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成败论英雄
纵然李白际遇坎坷,痛饮狂歌赐予他如虹剑气;纵然杜甫辗转流年,风蚀霜刻赐予他沉郁顿挫;纵然苏轼历经劫波,明月清风赐予他超迈骨骼;纵然辛弃疾官行险恶,烽火洗礼赐予他表里澄澈。正因着课本里有了如此鲜明的命运与性格的冲撞演绎,唐诗宋词才抖去了寡然无味的埃尘。他们的人,他们的诗,他们的时代,跟随这起伏不定的一呼一吸,扣住墨色的七弦琴,奏出抑扬顿挫的旷世的五音。
不以成败论英雄,成败是凡俗官爵俸禄、尘世光影浮云相争落成的成败,人走茶凉;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是通观古人来者、皇天后土留取的丹心正气,死而不亡。回到课本中失意文人的去留之争,我想与其计较成败,不如信仰英雄。
身外之“败”,往往不能抹煞英雄文人气节的“成”。
鲍照一生隐忍九品中正的痛疾,仍有拟诗不辍的意气;孟襄阳一世布衣,终归鹿门,却存宁静淡泊的清气;李煜亡国身死,仍留一句春华秋月的绝唱,不堕才气;岳飞含冤不雪,怒发冲冠灌一曲满江红,倾注千秋正气。仕途可以重峦叠嶂,命运可以坎坷峥嵘,真的猛士却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和微漠的悲哀,将气节和傲骨在汗青上留下,那诗词是如同其人一般清洁。
身外之“败”,反而更能铸就英雄文人气节的“成”。
大道废有仁义,慧者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若无颠沛流离的考量,何来李清照如泣如诉的声声慢?若无刑罚冤屈的磨砺,何来司马迁荡气回肠的史记?若无多舛命运的打击,何来王勃空前绝后的滕王阁序?真的文人中的猛士,是宁自刎乌江也不过江东,宁零落成泥也留香如故。成书之手,应写浩然之心,磨难降临之前,尚是未经雕琢的浑金璞玉,一波三折过后,方能石破天惊。唯有贫瘠之土开成的奇芭,能坚守涸辙之鲋的苦痛孤独,唯有这样书成的诗词曲赋,敢笑吟一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慎莫作桃李,劝君学长松。不以成败论英雄,是不让尘杂的宦海之争玷染了文人节气,不让已死的功名利禄侵蚀了古卷书香。
像雾像雨又像风
回身凝望这一路走来的点滴,以为自己早已习惯了现在的生活,以为自己早已将昨日对生活的奢望收藏,却又不经意间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触动心弦。其实,我一直都在渴望着有一天远离这个充满无尽烦恼,沉重压力的世界,去追寻一种像雾像雨又像风般的生活。
雾般的朦胧
早晨推开窗户,好一派迷茫之景,所有的有情或无情的东西都被这轻纱似的雾所环绕,虽然它让我难以寻找梦中的那片圣地,可泰戈尔说过:“雾如爱情一般在山峰的心上游戏,生出种种美丽的变幻。”我知道,这种美丽,是隐约之中的那点晨光,指引我在这朦胧中怀着希望走下去。
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不如人意,虽然一度用想象来骗自己这仅仅是个梦!可是现实却毫不遮掩地走到眼前,乐呵呵地告诉你:梦醒了!可是有了雾的生活该多么美好,一切的不顺都在雾中淡出了视线,虽然我知道有时我还要面对,但毕竟这雾般的生活让我在一片朦胧中怀着希望走过,至少我没有那么快被现实所伤害,至少在这个朦胧的世界中曾坚定地相信那些隐藏在雾中的失败早与我擦身而过。
雨般的轻快
梧桐叶上三更雨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我渴望生活如滴滴丝雨一般,那么轻快,那么凉爽!
竞争的大熔炉把我们烤得大汗淋漓,盼望着生活如雨一般送来及时的慰藉。即使是世人公认的陆放翁,他尚且能在南国小巷中感叹“小楼一夜吹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惬意,我们为何不可迎接雨的滋润?生活的轻松让我忘却了昨日的沉重,它让我在紧张不安的日子里比别人多了一份轻松与快乐。它洗刷了脚底厚厚的泥土,它送来了久违的阵阵花香,它让我在闷热中得以沉静,在不安中得以休憩……有雨冲刷的生活,似乎更轻了!
