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30年,对于阳城县来说,同样是不寻常的30年。30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阳城人民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全县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已步入了又好又快、争先发展的轨道。
一、改革开放30年,是阳城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30年
经过30年的发展,综合实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跨越。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亿元,是1978年1.2亿元的69倍;财政总收入达到12.8亿元,是1978年0.11亿元的1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89元,是1978年81元的50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排340位,在中部排70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在全省119个县(市、区)中前进到第8位。
经过30年的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单一主导向多元支撑的跨越。特色农业、煤炭、电力、化工、铸造、陶瓷、旅游、新型高技术等八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共发展干果经济林8万亩,优质肉牛存栏4万头,桑园8万亩。蚕茧质量综合指标名列全国第一,“阳城蚕茧”列为国家地理产品保护标志。煤炭产业基本淘汰了9万吨以下小煤矿,建成30万吨以上矿井18座,核定生产能力达到2130万吨,单井平均生产能力达到29万吨。组建了阳泰煤业集团公司,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所有煤矿实现了壁式开采,资源回采率提高到65%。全部矿井完成双回路送电建设,实现了瓦斯远程实时监测监控,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旅游产业建成了皇城相府4A级景区,正式开放九女仙湖、海会寺等景点,蟒河、析城山正在加紧开发建设,以皇城相府为龙头的精品线路和组团效应正在形成。200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90.3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300万元、旅游总收入1.6亿元。铸造产业不断上档升级,中高档铸件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产品有离心铸管、电机外壳、汽车变速箱体、空调压缩机、高档铁锅、衡器铸件等十多种。陶瓷产业建起了全省第一个县级建筑陶瓷工业园区,铺开16条生产线建设,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平方米;同时,大力鼓励发展日用陶瓷,目前有生产企业13个,年生产能力达到1.6亿件。电力产业实施了阳电一期、二期、三期和煤矸石发电等项目,总装机达到330万千瓦,占到全市的90%以上。化工产业相继建成“813”和“1830”两个大化肥项目,化肥生产能力达到43万吨,同时涌现出一批新型精细化工企业。新型高技术产业积极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好苗子,促进曙光电器、先锋机械、多元电子等一批科技型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产品推陈出新。
经过30年的发展,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跨越。随着改革特别是经济领域改革的步步深入,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县得以建立和完善。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发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煤炭企业和地面企业改制面分别达到80%和40%,初步形成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民营经济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全县民营企业达到8116个,其中固定资产达千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22家,固定资产达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66家,从业人数6.6万余人,营业总收入达到109亿元。组团参加了乌洽会、港洽会、珠洽会、中博会、煤博会等大型经贸洽谈活动,累计签定合同协议72项、43个签约项目落地,实际利用县外资金56.2亿元。
经过3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跨越。人民群众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愁吃愁穿、一穷二白到现在的吃穿不愁、追求品味,生活环境和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不到2平方公里扩张到2007年的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2万人发展到10万人,城市道路里程由5.1公里增加到18.2公里,人均道路及广场用地由0.3平方米提高到7.4平方米,人均公共设施用地由5.5平方米增至6.8平方米,县城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不足7%提高到38.2%,人均公共绿地由0.1平方米提高到3.9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不足8平方米扩大到28.7平方米,县城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70天,道路硬化率和供水普及率均达到100%。农民生活条件极大改善,90%以上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90%以上的行政村开通了公共汽车、100%的村庄实现了通电和通电视信号,3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新型清洁能源,移动电话、图文传真、互联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经过30年的发展,社会事业实现了由严重滞后向协调发展的跨越。教育事业蒸蒸日上,高考达线人数由改革开放初期的89人发展到2007年本科达线986人,70多名阳城学子迈入北大、清华的校门。科技事业全面进步,全县共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6个,引进转化新技术、新工艺600多项,开发新产品240个。卫生事业健康发展,100%的县级医院、80%的乡镇卫生院和近70%的村级卫生所达到省级标准,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和按时足额发放率均达到100%,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户达到3686户、7830人,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每人每年达到1400元。失业、工伤、生育等各类保险同步运作,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达98%以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蓬勃开展,先后有131个村镇和单位被评为市级以上“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有两镇7村入选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6万多农户建成“十星级文明户”。
二、改革开放30年,是阳城人民持续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锐意开拓进取、团结奋斗拼搏的30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阳城县实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成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冲破“以粮为纲”的单一种植模式的共识,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责任制由包产到队、到组,发展到户、到劳,又从包产到包干,不断深化完善,突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一大二公”的集中经营体制;农村产业结构按照“种植业、大农业、农工商”的调整层次,协调发展了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采掘业、冶炼业、运输业、流通服务业等产业,突破了“以粮为纲”、单一经营的局面。农产品供给分配坚持“统分结合、分层经营”,取消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突破了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在农村改革的同时,阳城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制定了搞活工商企业的意见,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逐步推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任期目标制,增强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从1978年到198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由1.2亿元增加2.4亿元,整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62.2万元,比1978年增长91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4元,是1978年的5倍多。
从1987年开始,改革的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经济发展开始从以种植业为主转向以多种经营和乡村企业为主。阳城抓住工商企业改革被列为全省县级综合改革三个重点联系县之一的契机,普遍进行了企业内部“三制”改革,健全了企业内部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农村改革积极实施“重工强农、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集体经济日益壮大,个体私营经济长足发展,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县级机构改革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在涉农、计划、劳动、工商部门拉开序幕。乡镇企业迅速崛起,行业结构明显变化,出现了“四个一批”,即一批投资数百万、上千万的骨干企业,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科技型企业,一批利用外资、产品出口的外向型企业,一批依托地下、发展地上的加工型企业。到199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986年的2.4亿元增加到5.5亿元,翻了一番多;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22.1万元,增长了195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9元,翻了将近一番。
