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中国》读后感
“和谐”?什么概念?我迷惑了。他们说,“和”便是富足;他们又说,“谐”便是民主,展望当今,结果
便是不言而喻得了。
又回首看过去,东西方文化均把和谐置于首位,譬如孔子得“君子和而不同”,莱布尼亦有“宇宙是一个有
数字和逻辑原则所统率协和的整体”的同感,可见和谐对于人民得重要性。
要打造和谐社会,首先要以“和为贵”。“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参与的人越多,和
谐社会构建越快。如今,踊跃无偿献血的人多的数不胜数。这也着实体现了人们互帮互助的和睦共处。从这
次5.12.汶川大地震中更能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知道汶川的人民正在废墟中饱受煎熬,垂死挣
扎时,人民群众毅然伸出了援手,帮助汶川人民度过难关。“多一份关爱,少一分争斗;多一份宽容,少一
分嫉妒”,大家都要维护社会和谐。
《礼记》上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中国民众几千年来美好而难以实现的愿望,而却有这
样的一个小男孩—李勇,用着实际行动感动着我们:
由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拍摄的电影《背起爸爸上学》,一经上映便轰动了全国,影片中石娃的故事是不少人
流下了滚烫的热泪。而李勇便是石娃的原形。
16岁的李勇将要到庆阳师范去上学了,可是瘫痪的父亲怎么办?受老师的启发,李勇走上了背父求学之路。
他毅然变卖了家里的存粮,把父亲背上嘣嘣车,拉到西峰市东郊,住进租来的一间破旧阴潮的小屋,便开始
了一边上学一边打工,照料瘫痪的父亲的艰辛生活。他每天早上跑二里路,从住地到学校上操,下操后买上
油饼或馍馍,又飞快的跑回去给父亲,然后再掉头往学校跑,赶早自习。一年四季如此,几乎没有任何耽搁。
而且即使是这样,李勇的学习仍是班里最好的,年年是“三好生”。
如果人人都能如此奉献自己的爱心,整个社会的面貌必将发生深刻变化。我们为李勇感动,为我们身边的那
些无私奉献出自己爱心的人感动。
同学们也要树立做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为和谐社会出把力的责任感,使命感。
同学们,你会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吗?你会拾到钱包时想办法归还失主吗?你会为一只折翅的小鸟养伤,
直到他重返蓝天吗?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同龄人,你会慷慨解囊吗?相信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些,是
对我们善良的证明,是对我们道德的肯定。
《和谐中国》这本中学生读本给与了我这些深刻的感触。
读一本好书,便如同交了一个好朋友。让你如同面对一股清泉,是你得到从内到外的洗涤,受益一生。
和谐中国
“和谐”?什么概念?我迷惑了。他们说,“和”便是富足;他们又说,“谐”便是民主,展望当今,结果
便是不言而喻得了
和谐理论并不是否认矛盾和斗争,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书中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如何根据矛盾的具体性质,采取具体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怎么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处理干群等关系,建设一个既充满省活力又完全有序的和谐社会。
就拿我国来说,在与其它一些国家的交往中也存在着一些矛盾:比如说:意识形态有差异、商品贸易有磨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压迫人民币升值等。对这些矛盾,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既斗争又协调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悍卫着中国人民的利益。
有一个成语叫“路不拾遗”,其出典是:唐朝有个人路经武阳,遗失了一件衣服,走了几十里路才发觉,心中很着急,当地人劝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一定找得到。”那人半信半疑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自己的衣服。这件事越传越广,人们就把社会风气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路上遗失的东西也没人捡拾形容为“路不拾遗”。
宏观地看问题,和谐,不仅指人们的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比如我们这些年来方方面面都强调的“人文关怀”,而且事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近些年提出“可持续发展”,实在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人们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工业社会以来,以掠夺性开发破坏自己生存的大小环境,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再不加以扭转,子孙后代就难以为继了。
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过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已成为一种眼光和境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已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我自己写的哦\^_^
和谐中国
所谓“和谐”,就是“君子和而不同,承认差异,彼此包容”。而那所谓的“和谐社会”又是怎么样的呢?不能只用“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去形容,而应当说是“人与人同时地、相互地融入”因为社会是由每一个人去组成的,少一个也不行,在我看来,人才是社会。
有人说,“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从某些角度来看,这句话是正确的,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亦是不正确的。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可正是因为这点,才让这个世界充满多样性与丰富性,如果人人都牢守本分,那这个空间将是一片灰色——人们面无表情,毫无目的地工作,请问:“这样像机器一般地无趣的生活,表面上的确是一个“和谐社会”,但它却失去了“竞争”、“紧张”、“责任”、“新鲜”感。如果每天面对这样一个城市工作,你,还愿意吗?所以,关于这一观点,我想要补充的一点是:“所谓现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和谐社会’,就是它不仅充满着规则,又包含着‘作弊’。”但这其中的‘作弊’,又对社会没有多少直接的伤害。我强调这一点,是为了举出社会上存在着许多类似的事件。