风般的平静
我并不渴望如风云人物一般留名尘世,并不渴望体验大起大落的人生快感,只渴望如同僧志南一般,体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平静与温暖。
我们像是农人的鸭子一般,被成绩这支鞭赶来赶去,从一个考室转移到另一个考室,大起大落的日子似乎习以为常,以致于早已适应跌荡不平生活的我们面对这平静的风时,从中难免生发感叹,如果几次的升降能折合成这平静的坦然那也值了!
梦里想过许多的精彩生活,醒来才发现躺在床上疲备不堪的自己原来一直渴望这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日子,在朦胧中坚守着希望,在轻快中感受凉爽,在平静中感受真实,纵使这早已成为幻影,我依旧这么想着:过一种生活,像雾像雨又像风!
谈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一再重复而适应,是长期反复,通过经验学习形成的稳定的思维和行为特点。外延更广的风俗习惯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特点,甚至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
习惯好坏的标准,在于对社会和公众是否有利,有利为健康,反之则为不良。人养成好习惯,对促进自身发展和保证生活质量都有利,自然对社会也有益,而不良习惯,轻则毁人健康,重则扭曲人的品性,置人于不利的社会地位,所以人应该远离恶习。可以说,人之所以各不相同,就在于养成了不同的习惯。习惯不是本性,却有着本性一样的固执,“习以为性”正是指的这种特点。培根说:“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蒙田举例:柏拉图曾训斥一个玩骰子的孩子,那孩子不满意:“你为这点小事就训我!”柏拉图反驳:“习惯可不是小事”为例,认为“习惯无所不做,无所不能。据说品达罗斯称习惯为世界的王后和皇后,我看不无道理。”习惯一旦形成,就“积习难改”,会深入人的意识,浸透人的行为。这特性利弊参半,全视习惯性质而定,健康习惯不易改变自然好,恶习顽固就不妙。
人的习惯,不论好坏都是后天养成,习惯成自然,一日三餐、日作夜息的生理习惯是这样,爱学习讲道德的品行习惯更是这样。没人降生就道德高尚,也没人胎里就品质恶劣,品行来自习惯。恶行可以成为习惯,高尚品德也是习惯养成。心理学认为,道德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监督和意志努力就可以自动实践的道德行为,它使道德行为经常化、巩固化和自动化,因此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道德习惯养成靠反复实践,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过:“德性则是由于先做一个一个简单行为,而后形成的。这和技艺的获得一样。当我们学习过了一种技艺时,我们愿意去做这种技艺,于是去做。就由于这样去做,而学成了一种技艺。我们由于从事建筑而变成建筑师,由于奏竖琴而变成竖琴演奏者。同样,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勇敢的人。”只要持之以恒地实践道德要求,必能养成习惯,成为好人,所以,“日行一善”的方法对培养品德是有益的。虽然有些行为看似不是习惯使然,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壮举,谁也不会有很多机会实施这种行为,直接养成习惯。其实这种行为不会出于偶然,不是一时激动,它以良好思想道德为基础,这种基础仍属习惯范畴。
养成习惯的因素既有客观环境,也有主观努力。环境对习惯的养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于是孟子说:“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为提高人的素质,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十分重要,其中制度规范舆论风气都至为关键。虽然习惯的养成与环境密切相连,但是人又有着主观能动性,可以在理性的指引下,有意识地培养习惯,客观环境和主观努力相辅相成。习惯养成在主观上避不开情与理,脱离理智引导任由情感诱使难成正果,但理智不能转化为情感,也不成其为习惯。就说廉洁行为,如放任情感,就只能免谈,但仅诉诸理智,透着勉强不说还不保险,唯有公私分明养成习惯,会享受廉洁的心理愉悦,境界才是上品,也才可靠。
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在于有明善恶辨是非知荣辱的智慧优势,应把智慧用来养成良好习惯。古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所以不能图轻松稀里糊涂地放任自流,否则久入鲍鱼之肆不觉其臭,不经意间就会被恶习俘虏,失去美好的人生体验。有些习惯需要艰辛磨炼,会经历痛苦,但习惯既成,感觉会随之改变,如卢梭所说:“艰苦的生活一经变成了习惯,就会使愉快的感觉大为增加。”培养习惯好像锻炼身体,起始自然是“舒服不如倒着”,但为了强身健体,不管他腰酸腿疼、浑身疲累,咬紧牙关练去,终会由不适应到适应,由感觉痛苦到享受快乐,逐渐形成习惯,习惯后不锻炼倒难受。
既然生而为人,既然总要与习惯相伴,那就没有理由放弃对良好习惯的选择和培养,人人都养成良好习惯,内心就可和谐,与社会就可和谐,和谐的社会生活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