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阳城经济社会全面进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也是阳城抢抓机遇、夯实基础、加快发展、向小康社会迈进的重要时期。阳城瞄准建设小康县的目标,大力实施“四头并举、二次创业”战略部署。按照“抓大放小”和“抓试点、抓重点、抓难点”的方针,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租赁、联合、破产等形式,启动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批产值达亿元企业竞相涌现,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知名度高的产品走上名牌榜,以“三路、一街、两广(场)、一园”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全面铺开,小康县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1996年,阳城县成为全省13个首批达小康县之一,提前一年实现基本达小康目标。全国农村小康建设“九五”方略研讨会、全省山区农村小康建设现场会充分肯定了阳城小康建设的成就。199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3亿元,翻了将近两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9亿元,是1991年的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90元,增长了近两倍。
1998年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阳城进入了巩固小康建设成果、奋力迈向宽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阳城县围绕宽裕型小康县建设,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科技含量为手段,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党组织和班子建设为保障,走过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5年。结构调整继续推进。桑园面积增加3.3万亩,达到5.3万亩;干果经济林面积增加2.5万亩,达到5.1万亩。粮经种植比由8∶2调为6∶4。煤炭产业关小建大成效显著,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化实时监测与监管系统;铸造产业上档升级,离心铸管、精密铸件等中高档铸件走出国门。占地500亩的建瓷工业园区开工建设,扩张势头十分强劲;皇城相府跻身国家4A级景区,旅游综合收入飞速攀升。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县乡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政府职能转变迈出关键一步。累计引进资金1.4亿元、人才 1000多人(次)、技术140多项。亚洲最大的坑口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中美合资大宁煤矿、兰花公司1830大化肥项目相继落户,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府前广场、南环路建设、获泽河治理、新阳街改造等重点工程相继完成,环县城绿化、南关街改造、府西公园建设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县城面貌大为改观。200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9亿元,是1997年的1.9倍;财政总收入达到4.06亿元,是1997年的2.5倍,由全省第七跃居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10元,扭转了多年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来,阳城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争先发展、科学发展、开放发展、创业发展、和谐发展五种理念,主攻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山水园林城镇建设、企业改革、和谐阳城建设五个重点,谋求全民创业、对外开放、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创优环境五个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均取得了良好成绩。精心实施“八马拉车、四轮驱动”的调产战略,初步搭建起煤炭、铸造、蚕桑、旅游、陶瓷、化工、电力、新型高技术等多元支柱产业框架。坚持“一个先行、两个先办”(规划先行、急事先办和群众受益面大的事先办),统筹兼顾,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坚持把县城作为经济建设的龙头来抓,作为对外开放的平台来建,以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切实加大建设、管理和经营力度,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坚持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解决就业难、上学难、就医难、保障难等一系列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力推动了和谐阳城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GDP的增长、又要COD的下降,把生态环境作为现实的竞争力和未来的生产力,精心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全力开展植树造林、治污减排、河流治理工作,初步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同步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阳城渐露雏形。通过几年的发展,全县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人口文化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蚕桑标准化生产先进县、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网络化工程先进集体。
三、改革开放30年,是阳城进行科学探索、创新发展思路、积累宝贵经验、启示未来发展的30年
30年的发展,阳城县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引领发展的重要法宝。必须牢牢抓住解放思想这个先导工程,坚持在发展和创新中解放思想,把思想解放的程度、开拓创新的力度,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各项工作中。靠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明确重点;靠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破解难题,使全县上下在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建设经济强县上形成共识,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营造发展氛围、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发展领域,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创造更多的发展成果。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坚强动力,是强县富民的重要源泉。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把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决革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着力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阳城的事业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必须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参与大范围、深层次、宽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把阳城发展融入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之中。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必须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之间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这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维护社会稳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必须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大力实施依法治县,加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进程。必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持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强化安全生产,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六是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法宝,也是阳城县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坚持治县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县委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扬帆竞发正当时,再展鲲鹏看今朝。面对新的挑战,肩负新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40万勤劳智慧的阳城人民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共同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新阳城。
——阳城交通管理工作三十年巨变回眸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阳城交通管理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归纳起来就是:公路网密集了、机动车增加了、交管队伍强大了、管理模式更新了、全民安全意识提高了、警用装备精良了。
http://www.daynews.com.cn/sxjjrb/liuban/627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