每天,中国有数以万计的人在各式各样的酒店吃饭,多数都是多少有些地位的人,为了自己的目的,请能够帮助自己的人吃饭。饭桌总是大鱼大肉、满汉全席、龙爪凤翅……给人的感觉似乎美好,不由地在感叹“祖国是多么地富裕”之类的话,但是令我不明白的是,对此,却有两种人:有一半人对此已经厌倦,希望能够回家,与家人共进美餐,享受家中美好的时光。又有一半人却对此乐而不疲,每天三餐忙着用手机召集亲戚、朋友、上司、下属,或者路上随便拉一个人都有可能,然后摇摇摆摆走进酒店,点了一大堆穷人遥不可及的东西才甘心,然后就是酒杯“乒乒乓乓”的碰撞声。常常,就是这些“乐此不疲”的上司拉着那些对饭桌“厌倦”的下属来吃饭,而且上司最坏的毛病,莫属是喜欢一杯一杯地下属灌酒。除了国家领导人以身作则以外(虽然不是很清楚,但大致应该如此),官做得越大,就越会给别人灌酒。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把他人灌得身心劳累,切更让身体受损。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把自己的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而且,这样天天大鱼大肉,不仅仅是有损他人身心,时间长了更是有害于国家利益。即使是你自己付钱,可每次浪费那么多饭菜,对国家、人民来说是多么大的损失。即使你会很不以为然地说:“我有的是钱!”那你为何不多做做慈善事业?如果天天那么多人在酒店,又有那么多吃不完的剩菜剩饭,那市多大的浪费。中国人吃饭永远是个大问题。与其看那些人大吃大喝,倒不如把那些饭菜给几天没吃饭的人,一直都说中国是粮食问题的大国,如果还那么不节约,饿死的人一定会更多。
在粮食这方面,欧美许多国家做得比我们好多了,欧美人十分憎恶浪费粮食的行为,很多酒店还有专门给没饭吃的人开设剩饭窗口,这样大大降低了粮食浪费的行为。我认为,这一做法中国人应当学习。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和谐”这个词的词义深刻,想要做到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我们应当针对性地,对每一个问题做出相对的政策,有时,还需要灵活机动,这样,才能使我们共有的社会变得更美好!
党的十六大,胡锦涛同志在谈到贯彻精神时指出,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并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领导艺术。那么,在新世纪头二十年,什么是对于全国人民“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呢?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他的各个目标,都是服从服务于这个总的奋斗目标的,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强调了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提出了社会和谐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对“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进一步展开、深化和具体化。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来把握和谐社会建设,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又要注意“社会更加和谐”同其他五个“更加”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全面推进。
当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后者,和谐社会建设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更长远。但在当前,还是要紧扣总目标,突出总目标,从实现总目标的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社会关系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经济发展、民主建设、依法治国、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公平正义、增强社会活力、加强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脚踏实地地干社会主义。
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将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看作是并驾齐驱的两个东西,把二者之间的主从关系改变为并列关系。另一种是以和谐社会建设为总题目,把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内容统统归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名下,也不管是否牵强附会。这些做法的意图,自然都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和谐社会建设的地位。但是,如不注意却可能会淡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的关注。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把握和谐社会建设,还必须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特点出发来考虑问题。这样说,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要坚持靠改革和发展来解决社会矛盾,警惕和防止往回看的思想苗头。当前,我国社会建设领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后必然产生的。解决这些矛盾,关键还是要靠发展。要发展,就必须激发社会活力。这就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继续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通过改革,进一步确立竞争激励机制,等等。新阶段的新问题不可能用老办法来解决。我们不能对计划经济时代以平均主义为特点的“社会和谐”抱有缕缕思恋,不能把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正确说法和做法说成是不和谐,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这样无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二是要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来提要求,不搞超越阶段的急于求成。实现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当前,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方面,确实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人们议论最多的,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儿童辍学率上升、进城农民工身份歧视,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加强法治、创新政策、改革体制、转变观念、加大投入等方方面面来努力。但也必须看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程度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在当前,我们应当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个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充分重视,严肃对待,又不超越阶段、吊高胃口;既要重视访贫问苦,也不忽视访贤问能。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向前进。
我在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