3&action=&topicmode=0&page=5
《孤独者》
http://www.verymuch.net/wmkj/Literature/15/2/17.htm
文章
http://www.easysea.com/xiandai/luxun/panghuang/index.htm
《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
《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的艺术技巧“圆熟”――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一、作为知识分子的鲁迅
鲁迅,作为 一个知识分子,发现了当时中国的“苦难”并力图通过文学达到“救赎”的美好愿望。这里所谓的“苦难”,一是指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状态,“铁屋子里”,黑暗,没有一丝光亮,见不得光与世隔绝。二是指处于这种状态中依然“幸福”的国民亦即国民的麻木状态,而鲁迅的愿望则是把这些国民从这种状态里拯救出来,使其脱离“苦难”,于是启蒙成为可能。
启蒙(Enlighten)一词的本义为光芒把事物照亮,引申为使蒙昧者变得有知识,教养和理性。“启蒙的前提是先预设一个理想状态的存在,然后确定民众的文化属于低层次的文化,而提高民众的文化是进入理想状态的唯一途径”①。但是,鲁迅笔下的启蒙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他主要在于否定和批判,而不在于建构。
鲁迅强烈的批判意识主要在他的杂文中表现出来,在五四时期,鲁迅具有激烈的西化与反传统倾向,他攻击中国的文明是吃人的文明,中国的历史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两个时代的循环,中国的文学是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的文学。中国人懒惰,怯弱而又巧滑而且中国从来没有争到人的价值——至多是奴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屡见不鲜的……鲁迅的尖锐和深刻即在于此,意味着“否定一切”,树立起自己心中的理想国。然而,鲁迅否定一切,固然造成了“片面的深刻”,但是大众缺乏呼应,在心理上缺失应答,于是在“义无返顾地抛弃了自己的传统价值体系”的同时,企图向“民间”传播知识和进行教育时,同时也被大众所抛弃。于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鲁迅在游走中处于两难的境地。那么,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真的是如鲁迅一样决绝地战斗到底的战士吗?以下文将以《呐喊》、《彷徨》为例,分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的启蒙
启蒙在《呐喊》、《彷徨》中
“在鲁迅看来,如果以自身皈依于民众,而牺牲个人的方法去救国,无异于重病之人不去寻医求药,而是荒唐地乞灵于不可知之力,到巫医门下祷告。”②因此,鲁迅对民众的愚昧进行批判,而自身作为知识分子的启蒙的思想也逐渐退场,正如罗岗所讲“鲁迅的‘震惊’体验深化为小说创作最重要的母题之一: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考察,推敲‘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关系,表露出对‘启蒙主义’抱有隐秘的‘悲观态度’”③以下将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鲁迅在《呐喊》、《彷徨》中的悲观态度。
1.知识分子自身的缺陷
综观《呐喊》、《彷徨》中战斗的知识分子,不难发现他们以一颗顽强的心奋战,高昂战斗激情,不屈的斗志,独立于众人之外,成为精英的代言人,亦即民众眼中的“狂人”,“疯子”,“异样的人”,但是最终的结局是,这些精英的代表屈服于民众,而成为一个无能为力的人,从起点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