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含信的句子,并说明出处。

我要找关于“信”的含义。是要有句子和出处。
2025-02-26 00:30:5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信
  xìn (1) ㄒㄧㄣˋ (2) 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 (3)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 (4) 崇奉:~仰。~徒。 (5) 消息:~息。杳无音~。 (6) 函件:~件。~笺。~鸽。~访。 (7) 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 (8) 同“芯2”。 (9) 姓。 (10) 郑码:NSVV,U:4FE1,GBK:D0C5 (11) 笔画数:9,部首:亻,笔顺编号:324111251
  信
  shēn (1) ㄕㄣˉ (2) 古同“伸”,舒展开。 (3) 古同“伸”,表白。 (4) 郑码:NSVV,U:4FE1,GBK:D0C5 (5) 笔画数:9,部首:亻,笔顺编号:324111251
  信
  xìn 〔形〕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信,诚也。——《说文》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 (4) 真实,不虚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信
  xìn 〔动〕 (1) 相信;信任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犹信。——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笑而不信。——宋·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 信义著于四海。——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虏帅失信。——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晓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信
  xìn 〔名〕 (1) 信约;盟约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宜急追信改书。——《资治通鉴》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函使报信。——清·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姓
  信
  xìn 〔副〕 (1) 放任;随便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3) 果真,的确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难恶。——唐·杜甫《兵车行》信造化之尤物。——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信(xìn)
  一种精神境界,心理状态,无聊,抽风...
  可作动词v,名词n,形容词adj 等···
  诠释:
  1.很没意思,很郁闷的时候可说:“信死我了~~好信呐~~”
  2.很无聊的找别人事儿,没有任何理由弹别人头一下,可称为“犯信”。
  3.某人花很长时间,独自用白色的笔,把红色的字涂成白色后,再用红色的笔把白字涂回来。此人在“犯信”。
  4.上课时,因为不想自己扔废纸,就丢给同桌,这样互相扔,扔了一节课,两个人在“犯信”。
  5.两个人,没有任何理由的,想吵架(都知道是吵着玩的,笑着吵,吵得很有意思),两个人在“犯信”。
  本词词义来源: 河南 新乡
  信(姓氏)
  信姓起源
  姬姓:始于周朝始祖周文王姬昌.
  毕姓: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受封于毕国(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称毕公高,周康王时曾命他保卫东郊,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他还与召公等顾命大臣一起辅政,使周之经济文化有较大的发展。毕公高之后,有一支称毕氏。
  魏姓: 毕公高有后代名毕万,因毕周被西戎攻灭而投奔晋国,成为晋献公的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建奇功。公元前661年,他与赵夙一起率兵讨灭了霍、耿、魏三国。事后,晋献公便把魏(今山西省芮城县北)封给毕万。不久,毕万便以国名为姓,称魏氏。
  信姓: 战国时期,魏昭王之子无忌(毕万第二十世孙),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宁陵县),人称信陵君。曾用侯生计,窃符救赵,又率五国君败秦于幽谷关,威震天下。其后代有一支以其封号之信字为姓,即信氏。
  信姓始祖为信陵魏无忌。信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 姓氏篇》。其姓源自信陵君魏无忌之后。据《风俗通义记载,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之后裔,有以祖先封号中的信字作为隆者。
  信陵君(?~前243),魏昭王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因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信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内蒙、 山西等地。
  信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一号供橱!!! 信姓望出魏郡
  信陵君:魏.王.信三姓的同宗祖
  信陵君无忌公封地於河南信陵[即今安阳内黄一带],其子十四人於魏安厘王孙「魏王假」时,魏国国都大梁被秦将王贲屡攻不下,后引黄河之水灌大梁,举城投降魏王子及家眷数百人均招杀害,信陵君无忌公之十四子因远离国都幸免於难,全数逃往山西太行山躲藏,改姓为「王」。公元前二○七年秦亡后,其中三子回复魏姓其中一支为魏无忌公孙魏无知公传承至大唐名相魏徵公至今闽南、广东、台湾均为其五十七代或五十八代裔孙。而未改回本姓之无忌公后裔十一子孙即今繁延为中国第三大姓氏「王」姓八千五百万族人之宗祖之一,故战国信陵君无忌公乃为「魏」、「王」共同宗祖,其繁延子孙、千千万万,几为中国姓氏人数之首,先祖地下有知,当含笑欣悦之。
  注 : 1.信无二家,一个始祖.
  2.魏姓来源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二是,三个外姓后改姓魏.
  3.王姓来源,目前已知三十七个,部分是属,其他姓氏的败落帝王之后,为逃避追杀,又不忘是帝王之后,因此让后代改姓王.
  信字成语:
  信口开河
  信口雌黄
  信手拈来
  信笔涂鸦
  信而好古
  信而有征
  信誓旦旦
  信赏必罚
  信马由缰
  偏信则暗
  偏听偏信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半信半疑
  取信于民
  善男信女
  威信扫地
  将信将疑
  尾生之信
  杳无音信
  果于自信
  民保于信
  深信不疑
  疑信参半
  破除迷信
  笃信好学
  背信弃义
  自信不疑
  言必信,行必果
  言而无信
  言而有信
  讲信修睦
  谓予不信
  轻诺寡信
  通风报信
  难以置信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风信年华

回答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